20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曾经是联合国榜上妇女解放的楷模。据1985年统计,中国每100个城镇就业人口中,妇女占46人,几乎达到一半。世界上其他国家,无出其右者。
可是妇女解放曾经为中国带来了什么呢?
第一个镜头:脖子上挂钥匙的孩子满街逛。双职工的家庭里,七八岁的孩子就得学会自己做饭、洗衣服、买菜。而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国,法律规定十二岁的孩子不能单独待在家里。
第二个镜头:在上下班的高峰期间,本来就紧张的公共交通又增加了一倍的乘客,马路上自行车人满为患,汽车像是在自行车的海洋里游泳。
第三个镜头:企业事业单位超编冗员成灾,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吃,生产效率低下,企业成本高负担重。
第四个镜头:家务劳动趋向社会化,但社会服务设施远没有健全,于是托儿所、餐厅、妇幼保健等供不应求,走后门、排长队司空见惯。
第五个镜头:家务劳动并没有因为妇女的出走而消失,它越来越多地由男人们分担起来。于是男人们在工作时间还得考虑回家买煤气、接小孩、修水管,还没有下班他们的心已经不在工作上了。
第六个镜头:那些人到古稀的老人们,到了坐享天年的晚年仍得不到安宁,整天在儿女家庭中忙来忙去,帮完了儿子帮女儿,照看完了外孙又要照看孙女。
第七个镜头:全国有800万牛郎织女,夫妻双方为了各自的工作不得不长期忍受两地分居的痛苦,一年只有二十多天的相聚时间。因此,每到节假日就有几百万人为了这短暂的团聚而长途奔波,把飞机火车挤得水泄不通。
那么,谁是妇女解放的得益者?
国家没有利益,整个公共服务设施凭空增加了一倍的压力;
企业没有利益,成本增加了一倍而劳动生产率却大大下降;
男人们没有利益,他们从结婚之日起就背上了家务的后顾之忧;
老人们没有利益,他们不但自己得不到良好的照顾,还要承担起照顾第三代的责任;
最大的受害者是孩子们,他们从身心健康到家庭教育都失去了天然的保障。
那么妇女本身呢?据1986年一项十五个城市的问卷调查统计,76%的妇女回答说,如果丈夫的收入足以维持家计,她们宁愿回到家庭去。
这项报告的另一个统计数字更耐人寻味:妇女走向社会之后,家务劳动总的时间没有降低,反而增加了。在一个单职工的家庭,一个专职的家庭妇女平均每天的家务劳动时间为5.4个小时,而在一个双职工的家庭,妇女平均每天的家务劳动时间为4.2个小时,而她们的丈夫每天家务劳动的时间平均为3.6个小时,夫妻两人加起来的家务劳动时间为7.8个小时,也就是说家务劳动的劳动生产率因非专业化而降低了44%。妇女们没有得到解脱,最后倒把男人陷进去了。
难怪有人说:中国的头等大事是解放男人。要想解放社会生产力,首要的任务是把男人们从家庭负担中拯救出来。救救男人。
(摘自“房西苑网易博客” 图/高加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