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商人当过“大大”,做过首相的,倒是有七八位。
最早的、也是最出名的是公元前七世纪的管仲。他年轻的时候,在现今河北省的蠡县一带贩卖皮毛,一直到今天,那里仍是北方最大的皮毛市场之一。在当上齐国首相后,他把国民分成士、农、工、商四个阶层,按各自专业聚居在固定的地区,是为“四民分业”,这使得中国的社会职能分工比欧洲早了至少一千年。
管仲让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用的办法不是打仗,而是对内实行“盐铁专营”,对外鼓励自由贸易,“虚车勿索,徒负勿入,以来远人”,从此,“天下之商贾归齐若流水”。
第二个比较出名的商人首相是吕不韦。他自幼随父亲在赵国都城邯郸做生意,史载“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不过他志不在此。
《战国策·秦策五》中记载了他与父亲的一段有趣对话,吕不韦问:“耕田的利润最高能有几倍?”父答:“十倍。”又问:“做珠宝买卖的生意可得利几倍?”答:“百倍。”再问:“那么如果立一个国君,可得利几倍?”父答:“无数倍。”吕不韦慨然说:“每天拼命种地、做买卖,只不过多一口饭吃,我要建国立君,做惊天动地的大事。”
吕先生的办法很奇妙,稗史传说,就是先弄大一个姑娘的肚子,然后将她送给一个当人质的王储,后来这个结拜小兄弟真的当上了秦王,吕先生顺势攀附云端,权倾天下。更要紧的是,小兄弟生了一个很争气的儿子嬴政,就是后来改变中国命运的秦始皇。
吕不韦的结局很不好,是被嬴政逼死的。他当政的时候编过一本《吕氏春秋》,里面就有不少经商妙道,比如“民之情,贵所不足,贱所有余”。精简地说,就是“物以稀为贵”。
在异族统治的元朝,又出过几位商人首相。由于蒙古贵族不善于经商和理财,一些善于经营的商人便被吸收到政府中担任重要职务。忽必烈大帝曾任命多位商人出身的人出任宰相一职,如回族人阿合马、镇海,汉人卢世荣,吐蕃(藏族)人桑哥,这是自管仲、吕不韦之后,绝无仅有的景象。
这些人都颇有敛财之术,对帝国初期的经济重建和财政整顿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不过,一个有意思的史实是,阿合马等人都无一例外地死于非命,或被政敌刺杀,或被皇帝抄家砍头,并在《元史》中被集体列入《奸臣传》。
到了民国,最出名的商人阁揆是孔祥熙,他当过行政院代院长、财政部长。此兄出身山西太谷县票商家庭,在耶鲁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他有天生的经商才干,以他的名字注册的祥记公司长期包销美孚石油在华北的总代理,一战期间,他把老家山西所产铁砂出口美国,大获其利。
孔祥熙当国,在1935年干了两票很大的事。他先是利用经济危机,把当时上海最大的五家民营银行收归国有,然后,进行了币值改革,在中国确立了金本位制。
抗战时期,孔先生大发国难财,天人共愤。
总之,商人当国,必有超人之才,行自由经济,懂得进退量化,搞管制经济,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是,往往私心熏天,公私不分,最后弄得下场都不甚妙。
(摘自“吴晓波频道”微信公众号 图/廖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