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琦
(南京市博物馆,江苏南京,210004)
清军金陵大营丛葬墓碑的来龙去脉
孔令琦
(南京市博物馆,江苏南京,210004)
清军金陵大营丛葬墓远景
在南京紫金山西洼子的南京体育学院东北侧,原有一座封土高约3米的大墓,墓前立有石碑,四周围有民国年间修砌的栏杆。“文革”时封土被平,栏杆遭毁,墓碑被推倒在地。1985年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委员会对该墓加以修整,将墓碑扶起竖于原地。
该碑被文保部门命名为“清军金陵大营丛葬墓碑”,青石质地,碑身高210厘米,宽87厘米,厚23厘米,四周绕有6厘米宽的云纹。碑文楷体阴刻,内容为:“皇清咸丰六年金陵大营殉难文武官员兵勇忠骸合葬之墓,咸丰八年岁次戊午春三月,钦差大臣帮办军务湖南提督世袭骑都尉张国梁立石,钦差帮办军务三品顶戴前江苏巡抚许乃钊题记”。[1]315
“金陵大营”在文献上多称作“江南大营”,碑文所涉之事即太平天国战争中江南大营的第一次溃败和再围南京。本文梳理近年整理出版的档案史料,详解有关史实。
提起清军江南大营,须从其主帅向荣说起。向荣(1792—1856),字欣然,四川大宁(今巫溪)人。行伍出身,早年受陕甘总督杨遇春赏拔,从征滑县、青海、新疆等地,累功得游击。1833年调任直隶,提副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率军驻防山海关,擢总兵。1847年,升四川提督。1850年,调湖南剿平李沅发起义。其时,广西天地会起义不断,拜上帝组织活动频繁,正处在太平天国战争爆发的前夜,而巡抚郑祖琛昏聩无能、提督闵正凤畏葸逃避,清廷遂命向荣为提督,挥兵镇压。
向荣部的战斗力较为强悍,曾数挫太平军兵锋。1852年4月8日,太平军在昭平山中大败清军,阵斩总兵4员,毙敌4000余人,随即由小路直取当时的省会桂林。17日晨,向荣率轻骑赶至桂林入城,半日后太平军前锋即抵城下。此后太平军围攻月余,终因向荣固守而不克,遂转进湖南。此时向荣尚在清廷所派的钦差大臣统辖下与太平军作战,但他始则与广西巡抚周天爵意见不合,继而跟副都统乌兰泰的主张也不一致,以至军事屡屡失利,受到清廷严责。因此,其总觉事权不专,怏怏不乐。
1852年底,向荣跟踪太平军到武昌城外,始被命为钦差大臣,开始独当一面。这在他个人可谓心满意足,实至名归,于是大卖力气。1853年2月,太平军50万军民从武昌东下,“鞭敲金凳响,沿路凯歌声。”[2]141连续攻克九江、安庆,进而夺得南京、扬州、镇江,并改南京为天京,建都立业。向荣则率部沿路追击,在南京城东扎下了“江南大营”。
江南大营是清政府部署在江南与太平军对抗的主要军事力量,兵力约有1.7万余人,结营于南京城外的东、南、西三面。它的任务是围攻天京及镇江,阻止太平天国向苏南、浙江等富庶地区发展,同时兼顾江北、皖南及上海等地的防务。至1855年底,该部已在天京外围建立起一道北起江岸石埠桥,沿栖霞、尧化门、仙鹤门、黄马群、孝陵卫、高桥门、七桥瓮、秣陵关、溧水等地,南至高淳东坝的半圆形包围圈,严重威胁天京的安全。为剪除这一肘腋之患,当时主持太平天国军政大计的东王杨秀清审时度势,决定厚集兵力,击破江南大营。
咸丰六年(1956)6月1日,太平军秦日纲部攻破镇江清军烟墩山大营,阵毙清方主帅、江苏巡抚吉尔杭阿,镇江清军胆落。13日,从西征战场回援的石达开部遣兵轻取溧水,迫使江南大营分兵5000前往设防。18日,秦日纲部又击败仙鹤门清军,迫其收缩。同日石达开部进至天京城南一线,并前出至黄马群扎营,截断江南大营的南北联系。20日,太平军与清军在紫金山东麓大战,“步战汉兵,马战满兵,两交并战”,激战“自辰至午”,难决胜负。与此同时,天京太平军出兵猛攻七桥瓮、灵谷寺、朝阳门外等清军诸营垒,将其全行焚毁,青马群的清军主力陷入窘境。最终,石达开部攻破清军防线,向荣逃至紫金山大营负隅,张国梁败回七桥瓮巢穴固守,孝陵卫一带清军营盘20个旋即为太平军乘胜荡平。随后,太平军分队进扎小水关、高桥门一线,试图合围江南大营残部。向荣则在张国梁竭力保护下,连夜后撤,逃往丹阳。
大营溃败造成清方大批人员死于非命,副将巴图,参将陈明志,游击扎拉芬,都司李发荣、李振甲、刘秀珠,守备朱得隆,佐领凌保等皆阵亡。粮台所存饷银、文案、攻城器具及“漕米千余石”等,皆被太平军缴获。[3]18.448史称太平军一破江南大营,亦是碑文所云“咸丰六年金陵大营殉难文武官员兵勇”的缘由。
立碑之人张国梁和许乃钊都是江南大营的元老级核心成员。
张国梁(1823—1860),原名嘉祥,字殿臣,广东高要人。早年曾谋生于广西贵县(今贵港)全昌咸货铺。1845年在当地参加天地会反清起义。1849年反水投降清军,改名国梁,充把总,不久即在作战中设计攻杀义军首领颜品瑶。1851年转隶向荣军,1852年升都司,次年随向荣尾追太平军至南京,任游击。1854年因功授副将,次年擢总兵。
张国梁作战凶悍,屡屡奏捷,又善与士卒打成一片,兵勇多呼其为“阿哥”,故在江南大营中常扮演急先锋或救火队员的角色。江南大营退守丹阳后,向荣直接奏称“臣军精锐惟恃张国梁一军”。但张出身绿林,又无学识,其赫赫战功反而引起当时帮办军务、西安将军福兴的忌恨。浙江巡抚何桂清了解此情后遂于1856年7月25日据以上奏,并指出“既用张国梁,即不可并用福兴。”清廷在收报后十分重视,于8月4日即密令向荣查奏。上谕中说:
军营将帅不和,必致贻误大局,断非空言开导勉强解释所能了事。(朱删:现在。朱加:自)邓绍良渡江之后,扬营武职正少帮办大员(朱加:该将军才优年壮,尚能督带马队),若将福兴移往江北较为合宜。著向荣即将福兴(朱加:与张国梁)不能和衷之处(朱删:查明。朱加:据实)速奏,候旨派遣。(朱删:若。朱加:或)令福兴自统一军分营防剿,(朱删:或。朱加:尚)可藉资得力,则不必移往江北,即徽宁等处亦可酌量拨往。总期(朱删:彼此有益。朱加:各尽所长),不致(朱加:互相)掣肘(朱加:贻误大局)为要。至丹阳军营,现在军威稍振,张国梁总统诸军尚能奋勇,若畀以帮办能否胜任,(朱删:亦)著向荣(朱加:一并)据实具奏。
从档案上措辞的犹豫再三,后人完全可以感受到咸丰帝当时举棋不定的复杂心思。但军情紧急,8月12日清廷即下诏命张国梁为江南大营帮办。向荣也未及回奏就撒手人寰,调查工作转交由两江总督怡良完成。[3]18.498~670怡良斟酌后复奏“如能将福兴调离江南,必能有所展布”。[4]3831于是,10月31日清廷将福兴调往江西。
因此在一些法律技术的具体操作上,应有一个统一而细致的规定。嫖宿幼女罪是指行为人对长期多次从事卖淫活动的幼女实施的性交易行为。这里我们细究来看:对“长期”的认定,可以是指从事卖淫活动在1~5个月或以上时间;“多次”可以是从事卖淫5次或5次以上;“性交易”指以物质手段为交换进行的卖淫活动,而卖淫中的性行为应作扩大解释,除阴道性行为以外,还包括边缘性行为和非阴道性交以获得性快感的类似性行为。
与张国梁不同,许乃钊是地道的科举正途仕宦。
许乃钊(1799—1870),字贞恒,号信臣、恂甫,浙江钱塘人。出身世家望族,“兄弟五人同入词馆,有许氏五乃之称。”[5]728许乃钊于1835年中进士,先后任编修、广东学政、国子监祭酒等职,1852年底授内阁学士。[6]680
当时太平军已进入长江、围攻武昌,清廷为此特派两江总督陆建瀛为钦差大臣,督军赴援。并同时命许“驰驿前赴钦差大臣陆建瀛军营,听候差委”。[3]4.2631853年3月21日,许乃钊与追踪东下太平军的向荣相遇于九江,遂一同行走,行抵安庆时,接清廷28日上谕“著许乃钊帮同向荣办理剿捕事宜”。
由于南京城破,陆建瀛和江宁将军、署两江总督祥厚都死于非命,清廷遂命江苏巡抚杨文定暂署两江总督,并于4月15日颁谕“所有江苏巡抚印务著许乃钊暂行署理,仍帮办军务。”[3]5.156~50328日,许乃钊在江南大营收到杨文定遣人送来的“嘉字十六号江苏巡抚关防”[3]6.157,正式接印视事。
是年9月上海小刀会兴起,许乃钊前往上海主持镇压。至1854年4月,清实授许乃钊江苏巡抚。[7]124但许督师半载而无所展布,当月19日即被清廷“摘去顶戴,以示薄惩”。[3]3.362因上海为通商口岸,驻有英美法各国领事,并辟有租界,清军为攻击上海县城必须与列强进行交涉。然许乃钊在此过程中“处处为英夷所挟制,尤属不知大体,殊堪痛恨。”清廷遂于7月将许乃钊“革任,交向荣差遣委用,以观后效”。[3]14.559
苏抚之任虽然不顺,但许乃钊在江南大营的帮办尚差强人意。行伍出身的向荣对许较为恭敬,“虽初次共事,意见甚投,一切军务,无不悉心会商”。[8]90但许乃钊为人懦弱,在上海镇压小刀会时,“误听抚议,堕贼奸计”;上海道吴健彰把持江海关税务,“税银多寡,任伊详报,许乃钊茫然无知,亦复不敢查考”。[9]279、282何桂清也说他“无本领”,讥笑他“一味捧其卵也”。[10]57、66
从上述张许二人的经历来看,他们参与江南大营成立后的几乎所有重大事件,且皆具有较高品级职务,与大营人员共事皆尚和悦。因此,当有纪念之前阵亡同仁的需求时,由张许出面主持,似较适宜。
太平军一破江南大营后随即东进追击,双方在丹阳、金坛等地激战月余。向荣拼死抵抗,计穷力竭,才勉强稳住阵脚,但最后因羞愤疲病,于8月18日上吊自杀。[2]141张国梁见向荣自缢,“故而奋身再与见仗”,纠结清军重新反攻。加之不久天京事变爆发,太平天国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
清廷则利用这个天赐良机,先后调何桂清升任两江总督,负责大营军需后勤,以江南提督和春授钦差大臣、署江宁将军,为江南大营主帅,命福建漳州镇总兵张国梁为帮办,搭建江南大营组织框架,积极重整旗鼓。
1856年11月初,江南大营移营句容,进攻镇江,开始向天京进攻。至1857年7月,张国梁督军克句容,清廷擢其为湖南提督。[7]228许乃钊则由何桂清保奏,于当年2月26日“加恩赏给五品顶戴”。6月11日清廷“赏许乃钊三品顶戴赴和春营办理文案”,8月18日,上谕“著许乃钊在和春军营帮办军务”。[3]19.170~508至该年底,镇江太平军撤退,清军夺占城池,张国梁因此获赏“骑都尉世职”。1858年1月,江南大营进扎高桥门,再次攻到天京城边。咸丰八年(1858)三月,清廷又以攻克秣陵关赏张国梁“双眼花翎”,并“许乃钊著以三品京堂候补”。[3]20.209根据与碑文所载时间及相关头衔职务对比,清军金陵大营丛葬墓大约就建成于此时。不久后清廷再发上谕补授许乃钊为光禄寺卿。10月,清廷实授和春江宁将军,所遗江南提督缺由张国梁递补。[7]257、265
卷土重来的江南大营以坐守为能事,在天京周围挖掘了百里长壕,希图以此困死太平天国。1860年4月,太平军用围魏救赵之计,遣兵奇袭杭州,迫江南大营分兵往援。太平军则迅速回师会战,于5月6日再次击溃江南大营。
不久,太平天国东征苏南。5月18日,太平军进抵丹阳,与张国梁所率残部决战。次日,太平军从防守薄弱的西门攻入城内,张国梁策马欲从东门桥突围,但“溃兵壅塞,不能前进,随即策马渡河。而水深马没,受伤后又复督战竟日,遂致沉溺不起。”李秀成得悉后,即命人寻获尸首,并用棺木收埋于丹阳宝塔根下。忠王在自述中就此事写道:“两国交兵,各扶其主,生其是英雄为敌,死不与其为仇,故代收埋之意也。”[2]176
而许乃钊则于6月11日在上海奏报“乘坐海船,出吴淞江,驰赴维扬”。他在奏折中振振有词地解释说:“臣有帮办江南军务之责,今金陵全军溃退,而扬州、镇江尚有两军,水师艇船未知消息,北路军情亦形散漫。臣自应前赴扬州,与李若珠会办,以防北窜。”6月26日清廷将许乃钊“著即行革职,留于李若珠军营办理文案,戴罪自效”。[3]22.287~321
许乃钊还不安分,不久后又上奏建议撤销原江南大营翼长、湖北提督王浚的恤典。咸丰帝为此龙颜大怒,批道:“王浚以一武弁从征十载,随向荣由楚至江,虽有劣迹,尚能致危授命。视仆仆奔走为何如耶?视自命书生偷生海隅,又为何如耶?此折并原批,着与本日值日奏事之各堂官公同阅看,由阁发钞,俾共知悉。”[7]320
江南大营的两次溃败彻底暴露了清代原有军政体系的腐败,也标志着作为清廷支柱的绿营兵从此无法再用,军政大权开始转入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首的经世派地方督抚手中,因而清廷失去政权也已只是时间问题了。
[1]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京文物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年。
[2]罗尔纲:《增补本李秀成自述原稿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2001年。
[4]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5]刘声木:《苌楚斋四笔》[M],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6]朱彭寿等:《清代大学士部院大臣总督巡抚全录》[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
[7]《清实录·文宗显皇帝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
[8]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9]贾桢等:《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10]苏州博物馆等编:《何桂清等书札》[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