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慧敏
(中共如皋市委党校,江苏 如皋 226500)
浅谈特色小镇的特色文化发展
宗慧敏
(中共如皋市委党校,江苏 如皋 226500)
特色小镇必须具备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彰显特色的文化内涵、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和灵活的体制机制。建设特色小镇,实现了资源、产业的融合,既意味着本地资源特色的彰显,也意味着文化特色的强化。特色文化是特色小镇发展的内在力量,是特色小镇的发展活力和源泉,是特色小镇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特色小镇;特色文化;生命力
在城乡一体化大规模开发越来越受到制约的新常态下,从浙江兴起,得到中央高度认可并在全国进行推广的特色小城镇建设作为推行新型城镇化,经济结构转型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和载体,是当前新形势下的重大战略选择。江苏省人民政府在《关于培育创建江苏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特色小镇必须具备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彰显特色的文化内涵,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和灵活的体制机制。建设特色小镇,实现了资源、产业的融合,既意味着本地资源特色的彰显,也意味着文化特色的强化。特色文化是特色小镇发展的内在力量,是特色小镇发展的活力和源泉,是特色小镇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文化是一种资源,更是一种软实力,是一种具有独特价值的资本。对于特色小镇而言,特色文化是其最具魅力的核心竞争力,它是充分展现当地独特的历史渊源、自然环境、生活风貌、民俗风情的载体,具有其它区域所不具备的竞争优势,并通过文化载体的凝聚力,将这种独特的优势渗透于产业特色、生态特色、功能特色之中,集聚人才、技术和资本等资源要素,形成自然景观、社会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充分融合。特色文化将外在视觉与精神内涵有机统一起来,不仅彰显出特色小镇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和精神气质,而且更好地展现其发展的独特优势、独特品位和旺盛的生命力。
建设特色小镇,既意味着推动资源整合、项目组合、产业融合的实现,也意味着个人价值的实现和文化价值的认同,而文化的价值最终还是通过文化产业来实现。新常态下,文化产业已经不再是单独存在的产业体系,在“文化+”的引领下,以特色为抓手,在更高层次上汇聚资本、技术、人才等关键要素,不断寻求以总体发展理念的突破和创新推动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创造出更具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并以文化产业的辐射影响、带动其它产业的转型提升,做到以“特”促“强”,从而实现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产业、小载体大创新。
特色小镇的特色定位,不仅仅体现在物质的创新与发展,更重要的是将发展理念的突破与创新精神有机融合,凝聚成令人向往的新发展愿景和具有高度向心力的新公共精神,正如马云的梦想小镇,浙江的各色田园小镇等,都在文化的强大合力下,汇聚、整合并引领不同的发展目标,强化创业者对特色小镇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促进他们重构共同的精神纽带,从而形成巨大的精神引领作用,为人才的集聚,智慧的汇集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
任何文化都是“源”与“流”的结合,富有地方色彩的文化传统是特色小镇文化形象塑造的基点。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各村镇和区域区分的文化标志和符号,小镇的传统文化凝聚着生活在这里的祖祖辈辈的记忆和希冀,是地方的精神寄托和归宿。这也是特色小镇吸引人、留住人的“家乡味道”。因此深入挖掘本地域的历史文脉、继承和讲好当地的传统故事也成为当前特色小镇特色文化发展的重要类型。一是传承历史遗产资源。一草一木、一器一皿,一旦注入文化元素,就有了灵气,有了令人回味不尽的意蕴。依托民俗、民族文化、历史遗产等类型资源,尊重历史和传统,深入挖掘内涵,按照历史的脉络进行发展,融入新型文化旅游业态,打造旅游目的地。二是传承自然禀赋资源。以优美的生态环境为依托,以独特的地方文化为抓手,充分利用当地传统优势资源,诸如茶叶、丝绸、黄酒、中药、青瓷、木雕、根雕、石雕、文房、温泉、盆景、传统手工艺等等,挖掘、整合、开发、利用、发展,使其成为文化亮点,形成文化特色。三是传承名人文化资源。历史名人常常会产生巨大的文化影响力,它也是历史文化资源中极为重要的资源。当前,不少特色小镇着重将名人视为地方文化精神象征,以名人故里或是以名人暂居地,名人作品创作地等为抓手形成文化宣传亮点,打造文化品牌,传承文化内涵,吸引文化追随者,从而大大增强了其特有的竞争力。
文化碰撞与融合是文化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文化的魅力不仅仅在于传承,文化的魅力还在于开放和包容。特色小镇特色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演进以至变革的过程,不少特色小镇在发展特色文化的过程中,巧妙借取外部力量,生发文化创意,形成别具一格的特色文化。一是借取异域文化。正如,很多人都觉得美景在远方,别具一格的异域风情小镇,能有机融合中西方文化元素,给人带来一种异国他乡的情调和别样的文化滋养,推动文化间的交流、碰撞。这种复合型文化,使其成为特色小镇文化发展的一抹亮色。二是借取影视、小说、动漫文化。这类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它往往有着特有的粉丝群体,与其说借取的是一种文化,不如说借取的其实是一种情怀或情结。借助影视、小说、动漫特有的情节和人物,衍生出相关的文化产业及产品,构建出独有的文化风格,产生独特的文化吸引力。三是借取生活主题文化。它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一种“圈子”文化,借取人们对于生活某一方面的向往或需求,设置特有的主题,挖掘特有的文化内涵,诸如,对于摄影爱好者,打造摄影主题小镇;对于向往禅修的,打造禅修主题小镇;对于渴望回归田园生活的,打造农耕特色小镇等等,都是不断扩展文化的外延的发展思路,有利于形成特色小镇百花齐放的特色文化风格。
特色小镇文化的发展伴随着社会经济变革的节奏,也必然要从宏观走向微观,从单一走向多元。聚焦于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7大产业,融合企业文化、媒介文化、旅游文化等多种文化类型,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资源、转化创新成果,这是特色小镇特色文化发展最具活力的一种形态。一是时尚创意文化。这是以时尚创意小镇为代表的文化创新模式,它定位时尚产业,以时尚为广度,以文化为深度,融设计与研发、销售展示、旅游休闲以及教育与培训等元素为一体,同时注重与国际接轨,引领国际时尚潮流。二是区位新兴文化。这是凭借交通区位优势,依据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四位一体”发展理念发展起来的文化模式,诸如航空小镇的航空文化,边界小镇的边界文化等,以信息引领、智慧应用、模式创新为代表,将交通区位特点发展创新成新兴的文化产业形式,让人耳目一新。三是产业创业创新文化,这是以高端制造型,金融创新型等特色小镇为代表的一种文化方式。它注重科技智能,注重高端人才的汇聚。“做事”是创业创新者汇聚特色小镇的初衷,在功能再聚焦、人才再集聚、体制再创新过程中,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创业文化、良好的人际文化氛围以及诚实守信、和谐合作的创业组织文化氛围。
政策是导向,服务是保障。发展特色小镇的特色文化,既要靠政策拓展空间,更要靠服务赢得优势。一是统筹思维,系统设计。特色小镇的文化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发展,更不是盲目跟风的发展,它需要政府认真研究本地的地理、人文、历史等鲜明的特色,合理规划,深入挖掘,做好地区范围内的顶层设计。围绕文化内涵,从小镇的功能定位、分布、产业发展方向到具体的数量、规模,从特色小镇建筑风格、功能设计、配套设施等进行统筹思维。避免一哄而上,陷入“千镇一面”的怪圈中,让每个特色小镇的文化都能呈现出区别其他的独特样貌,且能够让人念念不忘。二是破除若干体制障碍。围绕打造特色文化目标,根据当地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因地制宜的文化政策和文化制度,为文化产业的发展破解难题、保驾护航。三是在服务上下功夫。营造优良的政务环境,着力提高服务效能,突出服务优质、服务创新、服务配套,围绕文化产业产权保护、版权交易、税收、金融、人才引进等方面制定相应政策,营造公平规范的文化市场环境,促进文化企业健康有序竞争。
特色小镇特色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是新常态下对特色小镇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特色小镇需要产业支撑,更需要文化产业的支撑。含有丰富创意、技术优势的高附加值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广阔,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和产业的融合要着重做到:一是坚持在文化的范畴下。文化产业首先是文化,其次才属于经济范畴。要坚持在文化范畴里发展特色小镇文化产业,明确发展的主题和方向,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以文化人,将优秀文化精神融合到文化产品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区域特色文化。二是坚持产业优化发展。一方面,完善的基础设施,便利的生活条件,优越的文化空间成为文化产业的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作为产业支柱的文化产业也是推动特色小镇的内在涵养,真正意义上提升特色小镇创建质量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坚持文化产业与多产业的融合提升。产业融合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综合性、渗透性、关联性高的产业,更加需要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诸如生态旅游产业、金融产业、互联网业、制造业等。推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既能树立文化产业的大视野和走出去的眼光,不断提升文化产品的精神内核和文化品位,真正做到“文化立镇”;又能使文化价值、文化理念、文化创意等向相关产业渗透,嵌于相关产业的研发、设计与品牌营销等高端价值链环节,提升相关产业的附加值,推动相关产业升级。
特色小镇的文化特质其真正核心应是以人为本,服务于人,让人在文化氛围浓郁的特色小镇中更好地工作生活是其核心目标。一是需要树立“惠及民生”的文化观念。坚决摒弃过去那种为完成政绩任务而刻意为之的“资本搭台,文化唱戏”的模式,从传统的政绩模式转变到民生模式,将民生发展当成己任,特别是关系到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之间的问题,都要系统思考,系统设计,坚持一种循序渐进的方针,以充分体现服务于特色小镇文化建设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的宗旨。二是需要创设“筑巢引凤”的文化环境。人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主体,文化的发展说到底就是人的发展,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就需要打造良好的特色小镇文化发展环境。宜居的人才生活工作环境,除了硬件的投入,更重要的是营造尊重文化的社会风气,要让推崇尊重文化逐渐成为时代风尚,从而给予每个人发自内心的文化归属感。同时还要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积极培养开拓文化新领域的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等,做到“人才兴镇”。三是需要构建“与民共建”的文化自觉。特色文化的构建不仅仅要靠政府的政策推进,而是要以历史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为深沉动力,以生产和生活为切入点,以“产城人文”为结合点,构建整个小镇居民、创业主体的新型价值观、新型人生观、新型发展模式、新型人际关系,在共建、共享、共生的过程中培养出一种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1]陈立旭.论特色小镇建设的文化支撑[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6(05).
[2]卫龙宝,史新杰.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若干思考与建议[J].浙江社会科学,2016(03).
[3]盛世豪,张伟明.特色小镇: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J].浙江社会科学,2016(03).
[4]朱可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文化支撑[J].科学社会主义,2011(05).
G127
A
1008-8431(2017)06-0029-03
2017-10-20
宗慧敏(1978-),女,中共如臬市委党校中级讲师。
(责编:许淑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