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党内民主思想的三大逻辑

2017-01-24 19:49王艳春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民主集中制民主党员

王艳春

(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 100732)

【政治与法律】

论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党内民主思想的三大逻辑

王艳春

(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 100732)

在28年的革命实践中,毛泽东作为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从超远的大局意识出发,探索党内民主对党的发展和党的事业的重要性。毛泽东的党内民主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前所犯错误的及时纠正,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往往不能对其形成完整的认识。针对此问题,从认知逻辑、理论逻辑、方法逻辑三个方面阐述毛泽东党内民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以期获得全面系统的认识,为现阶段的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参考。

毛泽东;党内民主;逻辑

说到毛泽东的民主思想,人们往往会想到“其兴也勃焉,其亡也乎焉”的“窑洞对”。当年,黄炎培先生对“一部历史谁也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疑问,在毛泽东“这条新路,就是民主”的回答中得以释疑。而毛泽东对民主的深刻认识离不开其在党建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党内民主思想,深入挖掘毛泽东党内民主思想的形成逻辑,有利于正确审视毛泽东的党内民主思想,全面理解毛泽东的民主思想;有利于进一步总结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党内民主的发展规律,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有利于保持党的生机活力,保证全面从严治党健康有序的进行。

一、从历史传统和国情出发,直面党内现实问题,是毛泽东党内民主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认知逻辑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此时的中国,民主思想与专制思想相对立,封建思想与资产阶级思想和殖民地奴化思想相混杂。小农社会的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家长制、地方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盛行,在这个多种思想混杂又极度缺乏民主精神的传统中国发展党内民主极为不易。正如邓小平所言“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1]。但是,毛泽东没有囿于这种复杂局面,而是将其与党内的现实问题相统一,直面党内的各种错误思想,在党发展的不同时期,正确认识和发展了党内民主。

(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反思党内家长制和个人集权,初步形成党内民主意识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距推翻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仅十年时间,“德先生和赛先生”来到中国也只有短短的4年时间,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三纲五常的社会伦理观念浸润于人民骨髓之中,民主在此时极为弱势。党在成立初期处于非法的秘密活动状态,为了保证党的安全,尽管实行民主集中制,但是更多的强调集中和纪律。另外,作为共产国际的支部,深受俄共高度集权的影响,导致党的纲领及文件过分强调“党绝对命令党员,党员绝对服从纪律”[2]。这些客观历史条件使得党内很多人在无需改变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机械地教条地简单地奉行共产国际主张,使得党的领导人陈独秀顺理成章地实行家长制和个人集权。

但是,随着党的实践的深入,特别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毛泽东认识到陈独秀的家长制作风、“放弃革命政权”“不重视党领导的武装”的右倾机会主义对革命和党带来极大危害。1925年12月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已经表明毛泽东开始对陈独秀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农民的右倾机会主义进行反思。经过中共五大和八七会议两场反思会的洗礼,毛泽东对自己以往对党内民主的认识进行了反思,“我素以为领袖同志的意见是对的,所以结果我未十分坚持我的意见。我的意见因他们说是不通于是也就没有成立,……。总之,过去群众对于党的领导的影响太少”“以后上级机关应尽心听下级的报告,然后才能由不革命的转入革命的”[3]47。经过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毛泽东初步形成党内民主意识,认识到不实行党内民主的危害,“广大的党内党外的群众要革命,党的指导却不革命,实在有点反革命的嫌疑”[3]46。总结了实行党内民主的方法,党内同志不能只听上级意见,惟上是从,要敢于发言、善于发言;上级机关也要听取下级的建议,只有这样党才能致力于革命,而不丧失领导权。

(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深剖极端民主化,在组织上厉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生活

在反对陈独秀家长制和右倾机会主义的过程中,党内民主受到重视,但是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和残酷的战争环境中,民主集中制没有能够在现实中执行,在党内反而新出现了一种极端民主化倾向。这种倾向出现是有原因的:一是我国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半殖民地统治,资产阶级思想深入社会生活中,特别是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妄图追求政治上的绝对自由,企图达到一种无组织无政府的状态。二是各地武装起义失败后,中国的革命形势进入低潮,毛泽东在斗争实践中形成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要求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党需要迅速补充人员,这就意味着党员成分的最大部分是由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构成。三是党的领导机关缺乏对党员的正确路线教育,对这种错误思想缺少必要的斗争。在这种情况下,极端民主化思想愈演愈烈,成为党内民主建设的大敌。

极端民主化主要存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在改造红四军的过程中对其进行了剖析。作为红四军中的一种政治倾向,极端民主化不认可党的领导,在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清除红四军党内的各种思想时,毛泽东却被认为是家长制作风,在红四军七大中被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到红四军的八大时极端民主化更是发展成为无组织状态,正如红四军军委代理书记熊寿祺在1930年5月16日给中央的报告中所指出的,“八次会议时,无组织状态的开了三天,毫无结果”“这就是九次大会前各级领导机关的极端民主化倾向的现象”[4]。严重影响到党和军队的团结,削弱和消耗了军队的战斗力。

针对此种情况,毛泽东认为要想纠正这种极端民主化倾向就要在组织上厉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生活。首先党的领导机关要有正确的指导路线,并且要根据下级机关和群众的真实情况出台政策。其次,下决议要谨慎,一旦形成就要自上而下的积极传达。第三,党的下级机关和党员群众对上级的决议要经过详细讨论,领悟指示的意义,并且要找准执行的方法。

(三)抗日战争时期,不畏共产国际权威,形成党内民主基本框架

八七会议至全面抗战前后,党内存在着浓厚的左、右倾情绪,先后出现了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王明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这些错误虽然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但真正的根源在于共产国际直接的、强加于人的干预。

从六届四中全会米夫支持王明掌握中共中央的领导权起,共产国际的命令主义开始在党内盛行。思想上,不结合中国国情,理论照本宣科,命令、指示直接 “拿来”。王明教条式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学习,使党内很多人产生极大的迷惑。而抗战后他的右倾错误,则是毫无更改地贯彻共产国际和斯大林的指示,导致很多人对共产国际盲目信赖,无法明辨是非。军事上,完全照搬苏联的城市作战模式。在瑞金的中共临时中央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不顾中国的实际情况,硬搬套用苏联红军正规战争的经验,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组织上,违反党的组织纪律,破坏党内的民主生活气氛。王明公然拒绝接受中共中央的决定和政治局会上其他领导人提出的正确意见,把错误主张公开在《群众》周刊发表,并且不尊重、不服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清楚地认识到共产国际脱离中国国情的直接领导以及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行径,导致党内严重缺少积极性和团结向前的斗志,他指出“处在伟大斗争面前的中国共产党,要求整个党的领导机关,全党的党员和干部,高度地发挥其积极性,才能取得胜利”[5]。为此,他从干部、组织纪律方面入手,围绕发展党内民主的原则、目的、方法和途径等重大问题,阐述了党内民主对党的团结和不断发展的重要性,基本形成了党内民主的框架。他认为“党内的民主是必要的。要党有力量,依靠实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去发动全党的积极性。……用发挥全党的积极性,锻炼出大批的干部,肃清宗派观念的残余,团结全党像钢铁一样”[6]278。毛泽东在强调民主的同时重申党的纪律。

(四)解放战争时期,为杜绝无纪律无政府状态,不断完善党内民主制度

由于国民党拒不接受民主和平建国理念,中国共产党在抗战胜利后不久就转入内战。在这段时期,对党内民主影响最大的就是无纪律、无政府状态。之所以形成这种状态,是因为:一方面党内存在各种不纯正思想,特别是自由主义思想。此时的共产党已经拥有120多万党员,其中绝大多数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入党的,存在自由主义思想。经过延安整风后情况大有好转,不过毛泽东还是指出虽然党内同志觉悟提高,知道也懂得集中,但是“无政府主义、极端民主化的思想也是有的,那是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我们要批评他,指出这些思想是不好的”[7]。另一方面是由我党我军所处的历史环境造成的。在很长时期内,我党我军都处于各自为战的根据地状态,为了发挥地方党组织和军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曾经允许各地方的党和军队领导机关保持很大的自治权,“但在同时,也产生了某些无纪律状态和无政府状态,地方主义和游击主义,损害了革命事业”[8]1346。

在全国革命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毛泽东准确把握到这一问题,先是认识到无纪律状态或无政府状态的各种表现,“即擅自修改中央的或上级党委的政策和策略,执行他们自以为是的违背统一意志和统一纪律的极端有害的政策和策略”[8]1332。再是要求各级党委对此进行反复讨论,“将一切可能和必须集中的权力,集中于中央和中央代表机关手里,使战争由游击战争的形式过度到正规战争的形式”[8]1346。然后,为了将权力有效集中,要求在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下,建立严格的报告制度,“全党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改正对上级事前不请示事后不报告的不良习惯”[8]1265。最后,为了杜绝此种状态,要求提高干部的理论水平,扩大党内的民主生活。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党的实践经验是毛泽东党内民主思想形成与发展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民主集中制原则、认识论及对立统一规律思想贯穿于毛泽东的党内民主思想,而毛泽东党内民主思想的成功之处正在于将其与中国的实际情况和中国共产党的实践经验相结合。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民主集中制,在调查研究中初步反思党内民主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民主集中制。中共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全国代表大会为本党最高机关,在全国大会闭会期间,中央执行委员会为最高机关;全国大会及中央执行委员会之议决,本党党员皆须绝对服从之;下级机关须完全执行上级机关之命令。这与马克思、恩格斯在1847年6月起草的《共产主义同盟章程》保持一致;与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实行民主集中制的要求保持一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民主集中制的阐述成为毛泽东党内民主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

毛泽东一直坚持民主集中制,他看到,大革命的失败后党内民主存在一定问题。因此,他在《中央紧急会议上的发言》中萌生了对党内民主的反思。他先指出“当我未到长沙之先,对党完全站在地主方面的决议无由反对,及到长沙后仍无法答复此问题,直到在湖南住了三十多天,才完全改变了我的态度。我曾将我的意见在湖南作了一个报告,同时向中央也作了一个报告,但此报告在湖南生了影响,对中央则毫无影响”。他认为“总之,过去群众对于党的影响太少”[3]46-47。继而,对党内存在的家长制和教条主义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党内存在的家长制形成了“唯上”心理,教条主义形成了“唯书”心理,二者都属于唯心精神,会导致机会主义和盲动主义形成。而“这种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的形式主义的态度”[6]111又是党组织和党员丧失自我、产生惰性、缺少正确认识观的最妙方法,也是党内领导者,遇到困难问题不能正确解决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 “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实际调查”,树立“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绝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6]115的观念。

毛泽东此时对党内民主的反思不限于民主集中制是一种纲领性的规定,而是对列宁所说的“必须弄明白,民主集中制一方面同官僚主义集中制,另一方面同无政府主义有多么大的区别”[9]的反思。这一过程,他萌生了一系列思考:探索激发党组织和党员的活力与积极性的方法;上级机关要从群众实践中获得正确认识;下级或群众要增加对上级的影响;在调查研究中提升领导的能力。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践中形成不断发展党内民主的观念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一个完整过程是要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指导社会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是重要的,……然而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6]292。但是,如果只是脱离实际的空谈理论,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而且实践的发展往往前所未料,思想、理论有时会跟不上实际发展的情况,这就会产生教条的理论和错误的思想。毛泽东的党内民主思想就是按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指导,在纠正这些错误思想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

按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思想与实际不相符有三种情况:当思想不能随变化的客观情况前进时,就形成了右倾机会主义。右倾机会主义者看不到客观过程已经向前推移,他们的认识还停留在旧阶段,企图阻止实践的发展。在党的历史中出现过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李立三的右倾机会主义、王明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思想。当思想超过客观情势发展时,他们就会把“幻想看作真理”[6]295。离开当前的实际,成形左倾冒险主义,如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思想。当思想与现实相脱离时,就会产生极端民主化、机会主义等错误思想。上述这三种情况在党内都出现过,也都对党的发展带来不好的影响,甚至危及到党的生命。究其根源,中国共产党不能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导实践,导致党内民主观念的落后,如在陈独秀实行家长制和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思想时,党内民主只是党章中的程序性的规定,形式大于实际意义,党员在思想上没有摆脱封建专制思想的影响,在行动上只是章程规定下的“木偶”。不过,也正是由于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民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6]284的不断反思,在党的斗争实践中,党内民主的重要性才被认可,才能够在每次斗争过后形成新发展以弥补不足。毛泽东对党内民主的认识正如其在《实践论》中所言“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6]296。

(三)坚持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在实践中以哲学视角透析党内民主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源自事物内部的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个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始终,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成为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特殊本质。这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及其存在的过程,成为毛泽东党内民主思想的哲学依据。

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党内民主的制度体现,它本身就蕴含着一对矛盾。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报告中阐述了民主集中制的内涵,指出“民主要有很高程度的民主,集中也要很高程度的集中,这两个东西有没有矛盾呢?有矛盾的,但是可以统一的,民主集中制就是这两个带着矛盾性的东西的统一”[3]399。很高程度的民主与很高程度的集中结合才能调和这一矛盾。但是在党发展的很多时候,民主与集中往往偏离这一均衡态势。党内民主发展的好与不好,与民主和集中矛盾双方的力量制衡直接相关。当党内的集中程度高于民主的程度时,往往是党的政治路线出现严重偏差的时刻,党内会出现左右倾的错误思想路线。这一时期,最直接的表现就党内斗争严重,党内不允许其他意见存在,形成一言堂、一边倒的形势。对此,毛泽东认识到,“党内不同思想的对立和斗争是经常发生的,这是社会阶级矛盾和新旧事物的矛盾在党内的反映”[6]306。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对立与斗争不能无原则的发展,需要党内民主来调和。在党的历史上,形成错误路线时往往是党内民主最弱的时候。当民主超过一定的度,在党内发展成一种自由散漫的状态时往往伴随着无政府主义和极端民主化。

从历史发展来看,毛泽东在发展党内民主时,一直以对立统一规律为立足点,清醒地认识到党内民主是党团结合作、集中力量的重要关节,把握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毛泽东党内民主的前提。

三、以建设充满生机活力的政党为目的,改进党内民主方法是毛泽东党内民主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方法逻辑

中国小生产式的家长制传统,决定了民主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缺失,反应到党内就是缺乏党内民主生活。党内民主缺失,易将权力集中于个人手中,党内政策、路线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其他的党员会因此懈怠、产生惰性,这样循环往复将极大削弱党员的积极性,丧失活力。而发扬党内民主就是为了激发党员的积极性,让党充满生机活力。

(一)加强对党员和群众的宣传和教育,以获得正确的思想认识

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决定中国无产阶级的人数不多,而且很多都集中在大城市的几个主要行业中。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员成分不单一,特别是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党员的成分更为复杂,绝大多数是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党内充斥着腐朽封建主义思想、利己主义、机会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思想,这些思想给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如,受封建宗族观念影响,“党在村落中的组织,因居住关系,许多是一姓的党员为一个支部,支部会议简直同时就是家族会议”[6]74。一些封建时代的“独裁专断的恶习惯深中于群众乃至一般党员的头脑中,一时扫除不净,遇事贪图便利,不喜欢麻烦的民主制度”[6]72。一些投机分子在革命形势好的时候混入党内,当形势不好时甚至带领反动派捉拿同志,破坏党组织。

之所以出现这些情况是因为对党内民主的宣传和教育不到位,要知道“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10]。对此,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就已经认识到宣传和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必须在党内施行有关民主生活的教育,使党员懂得什么是民主生活,什么是民主制和集中制的关系,并如何施行民主集中制”[11]529。具体的方法是: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努力学马列主义,善于把其一般原理应用于中国的具体实践,反对教条主义;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要先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后去教育文化水平较低的党员;改变主观性、片面性的学风,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小组会、支部大会等为单位,有组织的看书、看报;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为方针,以“个别谈话”“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大规模地展开党的思想教育活动。

(二)培养大批有能力的干部,以获得牢靠的组织保证

在大革命失败之后,党的领导非常薄弱,特别是红四军中。在大革命中能够生存下来的军队,多数是在失败的环境下,依靠个人的领导才能得救的,因此个人具有很大的威望和领导权。又受到一些旧时军阀思想的影响,小团体主义在军队中十分兴盛。小团体主义不消灭,就不会有利于党的领导和团结,红军也就不能成为真正的红军。另一方面,一些共产主义者的思想和行为不是很科学,“说话完全不顾及这话将要发生的影响,不管对不对,乱说一顿便了”[3]70。在斗争日益复杂的环境下,培养有能力的干部成为发展党内民主、争取革命胜利的关键环节。

毛泽东在《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一文中,突出强调“指导伟大的革命,要有伟大的党,要有许多最好的干部”,指出干部对于党的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提出合格干部的基本素养 “这些干部和领袖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政治远见,有工作能力,富于牺牲精神,能独立解决问题,在困难中不动摇,忠心耿耿地为民族、为阶级、为党而工作”[6]277。这些离不开党内民主的良好发展,同时党内民主的发展有利于发挥全党的积极性,锻炼出大批优秀干部,增强党的团结。紧接着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毛泽东再次强调“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11]526,提出了完整的干部政策:要关心党的干部,要善于识别干部,要善于爱护干部。同时,强调指出领导干部积极性的发挥有赖于党内生活的民主化,党内缺乏民主生活,发挥积极性的目的就不能达到。

(三)加强党内民主的制度建设,以获得切实的制度保障

毛泽东的党内民主思想由最初的反思走到建国前的制度确定,这是对党内民主制度本身的肯定和对其认识的深化,下面三种制度成为以后党内民主发展的重要保障。

党代会制: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实行的制度,在党章中被赋予了应有的地位和职权。正如毛泽东指出:“实现党内民主的办法,是实行代表大会及代表会议的制度。”[12]137毛泽东认为党代会制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讲到“这次中央全会的形式更可以充分讨论问题,较之一两千人的大会解决问题更好些”[12]266。在1948年中共中央的九月会议上,提出为了建立和扩大党内民主,各级党委要按照党章定期召开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

集体领导制:集体领导是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的制度,它是党内民主的本质要求,早在1927年就在中共五大和中央政治局会上确定下来,作为一项原则得以固定,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一制度没有得到很好执行。1929年毛泽东在《给林彪的信》中,提到个人领导对党的领导带来的危害,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明确规定党领导军队也必须实行集体领导制。在1948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召开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的决议》中规定“各级党委必须实行重要问题经党委集体讨论和作出决定的制度,不应当由个人决定重要问题,但是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不可偏废”[8]1350。

党委制:党委制要求一切重要问题都要交委员会讨论,由到会委员充分发表意见,做出明确决定,然后分别执行。要保证这一制度的顺利执行就要避免每次会议时间不可太长、次数不可太多,要注意将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这一制度是保证集体领导、防止个人包办的党的重要制度。

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对党内民主的思考起于问题意识,一切以党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按照抓问题、用理论、想办法的思路构建了党内民主思想的基本逻辑。这一思维逻辑对于对于全面从严治党、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32.

[2]叶笃初.中国共产党党章史略[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15.

[3]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雷国珍.毛泽东与党内民主建设[J].长沙:湖南社会科学,2003,(6).

[5]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28.

[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99.

[8]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39.

[10]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94.

[1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王玉华

D2-0

A

1009-0169(2017)01-0038-06

本文为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创新研究”(15CDJ0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王艳春(1982-),女,山东威海人,中共中央党校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向博士后,主要从事执政党建设研究。

猜你喜欢
民主集中制民主党员
陈云民主集中制思想论析
我是党员向我看
民主集中制的知与行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中国式民主
中国共产党发展民主集中制的百年历程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党员标准是什么?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
选举年的民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