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特色的核心性领导结构

2017-01-24 18:40:56郭亚丁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领导核心党的领导领导

郭亚丁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部,浙江 杭州 311121)

构建中国特色的核心性领导结构

郭亚丁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部,浙江 杭州 311121)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是领导核心,党委在党组织中是领导核心,总书记是核心性领导人物,这是中国特色的核心性领导结构的特征和表现。这个核心性领导结构,具有形成整体、构建稳定、释放能量、聚集资源、协调关系等自身的独特优势和鲜明特性,这是由中国历史发展决定的,是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党的特性的内在规定。确立和形成核心性领导结构,需要从思想上自觉维护核心,从根本制度上保障核心,从组织体制上保证核心,以显著业绩体现核心,以清廉形象赢得核心。

党的领导;领导核心;领导结构

宪法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这实际上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构建一个中国特色的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的核心性领导结构。本文拟就相关问题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核心性领导结构的特征和表现

党在中国社会是领导核心,党委在党组织中是领导核心,总书记是核心性领导人物,这构成了一个核心性领导结构。这个特殊结构是由历史发展决定的,是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党本质属性的内在规定。

(一)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是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中国近代历史演进的结果。96载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证明:中国共产党的核心地位不是自封的,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是一切为了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有史以来没有哪一个政党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正因为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把人民这个创造历史的主人紧紧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才确立了领导核心地位。早在1954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毛泽东在开幕词中郑重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核心力量”的正式用语,鲜明定位了党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特殊角色。

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毛泽东曾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1]303伟大的事业需要坚强的领导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是我们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因为,党的领导本来就是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性质不变,才能始终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才能更好地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利益。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是任何其他组织和团体都不能代替的,过去夺取政权需要党的领导,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同样需要党的领导。

党的核心地位是由党的领导角色所决定。党是执政党,事关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的重大决定,是由中国共产党作出的,这种核心性领导作用得到了全面和充分体现。党是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者、决策者,也是组织者和领导者。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表现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习近平曾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突出了党的核心领导地位,也突出了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的要求,也确立了新形势下要由党站在全局高度把握发展方向、制定发展战略、统筹各方力量、协调各方利益、理顺重大关系,形成全国一盘棋的这一重要领导原则。

(二)党委是各级党组织的核心

党的制度规定。党章规定,各级党的代表大会结束之后,由党的委员会履行代表大会的职权。党章第十条规定:“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第十五条规定:“有关全国性的重大政策问题,只有党中央有权决定”,“党的下级组织必须坚决执行上级组织的决定”。可见,党内制度规定了党中央的领导核心地位。

体现集体领导要义。集体领导是党的领导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党的领导活动中的运用和体现。坚持集体领导就要坚持党委的领导,因此,凡是重大问题必须经过党委充分酝酿和讨论,由党委集体决定。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党委的集体领导,才能集中大家的智慧,反映和体现多数人的意志,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真正落实和事业的顺利发展。

组织运行需要。从党的组织体系运行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是一个庞大的体系,若没有核心,就会出现组织散乱状态。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是一个由上而下的分层组织体系,即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而在每一个层级的组织体系里,各级党委处于核心位置。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务委员会是全党的“核心”,省委常务委员会是一个省党组织的“核心”,市委常务委员会、县委常务委员会分别是市、县党组织的“核心”。党组织是围绕“核心”确定的中心任务而展开工作的。党的组织要体现“核心”的意图,最根本的是体现党中央的“核心”意图,这就需要增强核心意识。

事业发展的要求。党的建设这个伟大工程是紧紧围绕党领导的伟大事业而展开的,要推进伟大事业就需要形成有力量的核心领导结构。党委核心地位的确立,全党才能增强凝聚力,才有利于实现正确的决策和有效的执行,才有利于党组织自下而上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也是党的先锋队作用发挥的内在要求。全党向党中央这个“核心”看齐,党就能够令行禁止、行动一致。

(三)总书记是中央领导班子中的核心性人物

党的领袖是核心性人物。核心就是中心,是事物的主要部分。一个政党的核心就是这个政党领导集体的中心,在领导集体中起重大决定作用的人即政党的领袖人物。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理论建立起来的工人阶级性质的政党,对领袖的认识理解有特定内涵。列宁曾指出:“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2]151“在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推举出自己的善于组织运动和领导运动的政治领袖和先进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统治地位。”[3]286

确定核心性领导人物是党的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非常重视领袖作用的政党,在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领袖的作用是巨大的。没有毛泽东这个核心,就不可能完成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没有邓小平这个核心,就不可能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今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发展关键阶段,确立和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其意义十分重大。党的领袖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在实践中证明了他们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表现出超人的智慧,具有非同寻常的组织领导才干,有众望所归的威望等。

领导有效性的客观要求。毛泽东同志曾提出“党委书记要善于当‘班长’”。“班长”是一把手。实践证明,凡是一把手善于当“班长”的,领导班子“一班人”就团结,动作就整齐;反之,“一班人”就软弱涣散,步伐就不整齐,就很难完成各项任务。党委书记在领导班子中是核心和导向,是班子团结的关键。邓小平曾指出:“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4]310一把手在领导班子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整个领导班子的主心骨,决定了在领导活动中发挥着特殊作用。

二、核心性领导结构的优势和特点

不同的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作用,不同的结构具有不同的价值。在中国现阶段,核心性领导结构具有中国自身的优势和特性。

(一)形成整体

从外部关系而论,党领导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以及各类组织,就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从内部关系而论,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总书记,在党内处于领导地位;从中央领导集体而论,主要领导人处于中枢地位,这是党的领导、中央领导的人格化具体体现。这样,党、中央、领袖就自然构成了整体的同心圆,形成核心性领导结构的整体力量。

核心性领导结构优于非核心性领导结构。从物理学角度看,核心性领导结构比较稳定,因为这种结构是向内运行的,是环绕型的、内聚型的结构,形成了一定的“轴心”,并且有明确指向。这种领导结构不易出现离散现象,也容易形成一个统一整体。

中国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定了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领导核心的党,其他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这种合作性政党制度有利于形成整体,发展的力量容易聚集,不会出现散乱现象,对完成社会确立的发展目标具有极大的自身优势。现阶段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目标,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同时也是民主党派的奋斗目标。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为什么发展成果巨大,其中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最大化发挥出了制度优势。习近平曾说,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这个最大优势之一就是“全社会”表现出整体性。这种整体性有利于正确决策和有效执行,有利于利益表达的整体性,有利于减少“政治成本”,降低“政治损耗”,最大限度地实现各个阶层和群体的利益。

(二)构建稳定

宪法规定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个政治功能具有国家法律层面的依据和支撑。在中国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领导者,这个政治角色的定位是确定的,在客观上就不存在不断“替换”和“轮流”问题,保持了相对的政治稳定性,社会决策不会出现政出多门的现象。党委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是中国的领导体制,显然党委是领导核心,党政关系清晰而明确。

中国是一个后发的工业化国家,长期处于农业社会发展阶段,又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之上推进现代化,发展条件不充分,生产要素不成熟,社会体系不健全,社会机制不优良,社会发展层次和程度不高。特别是中国是一个超大型社会,存在着不同的利益主体,隐藏着诸多不稳定因素。而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社会稳定。邓小平曾斩钉截铁地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4]284从历史发展角度看,近代中国为何发展缓慢,且长期滞后于西方社会,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社会不稳定,发展不有序。当代中国为何发展得精彩,中国社会的稳定和有序发展是重要条件。

在中国政党制度结构中,民主党派可以找到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应有位置,并能够在确定的政治体系中有序运行。从政党理论看,政党的基本功能是利益的表达和利益的综合,中国政党制度从制度层面保证和实现了民主党派的利益表达和政治诉求。如中国共产党的每次重大决策事前都要听取民主党派的意见,开展广泛和充分的政治协商。这种政党制度,利益表达的渠道是畅通的,不会因堵塞导致“政治膨胀”或“政治梗阻”,避免出现政治的无序化状态或是政治上的“空白点”。

(三)释放能量

党的组织是一个多层级结构,但这个组织结构存在一个核心——党委。这样的结构便于传递信息,释放政党自身的政治能量。正因党组织核心作用的有效发挥,增强了民众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和了解,奠定了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实思想基础。

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共产党可以说是高度实现政治社会化的政党。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因素之一,就是绝大多数人接受和认可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很好的思想基础,这与各级党委有效的组织和实施教育、宣传分不开。政治社会化是政党将自身的政治理念、价值观转化为特定社会成员的政治信仰、态度和行为的过程。政治社会化通常体现在对待政治制度、政治生活方式、政治观念以及国家政策等问题上,政治社会化具有独特的作用和功能。中国共产党有效实现了政治社会化,产生了多维的社会功能效应。

党员人数虽庞大,但因有核心性领导而凝聚。党的组织通过党员最大限度地把社会成员动员起来,参与到党组织和开辟的事业中去,对完成目标和任务作用非凡。历史和现实证明,党有效实现了政治社会化,政治能量得到了有效释放,同时又激活了其他社会要素,并使这些社会要素广泛联动起来,为推进中国社会现代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聚集资源

社会现代化发展是否有效,在很大程度上看社会资源聚集的程度和利用的成效。党的组织是联系紧密的核心性结构,在当代中国是代表性广泛的政治组织,便于聚集社会发展资源,整合社会发展要素,利用社会发展条件。

党员是一种资源。党员是“政治人”也是“社会人”。党员加入党的组织本身也是生产要素资源的一种聚集。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力就是有效的聚合力,通过“领导核心”把党员整合起来。党员分布非常广泛,这种广泛性有利于对要素资源的聚合。党员是政治人,同时也是职业人、文化人、经济人等角色,这些角色是交叉重合的,如实践中“把党员培养成人才,把人才培养成党员”的“双培养”做法,就是把党员作为优质资源要素进行配置和有效利用的。

党的组织也是一种资源。党的组织本身包含着丰富而广泛的政治、社会、文化以及管理等资源要素。通过党的组织可以把其他要素有效统合起来,为社会发展提供条件。党的组织资源利用和开发好,可以体现多方面的效能。如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党的组织就是一种管理资源,党建活动融入到企业管理中就会产生良好的管理效应。再如在社会管理过程中,调动党的各级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参与其中,就会大大增强社会管理的成效。

(五)协调关系

协调是一个主体在准确完成一个动作的过程中多主体共同参与并相应配合、相互和谐的能力。有效的协调是正确处理组织内外各种关系,为组织正常运转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有效协调使得力量倍增,对实现组织目标意义重大。

在中国社会中,有资格、有条件、有能力协调的政治组织,毫无疑问是中国共产党。协调就是一种整合,使得无序变成有序,使得分散变成集中,使得零乱变成整体。协调的结果使得行动一致、力量增加、目标扩展、运行有序。如在企业中存在着工会、妇联、共青团及有关社团等众多组织,党的组织处于核心位置,担负起协调职能比较合适,以产生同向力和整体力。

协调过程也是沟通过程,可以通过党员和党的组织把其他组织连接起来,加强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和谐融洽的关系。协调能力是化解矛盾的能力,是聚分力为合力的能力,是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的能力,是动员、组织、调动人的积极性能力。单个的力量总是有限的,要履行好领导者的职责,必须把周围组织和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潜能发挥出来。

三、核心性领导结构的确立和维护

确立和形成核心性领导结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对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对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等意义重大。

(一)从思想上自觉维护核心

核心问题至关重要。建党初期,由于党还不成熟,没有形成领导核心,党曾经吃过大亏。遵义会议之后逐渐形成了领导核心,有了领导核心使党由弱变强。党的历史经验表明,必须在实践中形成一个坚强的中央领导集体,在这个领导集体中又必须有一个核心。如果没有这样的领导集体和领导核心,党的事业就不能胜利。

领导核心就是一个组织和集体的中心。核心意识的形成有利于增强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核心意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坚定党是领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信念,加强和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核心问题事关权威问题,维护核心就是维护权威。维护党中央权威和维护习近平同志的核心地位是统一的。党中央权威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就是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中央权威,首先要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因此,全党要做到在政治上围绕核心、在思想上认同核心、在组织上服从核心。

(二)从根本制度上保障核心

民主集中制是构建核心性领导结构的根本制度保障。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才能实现和保持党的集中统一,才能激发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统一认识、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局面,使党成为更团结、更有战斗力的整体,党才能成为领导事业的核心,党委才能成为党组织的核心,党委书记才能很好地发挥关键性作用。

坚持和贯彻好民主集中制。要坚持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的原则。全党服从中央是党的最高利益所在,是“四个服从”的核心内容。党中央是全党和全体人民利益、意志的集中代表者,是率领全党全国人民行动的最高司令部。全党服从中央,党才能履行自己的职责,维护整体的利益。因此,全体党员和党的各级组织都必须紧密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一致。

(三)从组织体制上保证核心

党委集体领导下的个人分工负责制是党的领导体制。邓小平曾明确指出:“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共产党要有一个好的政治局,特别是好的政治局常委会。只要这个环节不发生问题,中国就稳如泰山。”[4]365领导班子是党组织的中枢神经,是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挥部。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不仅是事业发展的关键,也是党组织能否真正成为核心的关键。只有领导班子建设好了,上下才能齐心并形成整体,事业才能蒸蒸日上。实践证明,有威望的领导集体就能够产生人心所向的政治效应,就会增强领导发展的感召力、协调各方的凝聚力、动员群众的号召力、干事创业的战斗力。

“船载千斤,掌舵一人。”班子强不强,关键看班长。从严要求、从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首先要从严选好配强“一把手”。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敢担当、作风上过得硬,能够驾驭全局、群众威信好、民主作风好、善于抓班子带队伍的优秀干部选拔到“班长”的位置上,实现“班长、班子、梯队”的结构优化。

(四)以显著业绩体现核心

领导核心的形成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自封的,需要建立在能力基础之上,需要通过显著的领导成效赢得。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能不能驾驭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5]党在历史上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在成功领导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确立的,同样在面对党执政的国内外环境变化、党执政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党自身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等背景下,必须继续取得显著的领导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在伟大斗争中形成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因此,确立习近平同志为党中央的核心,是众望所归、名副其实、当之无愧。

(五)以清廉形象赢得核心

打铁还需自身硬。清正廉洁是党的政治本色,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坚强保证,也是完成党的历史使命的客观要求和党的政治生命存在的条件。建设廉洁政治、坚决反对腐败,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特征。

“核心问题”,深层次涉及人们的认同问题。形象、威望是认同和接受“核心”的前提条件。因此,党要始终保持优良传统和作风,把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只有形成人心所向的“共识基础”,党才能真正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只有建设廉洁政治、坚决反对腐败,有效解决党面临的各种问题,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才能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社会前进的正确方向。

[1]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 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J].求是,2016(1).

SetUpaCoreLeadershipSyste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

GUO Yading

(TeachingandResearchDepartmentofPartyBuildingandHistory,PartySchoolofZhejiangProvincialCommitteeofCPC,Hangzhou311121,Zhejiang,China)

There is a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the core leadership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which the Party is in leadership, Party committees and General Secretary play the leading role in Party organizations. The system has special advantages and features such as internal consistency, stable foundation, energy release,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relationship coordination. It reflect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hina, requirement of the cause of socialism and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Party. To set up a sound system of core leadership, we should consciously safeguard the ideological and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 of the system. We should consolidate the governing status of core leadership with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and efforts to be honest and upright.

the Party’s leadership; core leadership; leadership structure

D251

A

1674-0955(2017)06-0109-05

2017-09-04

郭亚丁,男,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教授,党建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李冲锋]

猜你喜欢
领导核心党的领导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百年大党领导核心制度的建构逻辑与运行机制
学习百年党史 坚持党的领导
论领导核心的战略定位与历史意义
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需要坚强领导核心
履职尽责 主动作为 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发挥人大作用
人大建设(2017年11期)2017-04-20 08:22:43
2016重要领导变更
军工文化(2017年1期)2017-03-14 10:11:20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保证“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
领导致辞
印刷经理人(2016年9期)2016-12-20 16:02:55
不能比领导帅
小说月刊(2014年12期)2014-04-19 02:4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