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征
(1.中共中央党校 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北京 100091;2.内蒙古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包头014010)
【马克思主义研究】
重读历史转折中的光辉文献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历史启示
朱晓征1,2
(1.中共中央党校 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北京 100091;2.内蒙古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包头014010)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改革开放的宣言书,从理论框架、制度安排、格局建设等方面开创了邓小平改革开放的具体思路。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是邓小平1978年12月2日约见胡耀邦、胡乔木和于光远,商量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稿,讲话稿的提纲是邓小平亲自拟定,分为七个要点,以解放思想破局。此文献其形成过程、价值和意义上都具有其特殊性,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历史转折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动力之源,而改革开放的总体思路框架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文献中产生的,全文整体思路是以解放思想破局,继而提出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是民主,实现民主必须处理好遗留问题,对待遗留问题的态度是向前看,客观评价毛泽东和“文化大革命”,继而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这篇文稿在其产生过程中就具有其特殊性,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里程碑文献,对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都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设计师邓小平一生文献很多,这些文献开创了一条有别于苏联模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对道路具有巨大理论指导作用。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文献在其理论著作中确实有着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文献写作过程中标题和提纲是邓小平本人亲自拟定,文献形成的场合特殊和时机特殊等三个方面。1978年12月,邓小平第三次被打倒后重新主持工作,面对着“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错误路线指导下的局面和苏联模式影响下的中国工业化建设,引起了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小平主持工作要面临回答的首要问题,思想僵化,破除“两个凡是”错误思想是工作重心转移的前提和要求,客观评价毛泽东和“文化大革命”,解决当下面临的现实问题是扭转局面的关键所在。在历史转折的重要关头,中国需要像小平同志的这样伟大人物进行再一次的解放思想,开创新局面。1978年12月2日上午,小平约见了胡耀邦、胡乔木和于光远等人,商量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议上的讲话,其实在商量之前小平已经把会议上讲话的提纲拟定出来。小平是用铅笔写在十六开的大纸上,一共三页,提纲中讲话的要点是七个方面:第一,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第二,发扬民主,加强法制;第三,向后看是为了向前看;第四,克服官僚主义,人浮于事;第五,允许一部分人好起来;第六,加强责任制;第七,新的问题。七个方面的核心是政治促经济,政治经济化,政治工作的重心是促进经济发展。提纲是后来讲话稿的雏形,提纲的第一个问题是文献的第一个内容: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提纲的第二个问题是文献的第二个内容: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提纲的第三个问题是文献的第三个内容:处理遗留问题为的是向前看;提纲的第四、五、六、七个问题是文献的第四个内容: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已步入晚年的邓小平亲自起草拟定文献的题目和提纲,可见对此次讲话的重视程度[2]。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邓小平在1978年12月13日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稿。1978年11月10日—12月15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共36天,200多人参加会议,华国锋主持开幕式。会议的主要日程是结束林彪和“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群众活动,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次中央工作会议的议题主要是围绕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农业和国民经济上来等问题进行的。历史伟大转折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1978年12月18日召开,此次会议是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在主要领导层面做准备,讲话的内容直接影响到工作重心转移的指导思想和未来建设发展方向,中央工作会议的特殊场合决定此次讲话稿的历史价值的特殊性。
讲话稿的写作时机同样具有特殊性,中央工作会议的日程主要是工作重心的转移,大会一致同意工作重心转移到实现四个现代化上来,但是对于“文化大革命”和“两个凡是”思想不彻底肃清,对于历史问题没有明确态度,根本无法团结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解决新问题和新情况,因此历史问题是首先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同年11月15日,北京市委机关报《北京日报》,公开为天安门事件平反。11月25日,华国锋代表政治局为重大事件和人物平反,如天安门事件、二月逆流和彭德怀等人平反等。在这种历史时机下,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有很强政治时机做后盾,具有极其的说服力和现实感,既总结历史教训又开创崭新未来,体现以邓小平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对于工作重心的转移和开创新的历史局面的坚定决心和务实政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在其形成过程中和小平其他的讲话相比有其特殊的场合和时机,并且小平同志亲自起草题目和提纲,决定了这篇文稿将在历史上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
理论来源于实践,但同时对于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在《邓小平文选》三卷中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和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可谓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路的两篇光辉之作,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开创了两个时代,其价值不言而喻。而此篇文稿是拨乱反正,结束文革和苏联模式的开创新时代的文稿,是在历史转折的重要关头,伟大人物对于指明建设的方向的文稿,价值巨大。其一,开篇从解放思想谈起,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这也是全篇的核心思想。解放思想是思想路线拨乱反正的前提,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同王明的教条主义作斗争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期由于脱离国情产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被背离,引起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给党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历史的教训告诉党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国家人民会走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反之亦然。思想路线是一个政党认识问题所遵循的原则和方法,也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精髓。小平同志充分看到这一点,所以在文稿开篇强调:解放思想才能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解放思想才能根据我国实际来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和方法。小平语重心长谈了不少同志不解放思想的原因,不解放思想的危害和解放思想的方法。文稿的第二部分讲解放思想的条件是民主。对于民主,小平同志的论断是:必须有充分的民主,才能做到正确的集中;离开民主讲集中,民主太少。这部分内容小平主要讲了高度重视民主的原因和如何发扬民主两个问题。民主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确实是引发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正如小平所讲,一个政党最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在如何发扬民主的问题上,小平特别提到了“经济民主”问题,这是小平治国理政中的政治理论支撑。“经济民主”核心思想是经济管理权力过于集中到中央,应该下放,充分发挥国家、地方、企业、劳动者个人的积极性,体现了政治为经济服务的唯物史观思想,为后来一系列政策提出理论支撑,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第三部分主要是处理历史问题,核心问题如何评价毛泽东、毛泽东思想以及“文化大革命”。如何对待毛泽东、毛泽东思想以及“文化大革命”是工作重心能否转移的关键性问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第一代党的领导集体创立的毛泽东思想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且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史功绩不可磨灭[3]。正如小平同志在文稿中提出的“两个丝毫不夸张”,对待毛泽东以及毛泽东思想要有历史唯物主义视野和眼光。而“文化大革命”这个历史事件要彻底否定,但是绝对不能否定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时期,同时也必须清楚看到“文化大革命”的发动的初衷是毛泽东同志从防修反修的目的开始,初衷是好的,只不过没有从国情出发,没有抓住主要矛盾,后期被“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利用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小平同志的政治生涯曾经有“三落三起”,其中后两次的“落”都与毛泽东同志有关,但是面对着评价毛泽东同志功过时候,小平同志的科学评价,让人不禁感叹伟人胸怀。文稿第四部分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重点是管理方法、管理制度和经济政策三方面问题。肃清历史问题关键还是向前看,统一思想到工作重心的转移,彻底实现将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向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新的一代领导集体的工作重点。面对着“文化大革命”的局面,小平思绪万千,如何扭转十多年来人民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将党和国家的工作转到经济建设的中心上来确实要从思想上改变,同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全文逻辑结构清晰明确,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有的放矢学习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正式开始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历史是非上的拨乱反正。
这篇文稿虽已过去四十年,但是它的历史意义是永远不能忘记的。首先解放思想是党和国家的命根子,不解放思想,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就会亡党亡国。其次民主是党内政治生活的伟大进步,“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党内缺乏民主,缺乏集体领导制度,是一言堂,以致最后给党和国家造成的巨大灾难。“文化大革命”与其说是毛泽东同志发动的一场错误运动,不如说是党内民主法制不健全造成的结果。全面深化改革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质是民主的实现。全面从严治党时期党内民主生活决定着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内良好生态的关键,民主对于一个政党的政治生态至关重要。全面从严治党时期的党内政治生态和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核心灵魂就是民主,民主对于一个国家和政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可以说解放思想和民主是党和国家的命根子,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来说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4]。关于“两个毫不夸张”的意义是对历史功过是非的评价,对于毛泽东和文化大革命的功过是非评价是在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中盖棺论定的。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是用“两个毫不夸张”对毛泽东和文化大革命进行了性质的评定,对于改革开放研究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提供了历史前提。如果用个形象的比喻来看待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那应该是“新家”和“新房”,毛泽东同志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新家”,而这个“新家”一穷二白,可以说是个“土房”[5]。而邓小平将这个“土房”进行整治,进行改革,将“土房”进行彻底翻新,改造后建立“新房”,使得人民在“新房”里能够安居乐业,实现小康生活。其实,从这个形象的比喻中能够生动看出,“新家”和“新房”两者并不矛盾,而是一脉相承,邓小平理论就是对毛泽东思想进行的继承和发展,所以绝对不能用改革开放后三十年来否定改革开放前三十年。
纵观人类文明历史来看,不管是资本主义文明还是社会主义文明都要经历改革的阶段,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实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特殊阶段,现代化进程中的规律和阶段不管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同样不可避免,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人民选择。邓小平同志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改革开放的宣言书,是结束一个以“阶级斗争为纲”时代进入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时期。宣言书中每个问题都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如果不解决好这几个问题就会亡党亡国,苏联解体,东欧巨变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沉痛教训,一个个鲜活的例子都深刻证明一个党或国家如果不处理好解放思想,思想僵化,教条主义的问题,必将亡党亡国。宣言中的思想奠定了邓小平理论创立的开端,是邓小平同志治国理政的理论逻辑和改革开放的总体布局理论基础。文献意义的特殊性就在于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力之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改革开放的宣言书,是历史永远不能忘记的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200-240.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40-153.
[3]中共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0-30.
[4]中共中央党校编写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 [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70-80.
[5]金春明.毛泽东思想发展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130-140.
责任编辑:邓小龙
A849.12
A
1009-0169(2017)07-0017-04
朱晓征(1984-),女,辽宁抚顺人,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教研部2016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博士研究生,内蒙古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