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贵族的发展和演变探议

2017-01-24 15:51高秀丽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5期
关键词:门阀士族特权

高秀丽

(山东省济宁市潘家大楼管理所,山东 济宁 272000)

中国古代贵族的发展和演变探议

高秀丽

(山东省济宁市潘家大楼管理所,山东 济宁 272000)

中国古代贵族是统治阶级当中的特权阶级,他们在政治和经济上享有极大的特权,并且有制度、政策保障其特权能够世代相承。贵族正式形成的第一种形式为周以前及周代时的宗法贵族,其次为春秋战国到两汉时期的功勋贵族,随后是门阀士族在西汉中后期发展起来的豪强地主基础上形成,到隋唐时候因保障他们世代享受特权的制度和政策为皇帝取缔而退出历史舞台。以后贵族不再产生,但贵族的部分特征仍然得以保留下来,到今天发展成为特有的称号。

中国;贵族;宗法制;变法;门阀士族

“静怜贵族谋身易,危惜文皇创业难”,唐代诗人罗隐在其诗中形象地表现了平民与贵族在谋取功业上相差的悬殊。在中国古代,贵族成员能够凭借出身在追求功业的道路上享受优先的待遇,而平民却往往不受重视,只能通过自身努力来达成功业。贵族不仅在追求功业、财产分配以及社会待遇等诸多方面享有优势,还通过制度来保障他们长期拥有这些特权。

中国古代的贵族是指在社会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多方面拥有特权的一个群体,并且有国家的政治和法律制度保证他们世代享有特权。肇源于原始社会时期,氏族之间因争夺财产、领地而发生争斗,胜利的一方不仅掠夺了失败者的资源,还将失败一方的成员虏为奴隶,接受剥削和压迫。征服氏族的全体,是为平民。其中掌握事权的若干人,形成贵族。[1]但是此时的贵族没有制度来维系、保障他们的权力,贵族的真正形成还当在夏、商、周时期,宗法贵族是第一种出现的形式。

一、宗法贵族

宗法贵族指的是按宗法制度规定下享有优越社会地位和特权的阶层。在周代以前就已产生,周代时因宗法制度的完善而稳固下来。周代初期,随着灭商和东征的事业逐步取得胜利,为了进一步拉拢功臣,以及分享战争成果,周王将土地分封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老等。同时完善宗法制度,周王自称天子,为天下大宗,除嫡长子外的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又将自己的诸侯王位传给嫡长子,分其余诸子为卿大夫,获得诸侯王赐予的采邑。诸侯相对周王是天下的小宗,在封国内为大宗。卿大夫又将自己的权位传给其嫡长子,其余诸子为士,获得大夫授予的食地,同样,卿大夫相对诸侯王为小宗,在其封地为大宗,士在其封地内也为大宗。士在宗法制度的顺序中虽然是最后一个级别,没有对嫡长子以外的诸子分封的权和势,但他作为比较活跃的集体,尤其在春秋战国时,在政治、军事以及其他社会活动中充当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亦可跻身贵族行列,享有大多数特权。从周天子到士的层层分封最终形成了稳固的宗法系统,既保证了贵族集团内部的团结和稳定,又保障了周王政权的巩固,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制度使得贵族集团永久地享有特权。促成和维系宗法贵族形成发展的因素是血缘关系,周王以下的层级分封首先都是在宗族内部开始施行并扩展开来的,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分配社会财富和政治权力。因而在政治上形成了世卿世禄的格局,治理、掌握国家和人民的权力只在贵族集团内流传,平民无法染指。先秦的历史文献,如《诗经》《尚书》等,对宗法贵族多有记载。如《诗经·绿衣》篇,就反映了宗法贵族森严的地位分别。[2]

二、功勋贵族

宗法贵族世卿世禄的局面到春秋战国时逐渐发生了变化。周王治理下的政权和其先辈们分封的诸侯经过数百年的各自发展,实力已经不能保持最初分封时候的平衡,甚至一些诸侯国的实力因为地理优势、君臣努力等因素已经跃居在周王之上,周王已然没有足够优越的特权可以驾驭一些强大诸侯,这些强大的诸侯凭借自身的实力使其享有的特权超出了最初接受周王分封时被授予的规格。各诸侯国之间也常常发生争斗,为了抢占地盘、掠取资源,他们潜心发展本国力量,任用贤能的卿大夫和士,卿大夫和士也在各诸侯国内发挥他们的才能,为国家和座主效忠,享受诸侯王和座主授予自己的权力。周王已经失去了使得人们向他臣服的权力,显然已不能够再作为贵族集团的代表。这时候便出现了一批没落贵族,他们虽然出身高贵,为前朝王或者权宦家族的后裔,却已不能在当时社会享有最初被赋予的权力,湮没在平民当中,和平民一样奋斗。新的贵族也许出身并不比没落贵族高贵,却凌驾在他们之上,而不必顾忌宗法、礼乐等制度的束缚。这些没落贵族,以及其他平民可以获得重新跻身贵族行列的机会,便是通过自己努力,建言献策或者冲锋陷阵获得功勋,接受诸侯王的任用,获得官爵,享有特权。这种形式的贵族在春秋战国时形成,诸侯国为了发展更快,以加快抢占地盘和资源的效率,而旧有的制度、政策限制了诸侯国的发展,为了使其发展不受掣肘,便纷纷进行改革,不仅改变了军事、赋税制度,在官吏选拔、人材任用方面也突破了原先的限制,官吏不只在贵族集团当中世袭传承,低级贵族和平民通过功勋也能够担任官职,再依靠自己掌权时拥有的特权为下一代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使下一代亦能在拼搏功绩的事业当中先人一步,从而形成世代为官、为将的家族势力。到秦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后,将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摸索得到的有效改革经验确定下来,虽然秦朝经历短暂时间就灭亡了,但他主要的制度还是由汉朝继承,凭借功勋获得权力遂成为定制,功勋贵族正式得到了制度的保障,取代周代宗法贵族,兴盛为全新形式的一种贵族集团,并一直延续。

三、经学贵族

继功勋贵族后兴盛起来的是经学贵族。自秦统一后,在全国施行严厉的治理模式,人们不堪秦政权的高压统治和剥削压迫,对此怨声载道,呼之为暴秦,戍卒叫,函谷举,强秦在人们的群起而攻下覆亡了。随后结束秦末战争,建立统一政权的汉朝虽然承袭秦朝大部分制度和政策,但汉初的统治者和人们都不再接受秦朝严厉的法家和武力治理模式,而在反省后改用道家以及儒家平和的方式。汉初贯彻道家无为和儒家仁义的思想,取得了良好成效,颓敝的社会民生、孱弱的国力渐渐得到恢复,到汉武帝时为获得更强大的发展,一改无为而治,而更多地倾向儒家的思想。早在汉初时候,儒生就受到高祖、文景帝的重用,陆贾、贾谊、晁错等儒家名士著书立说,向统治者传播和解读儒家思想当中的治国理念,儒家经典率先从秦朝焚书坑儒的劫难中复生,今、古文经的传承和解经之花竞相开放,武帝“罢黜百家,表章六经”[3],更是使得儒生大量进入协助皇帝治理国家和人民的行列中,担任高官要职,儒家经典也日益成为治理国家的范本。原来作为一种学说理念的儒学在这时悄然发生改变,而越来越成为一种政治理念、统治思想,儒学慢慢发展成为经学,儒生也慢慢成为经学家,经学家们接受朝廷的任命,通经入仕。由于解经方法、经籍内容等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产生了各自传授经学的“师法”以及后来偏重的“家法”,尤其到了东汉,经学在父子、师生间代代承袭,结成紧密联系,出现了累世家学的情况,家学出身的士子自幼受熏陶,在经学方面功力深厚,亦往往能够优先地获得入仕机会,至此便出现了累世公卿,经学世家。如西汉的孔氏、伏氏,东汉的弘农杨氏、汝南袁氏。血缘关系在促成和维系经学贵族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已经不占主要位置,文化和政治之间互为因果的关系是经学贵族的基础,由文化入仕,在政治上逐步取得权力后又培养、提拔与他们同类的士子,循环往复便结成了共同体,是为经学贵族集团。

四、两汉地主豪强

经学贵族产生和发展的同时,地主豪强也在汉代崛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诸侯国进行的赋税制度改革促使井田制的瓦解,秦国的商鞅变法“开阡陌封疆”,变土地国有制为私有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这时候,不在贵族行列中的商人们便通过货殖获得丰厚的财产,置换土地,役使平民,成为商人地主。汉初施行有利于工商业的政策,商人地主的势力进一步扩大,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参与政治,文帝时可以“入粟拜爵”,“令民入爵边,六百石爵上造,稍增至四千石为五大夫,万二千石为大庶长,各以多少级数为差”[3],武帝时甚至直接任用了大盐商东郭咸阳和冶铁商孔仅为官,负责治理国家商务财政,出现了“吏道益杂,不选,而多贾人”[4]的状况。此外,通过军功获得赏赐的军功地主、官僚地主、皇帝庇佑的宗室和外戚地主也都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这些地主在西汉中后期发展成为豪强地主。王莽乱政时候,光武帝就是依靠豪强地主势力的支持,获得推翻王莽政权和镇压农民起义的胜利,在东汉建立之后,豪强地主更是凭借开国功勋而变得更加猖狂,光武帝几次压制豪强地主的行动都因对方实力强盛而未能成功。豪强地主拥有强大势力,常常干涉国家选官制度,越来越多官吏通过豪强推荐进入仕途,出现汝南袁氏“四世三公”的显赫家世,从制度上为豪强地主谋取了更大的权力。

五、魏晋至隋唐门阀士族

两汉的豪强地主、经学世家到魏晋时候演变成为门阀士族。东汉末年的动乱使得察举、征辟制赖以维系的乡里品评难以继续,察举、征辟的选官制让位于九品中正制。按照九品中正制的规定,由朝廷派遣中正官到各地主持士人的品评,将人才分为高下九品。但是,在九品中正制施行不久就被门阀士族掌握门路,品评人才“但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愚贤”[5],使得新官吏依然在门阀士族中产生,出现“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6]“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7]的现象。门阀士族既已取得尊贵特权和地位,为了维持世代尊贵的地位,还限制寒族进入到他们的特权阶层,严格控制婚姻和交友的规则,唯门第相当才可。南朝宋时期,掌握机要的“中书舍人徐爰有宠于上,上命球及殷景仁与之相知,球辞曰:士庶有别,国之章也,臣不敢奉诏”[8],南朝梁时期,掌握极大军权的寒人将领侯景“请娶于王、谢,帝曰:王、谢高门非偶,可以朱张以下访之”[8]。可见门阀士族对于维护自身门第尊贵的看重。门阀士族在西晋灭亡,联合拥戴司马氏于南方建立东晋以后,其势力达到鼎盛,王、庾、桓、谢在东晋轮流执政,出现“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桓玄曾一度推翻司马氏自立为帝。

但是,正是被尊贵而强大的门阀士族鄙夷的寒人,通过百年的努力埋葬了士族。寒人既不能享受高官厚禄的清显职位,便在污浊低下的军队和庶务中任职,久而久之便掌握了政权实际的权力,而士族因其出身就高贵,不思进取,沉溺于清闲放荡的生活,离政务、军务的中心愈加疏远。东晋政权在四家大族衰落以后,便为北府兵将领出身的刘裕取代,建立刘宋政权,进入南北朝对峙时期。虽然此门阀士族仍拥有不能推倒的势力,在一些高位上仍由门阀士族掌控,但是由于南朝的开国君王均为掌握事权的将领出身,他们大力提拔任用拥有真才实学的寒人将领,使得寒人将领往往能够凭借出色的政治、军事才能而显贵。另外,政变、军变、农民起义的动乱也给门阀士族严重的打击,侯景之乱时就使得“中原冠带,随晋渡江者百家,故江东有百谱,至是,在都者覆灭略尽”。

门阀士族真正退出历史舞台是在隋唐时候。三百余年前统一政权随着东汉灭亡而分裂,导致其后长久的对峙和战乱,随着形势的演变,隋朝终于重新统一南北,唐继之而立。隋唐对以前的各项制度都进行了创新和重建,影响波及门阀士族。隋唐初期,门阀士族势力仍然强盛,博陵崔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陇西李氏、太原王氏“五姓七家”在通婚和出仕上仍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一样极为讲究门第,但随着政策的改变,他们的特权和优越社会地位也在逐渐失去。隋时文帝感于旧的九品中正制全凭门第无法选拔真正的干才,因而逐步推行了科举制,从制度上取缔了门阀士族。科举制对士人进行分科考试,按考试成绩任用官员。唐沿用隋制,太宗、武则天、玄宗对科举制的规制做了添补和修改,使其更加完善。终唐时,官吏的任免虽然恩荫出身与科举出身并存,但是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就为时人所重,许多高官都通过科举考试出任,“有才则白屋之子可至公卿,非才则公卿之孙流为皂隶”,贵族势力已经无法享有凭借出身门第染指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了。北魏以来政府出面编订士籍,制定士族谱牒的措施也在实际上削弱了门阀士族势力。北魏孝文帝在汉化改革中效仿汉族门阀士族,皇室元氏为最高门第,使得鲜卑中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与汉族士族崔、卢、李、郑取得相等的社会政治地位。唐太宗对当时士族“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编成了以皇室李氏为首,外戚次之,原来的汉族士族崔、卢、李、郑降为第三等的《氏族志》。唐高宗、武后时,又以五品以上职事官都得以录入士籍,重编为《姓氏录》。北魏以来编订士族的措施打乱了原来门阀士族的等级秩序,使一部分出身并不高贵,但凭借功勋获亦跻身士族行列,分享士族的特权,士族势力就相对地被削弱了。

六、结语

纵观中国古代贵族从正式产生至衰亡,历经了宗法贵族、功勋贵族、门阀士族等多次的流传和演变,因其天生具有的缺点而更相取代,最后仍不免于衰亡。虽然在唐代以后留存部分残余,表现在宗室、外戚贵族及一些官僚世家几世享受优厚待遇上,但是他们拥有的特权显然已不能和隋唐以前的贵族相比,而始终臣服在天子的权威下,权力为皇帝授予,依皇帝旨意的变化而发生增减,实际上已失去成为世世代代贵族的条件。近代以来,中国从封建社会发展到现代社会,更加摆脱了贵族制度的残余和影响,贵族的称号已经丧失了它原来的含义,在无产阶级领袖领导人民与压迫他们的资产阶级作斗争时,常常将一些资产阶级称为脱离人民的贵族。现代以来,一些富裕人家继承先辈产业,拥有较多财富,在社会活动中频频出场,在消费能力、见识新事物的范围上高于工薪阶层的富人们,亦会被称为贵族。

[1]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李伟强.《诗经·邶风·绿衣》章句及主旨辨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6:10.

[3][东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3.

[4][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3.

[5][元]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6.

[6][清]赵翼.廿二史劄记[M].北京:中国书店,1987.

[7][唐]唐房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3.

[8][唐]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3.

K23

A

高秀丽(1976-),女,山东省济宁市潘家大楼管理所主任,副研究馆员,南京大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文化史。

猜你喜欢
门阀士族特权
无聊是一种特权
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毛泽东给雷经天的信》
从赵郡李氏南祖房善权支几方墓志看唐代士族的中央化
南北士族协调与东晋王朝的建立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史学的特点
东晋贵族制社会的稳定机制
——《世说新语》共词分析
魏晋南北朝的士族为何这么牛气?
天下第一行书
浅析西晋太康年间门阀势力的兴起
『人大代表』不该成为特权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