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立柱
(武警学院 部队管理系,河北 廊坊 065000)
组织冲突视角下的灭火救援战斗编成分析
付立柱
(武警学院 部队管理系,河北 廊坊 065000)
多个单位联合作战是灭火救援行动的主要形式,但各参战单位在协同行动中存在着组织冲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战斗单元之间、人装之间的有效整合和战斗力的充分发挥。针对联合作战过程中的组织冲突根源分析,提高战斗编成模式的科学性,有效协同参战力量,增强战斗编成组织适应性,是提高灭火救援战斗力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组织冲突;战斗力;编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消防部队灭火救援任务更加繁重,更加复杂。当前政府大量投入消防资金,消防部队无论是装备的数量和质量,还是灭火救援战斗力都得到了大幅提高。但是,现代各类突发性灾害事故社会破坏性大,往往需要多方力量参与处置救援。在灭火救援现场,多部门的联合作战已成为主要形式,主要表现是直接参战力量单元多,这也带来相应的保障力量多元化。多部门联合作战容易出现现场组织指挥不通畅、协调难度大、前后方行动协同性差等问题,战斗力的发挥也受到不同程度制约。这些问题的实质是多部门之间的组织冲突,组织冲突问题就是现场各参战力量编队间、各职能部门间,由于目标认识差异、参战力量编队角色定位等因素可能造成的彼此抵触、争执的组织行为。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只有有效控制或消除产生组织冲突的根源,对参战力量要素进行科学编成,才能保障组织指挥通畅,提高各部门间协同作战能力,实现灭火救援作战的有序化、规范化。
在大型灭火救援行动中,各参战力量编队组成联合作战系统。由于各参战力量编队在平日训练方式、作战指挥方式、装备配置等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而且还有隶属于不同部门的多元化社会保障力量参与,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联合作战战斗力的充分发挥,且易造成组织冲突的产生,这也说明组织冲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冲突理论,下面从组织活动中个体特征差异、角色、沟通三方面对联合作战中的组织冲突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
个体特征差异越大,则之间的分歧和矛盾会越大,个体之间达成合作的可能性相对就小。个体特征差异造成的往往是心理上无意识的冲突,这种冲突很难消除[1]。个体特征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价值观引导[2],价值观作为人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或价值取向,必然受到家庭环境、个性、教育程度、工作阅历、经济状况以及社会地位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其结果可能导致不同个体或群体间在价值取向和事物是非判断等方面产生争议。同理,灭火救援联合作战时,各参战力量之间个体特征差异若较大,则极有可能造成主导作战力量编队与辅助或增援力量在行动中,对突发新情况、新问题的解决技术方法或意见不统一,甚至对预定方案的认识有着分歧,这将直接触发组织冲突的产生。而且,价值观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易产生“固执”的观念,进一步强化了个体特征差异推动组织冲突的力度。
(二)各参战力量编队构成的组织结构不合理强化了组织冲突
目前,灭火救援指挥系统由纵向的总队、支队、大队和中队层次结构和横向的公安、安监、交通、卫生、环保、通信、民政、供电、燃气及石油等联动部门构成,是传统意义上的科层组织结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部门的复杂结构使得现场指挥管理活动可能存在着部门职责不清晰、不合理等问题,造成各参战力量所承担的角色不确定与所处的地位不匹配,影响了对自身任务内容的认识[3]。同时,在这样的科层组织结构中,各参战力量之间虽然存在着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但是在资源配置和行动权限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差异[4],造成各力量编队会争取扩大自己的职能领域,以获取更多的保障要素支援,进一步加重了行动过程中角色定位的不确定性。毫无疑问,不合理的组织结构带来了各参战力量编队角色定位的不确定性,制约了灭火救援协同作战能力的提升。
(三)各参战力量编队之间沟通障碍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组织冲突
沟通是一种信息传递过程。灭火救援中,各参战力量编队由于隶属关系不同,各自有着不同的指挥运行方式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相互的沟通效果,从而可能引发冲突。首先,沟通不通畅对各参战力量编队来说,产生的直接后果是信息失真,即对指令信息认识不统一。在这种情况下,各参战力量编队容易根据自有心理定势来理解行动意图,甚至判断其他参战力量的预期行为。心理定势是一种先入之见,带有主观性,并伴有一定的情绪色彩,易产生误解,引起冲突。其次,沟通不顺畅间接使得参战力量编队的官兵个体,在心理上对执勤作战成就的鼓励和认可,以及一些挫折的困惑和安慰无法得到满足和释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参战力量编队之间的团队信任,不仅削弱沟通的动机,甚至可能造成相互之间回避沟通,强化各自原有的判断认识,阻碍了协同作战能力的发挥。
要有效解决组织冲突对协同作战的影响,必须针对上述冲突根源,创新协同作战组织结构,优化协同战斗编成,提高协同作战能力。
优化协同战斗编成就是消防部队在灭火救援时,根据现场环境、相关训练操法和原则,制定相应的灭火救援基本战术,并以此为行动标准,科学合理地进行人员、器材、装备配置编成,实现灭火救援行动的快速、有序和高效[5]。
观看结束后,大家感慨万千。社区工作人员赵金香说:“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40年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世界人民有目共睹的,我们为我们伟大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更加始终坚信党的领导,坚持拥护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相信在党的带领下,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有助于增强战斗编成的适应性和敏捷性
各参战力量根据执行任务目标,对各种战斗力资源进行空间上的力量调配,以保证战斗资源能够有效组合,完成预定任务的编队组织形式,形成灵活机动的战斗编成模式。战斗编成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参战力量协同作战能力,确保灭火救援战斗的成功。优化灭火救援协同战斗编成有助于在灭火救援中,各参战力量编队根据作战任务和现场发展态势,合理配置战斗资源,增强战斗编成对现场变化的适应性和处置反应的敏捷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参战力量编队主动协同作战能力。
(二)有助于提高灭火救援现场组织指挥效率
一方面,优化灭火救援协同战斗编成是通过规范部队作战指挥程序和强化各参战力量编队协同作战的惯性,减少多部门协同中组织冲突发生的可能性,以提高各部门之间指挥效率,保障联合作战的协同效能,顺利完成作战预期任务;另一方面,灭火救援现场组织指挥具有较强的时效性,过程管理较为复杂,为了提高指挥作战工作效率,必须尽可能地简化指挥活动程序。平时可建立各参战力量编成基本模式,加强战斗编成训练;战时按编队调派,途中明确任务,到场明确各单位位置即可,从而节省了到场临时组合这一环节,精炼了指挥程序,大大提高了指挥效率。
(三)有利于提高战斗编成的协同作战能力
首先,优化灭火救援协同战斗编成是将各参战力量编队的作战能力直观表现出来,以便对现场作战能力进行较为精确的估算。灭火救援作战能力估算是现场指挥决策的基本依据。作战能力估算内容主要包括各参战力量编队作战效能、准确度(任务完成时间、完成比例、完成准确度、工作量平衡和协作负载平衡)和效率(处理任务能力和平均任务反应时间)。精确估算不仅使各参战力量编队作战能力指标明确化和科学量化,有助于部队平时加强战斗编成针对性训练和精准考核,而且使得各类战术方案更加趋于科学合理。
其次,各参战力量编队在灭火救援战斗中协同的效率,主要取决于平时的战术素养与合成训练。优化战斗编成是以整体编队作战能力水平为基础进行优化配置,而作战能力是一个系统概念,不仅表现为人机之间整体作战效能和各编队之间信息沟通和配合能力,而且更应是各种效能和能力综合运行的结果,而非简单叠加。优化的过程就是将协同作战中各种效能与能力相互协调,良性互动,避免内耗产生,形成战斗编成协同作战能力的倍增。平时按编队进行分组和合成训练,出警时按编队调派,作战时按编队展开,使出动时就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协同作战体系和编成模式,明确各自任务,强化协同作战意识。
(一)制定灭火救援作战预案是优化灭火救援协同战斗编成的前提
首先,制定灭火救援作战预案有利于执勤部队掌握作战行动的主动权。灭火救援作战预案是根据辖区的危险源情况,相应设定的不同类型、规模的灾害事故情况,合理配置辖区内各种灭火救援力量,针对性制定各种战术方案和技术方法。制定灭火救援作战预案要求各级主官要熟悉辖区各种情况。一是全面掌握辖区消防给水管网位置、供水压力、水源分布以及辖区的交通路线、交通拥堵状况和路面质量状况等区域基本状况;二是掌握辖区重点单位的分类、数量及内部的消防设施、消防力量组织和任务分工情况,辖区火灾、自然灾害以及突发事件的规律和特点。
其次,制定灭火救援作战预案有利于提高消防部队战术的针对性,加强部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现场环境适应性。灭火救援作战预案的制定要结合辖区危险源性质、地理位置、空间布局图以及相关工艺环节等特征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协同战斗编成方案的设计,合理配置各种资源,有效提高参战力量编队应对不同复杂环境的能力,保证各种协同作战编成方案的顺利实施。例如根据辖区危险源的性质划分居民火灾区、人口密集区以及化工危险区,或者由水源情况可以划分为无水源区域、水源不充足区域和水源充足区域等。
(二)规范战斗编成模式是优化灭火救援协同战斗编成的基础
当前,战斗编成模式不科学主要表现为力量调派不按灾害等级、类型调派,战斗编成随意性大,往往造成技术方法运用不合理、战术意图不明确、任务分工混乱、初战效率不高[6]。将具有不同作战特点的参战力量进行科学规范编成,必然提高协同作战能力和部队成功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战果。
首先,规范战斗编成模式要依据灭火救援对象的类别、等级,根据作战职责和任务,合理编配人员、车辆、装备器材,并建立灭火救援力量分配数据库,科学动态进行力量调配。灾情可分为建筑类火灾、石油化工类火灾以及抢险救援三大类,对应这三种灾情,按照分组、定人、定岗、定车、定位的要求,遵循“就近选调,选择力量最强,响应最快”的力量调集方法,加强第一出动力量,形成包括不同种类、数量以及执勤人员相互配合的基本战斗编成模式[7]。
其次,规范战斗编成模式要加强参战力量编成协同训练,逐步树立协同战术意识。各类灾害处置的战斗编成不是一成不变的,针对三类灾害形成的三种基本战斗编成模式可以根据现场救援态势,随时进行调整变化,衍生出若干种有针对性的不同力量编成模式,以及展开方式和技术配合方法[8]。这就要求加强参战力量的协同战术意识。战斗编成中的协同战术意识必须通过参战力量编成协同训练得以养成。参战力量编队协同训练内容主要包括各执勤车辆在途中的通信联系,明确主战车、主供水车、辅助供水车以及各组参战力量具体作战任务、驻车位置、消火栓位置等,为各参战力量编队到场后能快速、有效地展开战斗提供决策依据。参战力量编队协同训练要贯彻“按作战方式训练、按训练方式作战”的原则,在日常训练过程中,要注重训练和灭火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充分考虑灭火救援工作实际情况,结合各类灾害特点及救援措施,形成常规性、简便性、实用性的战斗编成模式。同时,要经常性地对各类战斗编成模式预案进行拉动演练,不断检验方案执行是否能够有效达到预期协同效果,并针对其中薄弱环节问题加以修正,逐步完善参战力量编队协同方案[9]。
(三)推进战斗编成结构信息化建设是优化灭火救援协同战斗编成的支撑
目前,在灭火救援行动中,依旧采用以消防中队为基本作战编队的传统作战模式。这种传统模式是根据火灾类型、中队车辆装备和水源设施等情况,对各种灭火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的班组战斗编成。随着装备科技和灭火技术的发展,面对复杂多变的灭火救援现场,消防部队以战斗编成结构信息化建设,推进战斗单元的组织结构创新,改进传统的以中队为基本作战编队模式是优化灭火救援协同战斗编成的基础。
首先,信息化使得战斗编成组织结构的信息传达、沟通通畅顺利,进而加强了各参战力量编队之间的高效协作与交流,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协调关系,合理指挥和确定各力量编队任务,提高协同作战效能。其次,现代灭火救援行动需要战斗编成结构信息化。众所周知,目前各类灾害的诱发因素复杂,救援任务性质多样,不同的战术安排下,必然有不同的参战力量单元和编队,战斗编成是随现场救援进程和态势动态发展的。在这种情况下,现场指挥依靠人脑和手工临机对多个参战力量编队进行编排调整,显然无法实现全局指挥,甚至可能造成混乱状态,而且各参战力量单元和个人难以对布置的任务目标形成统一认识。为此,根据灭火救援现场的不同需要,实现协同战斗编成结构信息化是提高协同作战能力的重要技术支撑。
战斗编成结构信息化就是通过接警系统和灭火救援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结合,构建一体化系统,将协同战斗编成相关信息和方案,输入一体化系统,发挥各系统应有功能,实现战斗编成根据现场和各参战力量编队具体情况,准确、快捷、高效地自动编程,形成适应战术需求的战斗编成方案。其主要内容包括:利用数学模型将各执勤中队、大队主战车型、主供水车型以及辅助供水车型进行组合预先编成[10];出警时,调度指挥中心根据现场灾情发展态势的实际情况和相应战术设计,安排适合的装备器材保障组合编成;同时,以灭火救援现场为中心,按照作战区域划分和由近至远的调派原则,将调集增援力量的需求信息输入指挥中心战斗编成结构信息化系统,自动形成最优的参战力量编队,并及时将作战指令和具体任务下达给参战力量编队中各中队的接警系统终端和中队随车的指挥系统终端。
(四)强化战斗编成合成训练是优化灭火救援协同战斗编成的保障
灭火救援协同战斗编成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协同作战能力的形成和高低。通过强化有针对性的战斗编成合成训练,不仅可以使各参战力量编队逐步熟悉战术步骤安排和相互配合,有效培养各级指挥员的临机判断处置能力,而且能够通过模拟不同复杂和突发的灾情环境,来检验各参战力量单元之间和人员与装备之间是否实现协同作战。这是优化灭火救援协同战斗编成的根本保障。建立有效的灭火救援协同战斗编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有计划地实施战斗编成从分组到合成训练。这是一个逐步推进、不断磨合完善的过程。分组训练就是支队根据划分的作战区域,按照统一战斗编成和预先的战斗预案,组织各参战力量编队分别在各自辖区进行专项训练。合成训练则是在熟练掌握分组训练各项操法和战术基础上,司令部以某种常见类型灾情为预先模拟情景,根据训练科目,设定各种复杂灾情状况,指挥调派责任区中队出警实施扑救,然后根据现场反馈的各种信息,指挥部按照战斗编成结构信息化系统辅助决策,调集相关力量编队增援,在训练中不断磨合、调整、完善合成训练方案,并要求各参战力量编队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以验证指挥过程中力量编队前后方配合、协同指挥、战术运用和战勤保障等方面是否符合战术要求和预期要求。
科学的协同战斗编成能够有助于灭火救援联合作战中各参战力量编队降低组织冲突的发生,实现有效协同作战。但如何建立高效的协同作战运行机制,推进战斗要素资源的协同行动和灭火救援指挥无缝衔接,从而实现战斗功能倍增,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1] BION W R. Experience in groups[M]. New York: BasicBooks, 1959.
[2] WEBER M. The theory of social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s[M].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47.
[3] 张鹏.武器装备管理系统部门冲突分析及组织再造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3(11):145-151.
[4] 张鹏,郑东良,程慧力.创新武器装备组织冲突管理[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2):56-62.
[5] 郭海明.论新时期灭火救援的作战编成[J].武警学院学报,2012,28(4):19-21.
[6] 杨磊.消防部队灭火救援执勤战斗编成探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5,34(12):1668-1670.
[7] 陈志昂.消防部队灭火救援的基本作战模式[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4(8):72-74.
[8] 徐天勇.关于消防部队灭火救援作战编成的思考[J].消防界,2015(2):71-72.
[9] 陈常青.浅析消防部队灭火战斗编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9):297.
[10] 张爱民.联合作战条件下灭火救援战斗编成研究[J].武警学院学报,2014,30(2):28-31.
(责任编辑 陈 华)
Firefighting and Rescue Force Form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rganizational Conflicts
FU Lizhu
(DepartmentofForceManagement,TheArmedPoliceAcademy,Langfang,HebeiProvince065000,China)
A combat force of multiple units is the main form of firefighting and rescue operations. However, there still exist some organizational conflicts in their joint operations, which may impact,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conformity among different units, between the firefighters and the equipme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origins of these organizational conflicts in the process of joint operations,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in order to build the combat capability, it is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build a combat force formation mode scientifically, improve the joint force’s organizational adaptability, and coordinate the strength of all units effectively.
organizational conflict; combat capability; formation
2017-04-08
付立柱(1976— ),男,河北唐山人,副教授。
D631.6;C936
A
1008-2077(2017)06-004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