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加强郭 丹
(1.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2.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艺术研究
陈加强1郭 丹2
(1.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2.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逐渐加快,城市中的公共空间也随之增加,公共艺术是现代城市文化与生活形态的产物。如何对公共空间进行科学、艺术的设计,是现代社会向我们提出的新挑战,本文综合各方面因素就现代公共空间艺术进行了探讨。
公共空间;公共艺术;研究
公共艺术作为整体环境的一份子,在特定的环境产生,依赖于特定的环境,这是公共艺术品的独特之处。所谓公共空间主要表现在公共建筑的呈现方式上,作为一种空间形式,可以满足人们的室内外活动,它的空间比例、形状和结构等间接地表现了它的功能性和精神性。比如体育场、广场等这些室外空间,都能满足人们的活动需求。在自然环境大背景的要求下,增加人为的因素,给艺术家创造一个发挥想像力的空间,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下,艺术形式有了公共空间,自然而然地就发挥出了自己的独特优势与特点,展现它的时代性、地域性与美感。而装置艺术作为人类的一种产物,充分展现了科学技术在公共空间中的融合,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公共艺术具有三个特点:艺术性、公共性及与环境的关系性。其中艺术性是公共艺术的首要特征,属于精神层面的含义。公共性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认识世界,为他们提供一个美的空间意识,创作有意义的生活情景。一件好的作品与环境的关系不只是单纯的主客体的关系,还包括心理关系,只有将其融入环境中,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关系。
在进行公共环境设计时,我们要考虑设计环境的体量、尺度。当设计完成后,应该通过公共艺术的艺术感及精神层面所反应的东西将细节的环境进行细化,赋予实际意义。公共艺术设计主要体现在公共空间中,它们的设计以各种形态存在着。装置艺术不受材料和形式的限制,人们可以通过装置作品直接感受到艺术家的感染力,它是一种多元化的艺术形式。
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涌现出了大量的公共艺术(主要指雕塑、壁画等形式)。它体现了这50年以来我国的政治意识形态,以及80年代以来我国在艺术形式语言方面所做的探索,从此开启了社会公共对话与公共批评的文化层面,当时只有一少部分人开始注意到公共艺术与地方文化及其生态环境的关系。这个跨越值得我们肯定。但是,在学院式教育的长时间影响下,大部分艺术家只是局限于在自我意识下表达个人感受和个人生活经验,偶尔关心公共社会的理想与文化精神,几乎很少将当代本土社会形态与一般大众的生存状态建立联系。在此我们也肯定了艺术家个人的文化权利,同时也赞扬了他们个性的一面,而更多的是呼吁艺术家能够关注现实文化的整体性,积极与现实对话。与此同时,随着社会中的生态及能源危机越来越严重,将艺术元素融入到更多的城市生态环境及公共设施形态的整体规划与合理设计中,更加人性化地显示出对人的尊重与关心。
在公共艺术的要求中,不仅仅要有艺术作品的放置,实际上,它还要求艺术尽最大可能有群体进行对话,通过大众的艺术语言和形态进行沟通。否则,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及其公共精神的存在性就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相比其他艺术,公共艺术的前沿性没有那么严格的要求,只要它能表达出人们的理性与情怀即可,而不只是显示那些精英或对大众进行教导。这一点随着社会层次的多样化及文化的多元化显得更为突出。如果说,公共艺术的独特性和文化价值是其他艺术形式不能比拟的话,那么这与它所存在的文化背景是呼应的,社会公众也会对此作出大的回应,而不是公众对艺术作品本身的关注。当然,随着社会多元化及开放程度的加大,公共艺术也可能受到来自不同的文化取向或政治见解的异议和争论的冲击,这一点国外公共艺术的实践已经证明。然而,这正反映了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及参与性,也正是公共艺术与社会产生双向互动的必然表现。它往往可以培养一个民族的公共意识,同时使市民社会的品格及公共精神得到锻炼。
当今,随着新的道路、隧道及广场的建造,使得公共空间里各种有趣的园林被设计及制作。都市的设计艺术品中,有的成了标志性的,有的成了意图性的,即使有的不是标志,但其作为结果,自然而然也就具有了这个机能。随着都市化复杂程度的提高,象征与标识受到了追寻,而这些不全是依赖艺术的,而是把设计也包含在其中,使人们获得共同感。本来的艺术作品与人们交流和对话,有的只是针对小范围的,只有部分群体在里边,有的是包括大部分群众的。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展览馆的话,可以不接受、不在乎人们的评价。恰恰相反,人们可以自由地批判处在公共空间的艺术,将自己置身其中。装置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两个时期,分别是现代时期和后现代时期。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着变化,尤其是在表现形式、内容、效果和方式上。现在装置艺术不但可以带给人们时尚新鲜的感觉,而且已被广泛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如今,都市中的艺术作品,几乎没有可以使人们产生共鸣和同感的作品,这样的城市缺乏生机与活力。现在有些作品也不被人们理解,有时也不被接受。究其原因还是作品与所处的空间环境不可分割的关系。最终引起作品的流通空间变小,不能成为优秀的艺术作品。所以,在设计作品时,应该全面考虑,这样才能设计出最合适的作品。
中国的城市化速度逐渐在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相应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交通工具不再是人们出行的限制因素,城市生活进一步提高,人们可以活动的公共空间也在变大。与过去相比,现在的这些公共空间不仅体现了城市的文化魅力,也体现了城市的文化特色。伴随着地铁、机场、车站、广场的大面积投入使用,城市建设中涌现出了一股新的力量,越来越多的新城区被建设,旧城进入改造阶段,历史文化街也被建设。在这其中生活的居民对城市功能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有时还要求在城市的建设中融入文化的气息,从精神上享受这个环境,因此,我们就应该加大力度投入城市的文化建设,尽快拓展公共艺术空间,让整个城市弥漫在艺术气息中,让越来越多的人受到艺术的熏陶。让城市远离钢筋混凝土,成为人们的生活家园与精神家园。
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介于建筑物与自然环境之间。根据它们的类型可以分为:大众公共空间与社会生活公共空间,其中大众公共空间又包括街道、草地、广场等,而社会公共空间包括咖啡屋、餐馆和酒吧等,公共艺术是这些公共空间中的艺术作品与整体的视觉设计。
公共艺术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产物,也伴随着城市的文明和发展的成熟。体现了城市的地域性及历史文化性,居民通过自己感知这些公共艺术就可以知晓城市的发展概况,对城市产生认同感及自豪感,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公共艺术可以很好地对公众进行艺术教育。良好的公共艺术与城市的魅力及发展离不开。装置艺术主要利用展览馆来进行成列,随着时间的发展,装置艺术逐渐走向室外,艺术家们改变了传统的方式,将其带入公共空间,为大众服务。现在越来越多地受到了政府及各界人士的关注,这些将给装置艺术带来光明的前景。
公共艺术可以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环境、房屋相辅相成,其独特的艺术特质可以唤醒人们对人生、社会、历史等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与认识。由此看来,公共艺术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它不仅可以将环境面貌改变,还可以对公众的认知能力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公众塑造良好的精神状态,达到内在与外在环境的统一和谐。
公共艺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其不同的设计,整个环境也相应地跟着变化,广场作为城市中的广阔场地,作为城市道路的中心,是城市中人们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中心地带,也是人流量和车流量大的地方。不管是从功能还是精神上,人的因素都是占主导地位的。景观也是公共空间的一部分,更具有生态化和自然化的特质。人们对环境特征分析之后,要找出与环境特征相符合的文化内容及精神感受,公共艺术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使人们进入环境领域,通过环境艺术获得精神上的体验。如果我们只是照搬国外的做法,不结合地域分析,直接就地放置,不对公共艺术的三要素进行分析,那么这样得到的只能是一些生搬硬套的东西,没有实际的可借鉴之处。
公共艺术与公共空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研究的重点,此外,景观设计中也离不开公共艺术。要想使一件公共艺术存在意义,必须从文化、精神、审美和环境等角度出发。文化作为历史的传承,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审美与精神追求,只有在公共艺术中运用文化元素与文化符号,才能带动其他要素的发展。艺术性美观,不能只是单纯的外表的修饰,更重要的是,必须具有内涵,与人们的精神和心理达到共鸣,只有这样,才能称为艺术。在环境设计中,也要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把内在与外在结合起来,将环境与人之间的融合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设计出好的公共艺术作品,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文化和环境。
[1]吴萍.城市文化中公共艺术空间的拓展[J].包装工程,2015.
[2]李于昆.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J].艺术与设计,2007.
[3]张苏.公共空间中的艺术[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4]邱景亮.公共艺术的特点与包容性[J].雕塑,2004.
[5]乔治,宋燕燕.论公共艺术在公共空间设计中的作用[J].美术大观,2011.
[6]吴士新.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博士论文,2005.
[7]扬约翰,蒋大可.中国的现代公共艺术[J].世界美术,1997.
J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