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西洁刘英万毅锋
(1.西安美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2.西安美术学院附中,陕西 西安 710065)
从“长安画派”到“黄土画派”
——论陕西中国画的地域文化特质
刘西洁1刘英1万毅锋2
(1.西安美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2.西安美术学院附中,陕西 西安 710065)
陕西作为中华民族与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不仅是中华版图地理位置上的中心,更是从古至今历朝历代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上西周、秦、西汉、唐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这些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为这块土地埋下了深厚的中华文脉根基,也留存了数量巨大的文化瑰宝。同时,陕西作为中华民族近现代革命运动的重要发生地,同样也见证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的革命历程,继承了不畏艰苦、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与革命文化。
“长安画派”;“黄土画派”;中国画;地域文化
新中国建立以后,陕西作为西北地区的第一大省,在我国整体经济文化大发展的形势下,积极推广大西北的民族文化传统,弘扬地域文化精神,以陕西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人文、艺术、民俗等丰富的文化资源为依托,形成了陕西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20世纪60年代,以赵望云、石鲁为代表的陕西美术团体,在北京、广州等地举行了一次巡回展览,这次展览系统地展示了陕西美术界的创作风格与艺术思想,他们的作品内容丰富、题材新颖,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和时代感,在当时的中国画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轰动,被当时的美术界称为“长安画派”,由此“长安画派”便开始跻身于新时代的中国画坛。“长安画派”主张“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他们以独特的陕西地域文化与延安革命精神为艺术创作的一大聚焦点,致力于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与广泛的影响。随后,这种立足于本原文化的艺术创作形式,进一步激发了陕西本土独具特色的区域性文化对于陕西中国画发展的影响力,在当时的陕西画坛,又接连出现了以刘文西、陈忠志、张义潜为代表的一批以表现黄土高原风土人情为题材的艺术家,其中,以刘文西的艺术创作实践与艺术思想最具影响力。多年来,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指导下,刘文西坚持深入生活,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寻找艺术创作的源泉,创作了大量反映黄土地上人民群众生活的作品。在他的带动下,形成了以崔振宽、郭全忠、陈光健、罗平安、刘大为、杨晓阳、戴希斌等60多位画家为骨干的“黄土画派”。“黄土画派”作为中国唯一的学院式画派,在创作题材上以人物画为主,兼及山水、花鸟,在艺术创作上力求创新,主张“向人民、向生活、向传统学习,向世界优秀艺术学习”,秉持大视野、大境界,创作出了一大批反映黄土高原自然风貌与西北人文思想的艺术作品,使陕西中国画在全国独树一帜,引人瞩目。陕西这块黄土地及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底蕴伴随着新一批画家的艺术创作以及他们的艺术思想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从“长安画派”到“黄土画派”,他们都将艺术创作的血脉深深根植于陕西这片土地及其自然风貌、风土人情上,不管他们是秉持“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还是“坚持向人民、向生活、向传统学习”的艺术思想,都充分体现了陕西本土中国画创作与这片土地,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无法割舍的关联,陕西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区域文化特质对艺术家们的艺术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一影响同时也体现在这两个画派在创作的选题与笔墨语言上。
以“长安画派”的代表人物石鲁为例,其人物画作品以英雄主义的“叙事式”创作手法为表现形式,在构图上极富巧思与张力,如他的作品《转战陕北》《东渡》等都是以独特的视角来表现革命题材,他将人物活动放置自然的环境中,以浑厚、雄健的笔墨表现出陕北高原独特的地貌和人文情怀,加强了画面壮阔、激荡的叙事情节,又通过这种独特的“叙事性”手法表现出画面人物的思想意志与精神面貌,赋予作品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与时代背景。而在石鲁晚年,伴随着政治背景与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石鲁的作品面貌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对一系列写生作品进行了二次创作,这些作品在人物的造型与笔墨上已经脱离了石鲁早期写实、叙事的表现特征,而在图式与笔墨上呈现出了更为强烈的形式化与风格化的语言。无论是画面中繁密细碎的线条,还是密密匝匝的文字与符号,都体现出石鲁“野、怪、乱、黑”的独特风格,而这种崭新的表现方法与形式语言与陕西深厚的历史文化对石鲁的影响与熏陶是分不开的。我们可以从汉代的画像石、唐代的墓刻与石雕,以及西北地区丰富的古代佛教壁画与塑像中看到石鲁艺术语言的渊源,而这种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质与人文思想正是对石鲁民族文化遗产的研究与借鉴。
而“长安画派”的另一位巨匠赵望云,他的作品常以浑厚苍茫的笔墨韵味来描绘大山大水,把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与西北地区粗犷雄伟的自然风光相结合,既包含了真实鲜活的社会内容,又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与地域特色。他十分重视写生,注重对人物精神面貌的捕捉与刻画,强调要到生活中去写生去创作,他人物题材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陕西本土人文情怀与浓烈的生活气息。同样,他的山水画创作与他多年行走西北的写生实践密不可分。从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是赵望云艺术创作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赵望云长期游走在我国西北的大山大水中汲取创作养分。他不仅游览了壮阔、瑰丽的自然风光,涉猎了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还感受了丰富、多彩的人文民俗。在这期间他坚持以旅行写生的方式来记录自己的艺术思想与绘画实践,创作了大量表现西北山水风光的绘画作品,这种对真实山水的观察与创作突破了传统山水画发展过程中陈陈相因的图式化创作经验,逐步形成了赵望云绘画的写实主义的山水画风格,同时这种带有明确西北特征的山水题材也赋予了他的绘画作品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质,加之他早年对陕西周边历史文化遗迹的寻访与研究,以及对敦煌壁画的临摹学习,使得赵望云的作品具有了深厚的西北文化内涵,从此他的绘画创作便深深扎根于西北这块广袤的黄土地上。
同时,“长安画派”的何海霞、方济众等画家也致力于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他们的作品同样多以西北地区的山水风貌为表现题材,强调客观写生与传统笔墨相结合,虽然在绘画风格与表现技法上各有区别,但他们的山水画在文化内涵与审美品格上共同具有明确的西北区域文化特质,这种对本原文化的恪守与发扬极大的促进了陕西的山水画发展,为之后“黄土画派”的探索提供了方向。
在“长安画派”的影响下,“黄土画派”的创始人刘文西也于20世纪50年代在当时的陕西画坛开拓出了中国人物画的新领域。他扎根黄土地,多次深入陕北高原的写生创作,与当地人民群众一起生活、劳动,深切体会这片土地的雄浑壮阔和陕北人民淳朴乐观的精神品质。这种来自土地、来自生活的感染极大地影响了刘文西的艺术创作,他的作品始终围绕着陕西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早年,刘文西曾对陕西地区的壁画石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考察,在此基础上结合他在浙江美术学院打下的坚实的造型基础,逐渐形成了他现实主义的绘画面貌及艺术风格。刘文西主张“向生活学习,向传统学习之外,还要向世界优秀艺术学习,吸取西洋画的造型精华”,他的作品借鉴和吸收了西方绘画体系中的写生造型技巧,并将它与东方绘画体系中的笔墨表现形式相结合,使他的人物造型真实生动,形神兼备。他强调人物画要“熟悉人、严造型、讲笔墨、求创作”,在他的《祖孙四代》《知心话》《沟里人》《毛主席和牧羊人》《同欢共乐》等一系列代表作品中我们能够发现,他的绘画始终立足于陕西本土艺术文化语境,关注生命、关注人民,对社会有强烈的使命感。多年来,他坚持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身体力行,贯彻落实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他的引领下,“黄土画派”的艺术家们坚持深入生活、表现生活,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讴歌人民,表现时代精神,勇于探索,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在中国美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刘文西的艺术精神,不仅是他个人多年来的艺术追求,更体现了陕西本土文化赋予他的雄浑大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他的艺术思想影响下,陕西画坛涌现出一大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画家,如郭全忠、崔振宽、赵振川、罗平安、王有政、杨晓阳等。以崔振宽、赵振川、罗平安为代表的陕西山水画家继承了“长安画派”“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理念,将创作题材聚焦在西北地区复杂多样的自然地貌上,他们经常深入广袤的西北地区进行艺术采风和文化考察,将西北地区的时代风貌与精神气象通过山水图像表现出来,作品赋有黄土风韵及西北精神。如在崔振宽的作品中,他常常以深沉、浓重的笔墨,以雄强、粗犷、大气的表现语言,来表现西北大地雄浑、壮阔、苍凉的生命样态及其审美感受,特别是在山水画笔墨形式与绘画语言的创新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无论是崔振宽,还是罗平安、赵振川,他们都将当今时代环境下的陕西区域文化与山水画创作紧密结合,作品有鲜活的艺术感染力,他们传承与发扬“长安画派”的优良传统和艺术精神,始终秉持“向生活学习,向人民学习,向传统学习”的艺术宗旨,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与创新中逐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笔墨语言与艺术风格,促进了陕西山水画的发展,以及本土中国画地域文化特质的形成。
综上所述,陕西乃至整个西北地区,有着与我国其他地区迥然不同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这种明确带有西北区位标志的苍茫浑厚、大气磅礴的文化特质深深影响了陕西中国画的探索与发展。从“长安画派”到“黄土画派”,纵观陕西中国画的发展,他们在中国画的探索与创新上也始终扎根本土、扎根生活、扎根人民、扎根时代,以陕西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源为依托,将优秀的地域文化与艺术创作相结合,赋予了陕西中国画独特的人文思想与文化内涵。立足当下,放眼未来,陕西中国画的创作与发展将会在“长安画派”艺术精神的影响下,在“黄土画派”创作理念与艺术实践的推动下,立足西北面向全国,秉持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与崭新的时代创新精神,继续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立足本原文化、强调地域特质、讴歌时代精神,使陕西本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与当代中国画的探索与创新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J205
A
陕西省教育厅2015年科学研究计划专项项目《陕西中国画地域文化特质研究》(项目编号:15JK1556)。
刘西洁(1964-),男,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安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研究方向:中国画创作与研究;刘英(1968-),女,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安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研究方向:中国画创作与研究;万毅锋(1989-),男,汉族,湖南益阳人,西安美术学院附中,助教,中国画,研究方向:中国画花鸟画创作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