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敏
(星海音乐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基于数字技术之下的粤剧传播形态探析
郑 敏
(星海音乐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十八大”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在不同的会议上提出,中国人们要通过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来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必须要注意两个“创”字,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章将以当前国家政治文化的形势为背景,对粤剧在数字技术之下的发展现状及其传播形态进行分析。
互联网;时代;粤剧;传承形态;传统文化
(一)粤剧发展历程概述
21世纪,党的“十八大”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在重要会议上提出,中国人要通过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来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注意两个“创”字,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两个“创”字意味着,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既不是简单的“文化复古”,也不是现代新儒家的“返本开新”,更加不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来绑架国民的思想。中央领导的这一指导性意见对一大批具有中国本土化特点的地方戏剧未来的发展方向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粤剧,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代表,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可或缺内容,它无可厚非地成为了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以两广地区本土的小调、民谣等艺术素材为基础,大量地汲取了我国戏曲声腔的表演特点,结合两广当地民众的语音韵调方式,并对之加以艺术化处理,进而逐渐形成了粤剧。自明朝嘉靖年间,粤剧雏形形成伊始,迄今为止,粤剧已经流传了400余年,其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其艺术价值极为宝贵。粤剧,广泛流行于中国大陆的两广及港澳地区。同时,受当时局势的影响,早在18世纪已有粤剧艺人随华人劳工一起远走南洋及美州、大洋洲,20世纪后由于国内外战事连连。两广地区大量华人更是频频迁居、远游国外,粤剧也随之更广泛地流传到了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缅甸、越南以及美洲等东南亚地区。至此,粤剧作为社会身份认同的重要文化载体,成为粤语系华人社会在海外重要的情感寄托之一,因此在海外群体中流传有“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粤剧”之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社会文化形态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传统文化自身产生了各样的变异,但作为族群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之一,粤剧依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代无论是粤港澳地区还是东南亚以及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依然活跃着不同种类、不同层级的粤剧社团(私伙局)。
(二)粤剧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1.粤剧传承的外部驱动对粤剧传承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尽管粤剧历经了几百年风霜雪雨,形成了一套非常完善的具有本土特点的地方戏剧体系,然而,在当今的社会发展趋势下,粤剧传承的外部驱动力与内部驱动力失衡,导致粤剧传承仍然处于困境。
近几年,中央大力倡导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办发〔2015〕52号)文件,显示了国家对传统戏曲传承发展的支撑。为此,地方各级政府积极响应中央号召,2017年4月广东省发布《广东省粤剧保护传承规定》(粤府令第236号)文件,在政策、资金、技术、场地和时间上都给予了粤剧以大力支持。各级企事业单位、学校、科研机构都纷纷参与到了粤剧的传承之中,营造了“看粤剧、听粤剧、学粤剧、传粤剧”的良好氛围。专业文化团体、单位还组织专家下到基层单位开设与粤剧文化相关的交流与合作。以广东省粤剧院为例,粤省粤剧院将“剧进校园”设为常设主题,利用每年6月“非物质文化遗产月”,开展各项与粤剧相关的传播活动,并与高职、高校、中小学签署各类合作协议,建立传承基地,传播粤剧文化,扩大受众面。
2.粤剧传承中已有的传播形态,是导致粤剧传承内部驱动力乏力的重要原因
粤剧传播形态,是粤剧传承的内部驱动力的要素之一。其传播方式相对单一,是导致粤剧传承内部驱动力乏力的重要原因。
与我国其他地方戏剧一样,粤剧的传播形态一直以来都是以口头传播、图式传播等人际传播方式为主。这些传统的传播方式虽然具有高度的真实性特点,但是也受到了很大的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很难适应互联网时代人们对时间、空间的无限量要求。
在都市生活中,中青年对信息的需求量已经扩充到了最大化,而对信息的时效性早已经达到了直播时效的标准,几乎很难有人能够腾出足够的时间去剧场观赏一部表达节奏相对冗长,表现形式相对含蓄、表演妆容夸张、表述剧情相对简单、剧场背景相对简朴的粤剧。这些都几乎很难与都市男女所推崇的充分利用了现代化传播形态的各种影剧相比肩。
毫无疑问,政府所出台的粤剧传承政策对粤剧传承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有效地形成了粤剧传承的外部驱动力。但是,如果政府不能持续向粤剧供给外部驱动力,那么,粤剧的传承难题将重新显现于世,而剧场上座率也必然会重新跌回到最初状态。因此,粤剧要形成持续传承的健康态势,就必须培养其内在驱动力,及时更新粤剧的传播形态。
目前,传播形态主要包括面对面传播、延时传播,以及电子媒介传播三种形态。简而言之,即言语传播形态、文字传播形态和互联网传播形态。
事实证明,互联网传播形态是粤剧在新时代发展的重要基础,粤剧的内容要创新,粤剧的传播形态要创新,粤剧的表演方式要创新,都需要借助于互联网传播形态。据此,笔者有如下三点具体建议。
(一)破除旧时期的思想桎梏,全力依托互联网传播形态
早在20世纪初,当一张张大若磨盘的圆形唱片和留声机流行于中国街头巷尾的时候,部分粤剧表演家积极地与唱片公司合作,录制了相当数量的粤剧唱片;20世纪80年代,磁带录音机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风靡中国大陆,少部分粤剧表演家大胆破除“非舞台不演”的思想桎梏,录制了具有时代价值的粤剧卡带。然而,在当今互联网时代,由于粤剧表演知识产权和剧目表演所有权问题悬而未决,部分粤剧表演艺术家对网络传播存有一定的戒备心态,担心观众在网上享受“免费粤剧”,而自己无法获得应有酬劳,所以,粤剧网络传播形态始终处于不愠不火的状态。
然而,在互联网无处不在的时代,粤剧的传播形态不可避免地需要借助于网络,也必须突破原有思想桎梏,全力借助于互联网传播形态,依托互联网“云平台”,才能拓展粤剧传承过程中的具有时代特性、易于为现代人接受的新型传播途径。
(二)依托互联网传播形态,丰富粤剧传播内容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7年6月1日为止,百度视频资料中,与粤剧相关的视频仅1万8千余条,其中,还有若干重复上传的视频,或者内容相似的视频。这一不争的数据证明,粤剧借助互联网进行自我宣传的力度十分有限,粤剧在互联网平台上的内容很单一。单调的传播形式和单一的传播内容,将处在互联网时代的粤剧传承置于被动局面之中,并逐步形成了劣势循环。
内容决定形态。传播形态的关键在于传播内容,而传播内容的质量和数量又是关键所在。依托于互联网形态发展的粤剧,首先应该在网络平台上增加大量的不同主演出演的经典粤剧剧目,增加一定数量对粤剧剧目的高质量的评论性文章,合理地建立官方性质的粤剧票友沟通互动平台,为粤剧在传承过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逐步营造出“看粤剧、听粤剧、论粤剧、传粤剧”的氛围,并培育出人们对粤剧的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
(三)依托互联网传播形态,加快粤剧传播速度
互联网传播形态的最重要特征便是高速。粤剧在其传承过程中,如果能够依托互联网传播形态,便能极为有效地加快粤剧的传播速度。
高效的传播速度将有利于粤剧在东南亚、澳洲、美洲等广东华裔较为集中地区的推广和传承。粤剧院可以依托于互联网平台,开设世界各地的粤剧演出直播平台,开设粤剧远程教育课程,进而开办粤剧异地同时同频演出舞台,使世界各地的粤剧票友能够借助于互联网的光速特性,聚力结团、集思广益,共同推动粤剧的改革、创新、传承与发展。
综上所述,粤语发展至今,其传播内容和传播形态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经历了一段从繁荣昌盛到萧条清冷的发展时期。在当今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下,在我国加大力度推崇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本土艺术的大背景下,粤剧显然又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会。就此而言,21世纪的粤剧传承人理应充分把握好这一时代给予的优异的技术机遇和优惠的政策机遇,使粤剧能够借助互联网时代的科学技术,进一步提升自身品质,拓宽传播范围,进而能长久地传承于后世。
[1]王犹建.网络时代数字化语境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J].新闻爱好者,2012(19).
[2]沈有珠.罗丽.粤剧传播媒介和载体的演变发展[J].南国红豆,2007(3).
[3]当代粤剧海外传播的新变[J].戏剧,2015(4).
[4]廖华.关于广西粤剧传承与传播的思考[J].歌海,2013(6).
[5]何静韵.谈互联网对传统粤剧传播媒体的发展与继承[J].南国红豆,2001(4).
J61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