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天伟
(海口市群众艺术馆,海南 海口 57020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新农村文化建设
邱天伟
(海口市群众艺术馆,海南 海口 570208)
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农村文化建设有重要影响。因此,要采取相应措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从而更好地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本文先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述,进而分析当前形势下新农村文化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最后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以此来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农村文化建设;保护
农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基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久发展有重要影响。新农村文化建设不仅是改善农村整体的精神面貌,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有效途径。然而,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以及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日益进步,由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冲突和文化碰撞。在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本土文化与西方文明等多重因素的相互交织下,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的重点。只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新农村文化建设密切结合,才能有利于我国文化建设事业的进一步开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无形遗产,这主要与有形遗产相比而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9年11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定义[1],其主要是指“被各种组织团体甚至是个人视为文化遗产,其主要包括一些活动实践、表演、知识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艺品、实物等。”在我国的定义为:各个民族流传至今的可以代表其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包括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以及与表现形式相关的场所实物。主要有:(1)传统的口头相传的文学及与之相关的语言[2];(2)传统的艺术类表演,像音乐、舞蹈、戏剧等;(3)传统医药、历法;(4)传统民俗、礼仪等;(5)传统体育与游戏;(6)其他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3]。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至今的原因主要是其原有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及艺术价值等。在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同时,如何加大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对新农村文化的一种传承,而且也在推动着国家整体的文化建设。
新农村文化建设主要是以农村基层建设为基础,能够代表农村当地特色的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以此来丰富农村群众的日常生活,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4]。相关政策提出,要以发展生产、丰富群众生活、保证乡村风气、开展乡村文明、促使乡村富裕的目标前进,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当前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不仅可以加快推进“三农”问题的解决,还可以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对农村文化方面的建设力度,不但能够帮助农村繁荣文化,满足广大农村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还能够更好地推动农村整体发展,这对于新农村建设来讲意义十分重大。随着相关广播电视工程、农村电影工程、综合文化工程、流动文化服务工程的顺利开展,促使新农村文化建设初见成效。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明确,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所存在着的系列问题,与国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这一目标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需要我们所有人共同参与一起解决。
我国是在2004年加入到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来的,自那时以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成了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5]。从那时起,各组织部门、政府、党委都积极地参与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中来,与此同时,也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当前,随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保护规模领域也在不断扩展,其主要是按照国家制定的相应方针政策在进行,基本上已形成了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的保护体系,并在大体上实施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但是随着当前经济的全球化以及西方文化的冲击,致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挑战也日趋严峻。由于逐渐消失的农耕文明,加上外来文明的冲击,致使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等都发生了变化,可以说,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任重道远,所以,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尤其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保护十分紧要。
(一)以政府为主导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响应政府的号召,对此,要坚持党和政府的领导,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政府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起带头作用,进行合理规划布局,整合利用相关资源,建立健全“政府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规范化运作”的模式,建立起一支多方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志愿者队伍;加快实施人才培训计划,建立行之有效的非遗传承机制。而从利益方面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相对而言比较复杂,正是需要利用政府部门的优势才能更好地开展。再者,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归入到新农村文化建设,不仅可以利用相关的国家政策,还可以借助政府资金、资源优势帮助其进行更好的新农村文化建设。
(二)抢占文化阵地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长期的保护工程,仅靠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运作还远远不够,必须依靠社会的各方力量,建立健全民间保护和传承机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代表性传承人的作用,共同加以保护和传承。
每个村落都是一个基本的社会单元。非物质文化遗产深植广大农民生活中,其传承和延续的地域始终在广大范围的农村。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将农民当作实行文化建设的主体,同时积极地抢占农村地区的文化阵地。将农民作为实施的主体,主要是说要以农民为主要出发点,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文化建设实际上是为了农民而服务的,要在建设的过程中坚持尊重农民、以农民为主的思想,进而提高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发挥农民优势。
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要融入更多本地文化元素,要充分利用各地独特的文化资源、民俗民风、产业特色等。另外还要以农民的需求为主开展相关的系列文化活动,提供给农民有价值的信息,满足农民的精神和文化需求,进而提升农民的凝聚力,让农民更快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来。此外,还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树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组织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系列活动,如与之相关的文艺表演、广播宣传、非遗项目的展演展示等,还可以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机制的制定,做到对其进行全面的介绍宣传,并加大力度,让农民深刻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6],进而培养农民的保护意识,使农民自觉参与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中来。
(三)加大文化队伍建设
为了更好地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只靠宣传是不够的,还要加大对文化队伍的建设,培养出一批具有专业文化知识且能做到愿意为文化建设奉献的优秀人才,积极寻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路径。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进入到一个整体性的全面保护阶段,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及相关工作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后续的数据整理和其他方面的研究工作是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随着研究工作的逐步深入,对于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当前,很多院校都在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仅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工作而言,不仅需要专业人才的专业技能,还需要能够适应在工作实践中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他方面的困扰。农村环境虽然便于专业人员进行不同领域的研究,但相对于落后的环境及生活条件,对研究人员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只有真心热爱文化事业且有一定的奉献精神,才能够真正地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四)营造文化氛围
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营造一种氛围,人们一旦生活在这个氛围中,就能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蕴藏在其中的文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上,除了相关的规章制度,还要注意文化氛围的营造。营造文化氛围,主要是通过相关活动的推进。要组织相应的文化宣传活动,创造富有特色的文化氛围,以此来带动农村的文化热潮,进而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所有这些不仅有利于农村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同时也能促进农村新面貌的快速发展。由此,帮助农民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具体的文化建设宣传中,各级领导及相关部门要全身心地投入,树立标杆榜样,充分利用相关的传播渠道进行宣传,也可以在当地开展系列文化活动,让农民积极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当中来,进而营造出一种热爱文化、保护文化的环境氛围,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持久与深入。
我国是文化大国,各民族地区文化丰富多彩,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农村地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摇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顺利开展有重要影响。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不仅可以让农民群众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而且还可以在促进新农村的整体建设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重要的作用。
[1]刘秀英.新农村建设视阈下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前沿,2011(8):151-154.
[2]李开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新农村建设关系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12(2):154-158.
[3]刘秀英.新农村建设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39-141.
[4]庞涛,朱荔丽.新农村建设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J].包装工程,2015(10):28-31.
[5]谭志国.新农村文化建设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J].安徽农业科学,2011(4):2235-2237.
[6]李红.新农村建设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35):17439-17442.
G12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