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特征与对策
——基于2016年对黑龙江省部分高校的调查

2017-01-24 08:47刘英杰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大学生

■ 刘英杰 常 蕾

(哈尔滨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长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特征与对策
——基于2016年对黑龙江省部分高校的调查

■ 刘英杰 常 蕾

(哈尔滨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长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受多重因素影响,深刻认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调查显示,大学生价值观呈现价值目标理想性与功利性并存,价值选择理性与非理性并存,对核心价值观内容认知模糊、知行脱节,网络化生存但在网络上很少接触核心价值观知识等特征。针对这些特征,应创新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路径,把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相结合;研究价值认知规律,引导大学生在多元价值观中做出理性选择和正确判断;探索价值观接受机制,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发挥社会主渠道作用,加强网络空间核心价值观教育。

多元化 大学生 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设计

(一)研究背景

习近平指出,青年“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1]。价值观是人们对于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某种属性的观点和看法。一个人的价值观影响他的人生之路,而大学生的价值观还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当代大学生生活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利益的分化,全球化浪潮,网络时代的来临,多元文化的交锋,传统与现代的冲突,现代与后现代的碰撞,都对大学生价值观的选择和形成产生影响。多元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然而多元化也增加了大学生价值观选择的难度。从大学生群体的特点来看,他们对世界充满强烈的兴趣,对知识充满强烈的渴望,能够熟练运用各种大众传媒手段获得知识和信息。同时,也存在知识结构尚未完善,认知方式、情感归属、心理状态尚未成熟,价值观尚未定型,变动性和可塑性强等特点。面对多元利益、多元价值,大学生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其价值观有何特征?应如何行应对?

(二)研究设计

2016年3-7月课题组对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等4所大学部分大学生价值观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采用自编问卷,问题来源于对学生的访谈和已有的相关问卷与调查报告,对上述资料中涉及大学生价值观的条目进行抽取,并对关键词进行频次整理和统计,选择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提炼成语句组成问卷,问卷初稿由三位专家审阅,增删条目,并经过试调查,形成最终问卷。问卷包括50个问题,7个主要变量:核心价值观认同、价值观教育、人生价值与理想信念、社会公德、生活观、职业观与成功观、政治观。确定样本量1 000份,实际回收980份,有效问卷915份,有效率93.4%。本次调查采用整群、分层抽样等方法,采取自填问卷法,由调查员统一发放、回收。调查员由思政课教师和研究生担任,并对其进行调查方法和技术的培训,在实际调查过程中均有负责人给予配合。问卷回收后,用SPSS17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二、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

(一)价值目标理想性与功利性并存

一个人是否具有明确的价值观,其价值评价标准是什么,能够看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设计两个题项:你认为自己有明确的价值观吗?你用来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标准是什么? 25.9%的大学生选择有明确的价值观,有但不太明确的占67.4%,比较模糊的占6.7%,选择没有价值观的为0。对于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标准,选择为社会做贡献的占比最高,为84.1%,选择拥有权力大小的占6.1%,选择拥有财富多少的占6.2%,选择社会地位高低的占3.6%。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有价值观,虽然多数不太明确,但在多元选择中仍将为社会做贡献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主要标准。

关于理想信念本研究设计了4个问题:你是否拥有理想信念和实现理想的具体行动计划?当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时你会如何做?是否有人或状况阻止你做真正想做的事情?你对未来有信心吗?调查显示,26.2%的大学生有长远理想并努力为之奋斗,有长远理想但没有具体计划的占31.8%,有短期理想并有具体行动计划的占31.8%,有短期理想但无具体计划的占6.8%,没有理想、处于迷茫中的比例最低,为3.4%。当发现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时,57.5%的大学生仍然把理想作为前进的动力、但不再关心能否实现,选择坚定信念、继续努力的占24.1%,选择其他理想去实现的占16.1%,只有2.3%灰心丧气、陷入迷茫。说明大学生虽然有理想信念,但更注重短期理想和具体行动计划的实现,一旦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更倾向于现实,甚至部分学生在理想选择上另觅他途。

现代社会中,职业观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职业观维度设计了2个问题:你读大学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哪类人应该有高收入?调查显示,对于读大学的原因,选择促进祖国繁荣昌盛、改变家乡面貌的占11.7%,对学习活动或学科内容感兴趣的占10.1%,服从家长的决定、实现家庭愿望的占7.2%,增强竞争实力、找份好工作的占59.4%, 其他占11.6%。对于哪种类型的人应该有高收入,大学生对有技术有文化的人最为看重,83.3%的大学生选择这一选项,其次为吃苦耐劳(56%),选择有社会关系和当官的分别为9.5 %和10.7%。说明多数大学生选择接受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个人职业发展,注重实用性,而社会责任感和科学探索的兴趣相对较弱。在职业价值判断中,大学生更加看重技术和文化而不是社会关系和权力,多数学生愿意通过所学知识和勤奋工作获得高收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个人和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地位得以确立,人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出生、成长于这一时代的大学生,个体意识强,在价值领域表现为价值主体的社会本位性与个体本位性并存,价值取向一元主导与多样性并存,价值目标理想性与功利性并存。

(二)价值选择理性与非理性并存

当被问及你觉得当个中国人值得骄傲吗?25%的大学生表示感到非常骄傲,45.2%认为有点骄傲,23.8%认为不是非常骄傲,一点都不令人骄傲的仅为6%。对于你对广场上升国旗仪式的看法,认为有必要、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比例最高,为56%,认为完全是形式主义的占27.3%,无所谓的占16.7%。这说明当代大学生是爱国的、有责任有担当的,他们对祖国有浓厚的爱,总体比较理性,部分学生认为“广场上升国旗的仪式”是形式主义或无所谓,虽然表现出一定的非理性,但也是希望以这种引人注目的方式更好地促进爱国主义教育。但少数学生在国家观方面缺乏理性,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生活观是价值观的基础和最朴素的部分,本研究设计了2个问题:私人生活中你最看重什么?你对当下生活的感受是什么? 调查显示,大学生在私人生活中最看重的前三位分别是:工作之余有足够的时间处理个人和家庭生活(86.0%),能够做一些有趣的工作(62.8%),职业有保障、保持自由玩乐的时间与当个平常人而不是名人并列第三,占比均为51.2%。大学生对当下生活的感受排在前三位的是:期待(78.2%),成长(69.0%),起伏不定(35.6%)。这说明,一方面,大学生看重自由、家庭、兴趣,选择比较理性;另一方面,大学生虽然年富力强、有高学历和专业知识,但近年来就业难等问题使得大学生对前途充满忧虑,在工作、恋爱、婚姻、住房等人生大事都不确定的情况下,难免有部分学生感觉起伏不定。

消费观调查的问题是:你的消费方式是怎样的?34.1%的大学生选择做好消费计划再花,选择能省则省的占43.9%,肆意挥霍的占6.1%,其他占15.9%。可见多数大学生的消费观非常理性,但仍有6.1%的大学生选择肆意挥霍,比例虽然很低,但这种消费观会对这些学生和他们的家庭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会增加家庭经济负担,使自己沾染攀比恶习进而荒废学业,特别是近年来大学生过度贷款等问题已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和社会影响,应引起充分关注。

(三)对核心价值观内涵认知模糊,知行脱节

从核心价值体系到核心价值观,表述虽变其灵魂和精神实质未变。那么,当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情况如何。关于“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哪些内容”的问题,30.7%的大学生选择马克思主义,43.2%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65.9%的选择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精神,占26.1%的选择社会主义荣辱观。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调查显示,20.2%的大学生认为提得非常精彩,在当前的社会氛围下十分有必要,14.6%的认为只是强调了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40.5%的认为一般,刚提出时都很积极响应,过一段时间就淡忘了,24.7%的认为不过是个口号,没有实际意义。说明大学生对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认知不平衡,爱国主义、改革创新精神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大学生共同的价值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得到了大学生的基本认同和拥护,对于涉及指导思想认知的马克思主义和涉及道德规范认知的荣辱观,仍未得到充分认知,而对马克思主义的模糊认知会导致政治立场动摇,对荣辱观的模糊认知会导致大学生善恶是非观念淡漠,情感冷漠、行为偏颇。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设计4个问题:你对当前我国社会制度的认识,多党制是否适合中国国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的认识,你觉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离自己远吗? 四个问题层层深入,有助于完整调查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当前我国社会制度认同且满意的比例最低,仅为13.6%,选择认同但有些不满意的占比最高,为71.6%,不认同不满意的占14.8%。对多党制是否适合中国国情,有36%的大学生选择说不清,选择同意、非常同意的占30.4%,选择不同意、非常不同意的占33.6%。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虽然调查对象都系统学习过“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能够明确其概念界定,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全部选择正确的比例仅为55.1%,少选、多选或错选比例高达44.9%。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离自己不远的占28.1%,认为有些远的占41.6%,很遥远的占30.3%。

有了全面准确的认知,才有可能产生积极的情感、正确的行为。调查显示,认为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自己行为标准的仅有7.3%,面对重大事件时会想起的占42.1%,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的占42.6%,认为对自己没有影响的占8%。

价值认同是指价值主体通过价值认知、价值评价、价值选择等活动不断改变自身价值结构,把一定社会的价值观念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取向,并外化为自身价值行为的过程。价值认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一般要经历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三个步骤[2]。以上调查结果说明,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状况总体良好,但不均衡、不全面、不深刻,而且行为认同与认知认同、情感认同不一致,存在知行脱节现象,“观念超前,行为滞后”“知而不行”“知而错行”。关于这一点,很多调查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参见余 林 王丽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隐认同研究》,载《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李 冰 刘桂云:《论大学生身份认同危机及教育对策》,载《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彭国胜:《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研究——基于福建、湖南和贵州三省高校的调查》,载《青年研究》,2012年第3期。,我们的调查也证实了这个结论。

(四)网络化生存,但在网络上很少接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

“网络化生存”已经成为网络时代人们新的生存方式,与其他群体相比,大学生网络化生存程度更高,对网络有着严重的心理依赖和行为依赖。网络提供给大学生多角度、多视野、多元的信息和文化体验,可以说,网络已成为大学生除学校、家庭、社会以外的新的教育途径,甚至大有凌驾于其他教育途径之上的势头,而且这是一种主动自学的途经。关于网络生存及其与核心价值观认知的考察,本研究设计了2个问题:你从哪些途径获得关于核心价值观的知识?日常生活中,你通过什么渠道了解所关注的问题?老师讲授是大学生获得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知识的最主要途径(74.2%),其次为通过媒体获得(44.9%),其他途径分别为:参加过这方面的活动、调查、讲座(18%),自己看书(18%),和亲戚朋友聊天(9.0%),5.6%的大学生选择没有接触过。大学生了解所关注问题的渠道,前三位分别为:上网(95.5%),看电视(50.6%),读书看报(48.3%),可见上网已经成为他们的主要信息来源,大学生更喜欢这种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自主化程度高的传播方式。然而,大学生在网络平台很少接触价值体系知识,获得相关知识主要通过学校教育。有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上网经常看的信息选择比例最高的是时政要闻,为54.4%,36%的90后大学生每周会更新博客,17%的每天更新微博,发微博的主要原因是发表感想、直播经历以及发泄情绪[3],网络行为以社交、娱乐为主。

不同的宣传教育途径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研究宣传教育途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佳效果。关于价值观教育途径本研究设计2个问题:你对哪些宣传教育工作感到满意?你认为学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效果如何?从宏观效果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体效果两个层面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满意率为50.6%,形势政策教育为44.7%,马克思主义工程为34.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32.9%,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为31.8%,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为27.1%,荣辱观教育为22.4%,理想信念教育的满意率最低,只有20%。可以看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满意率低。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效果,认为效果显著的仅有3.4%,认为有效果但不明显的比例最高,为71.9%,选择没有效果的高达14.6%,4.5%的大学生认为没必要遵守、一切以利益为准,还有5.6%的选择说不清。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大学生对自己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价很低。上面的数据已经显示,大学生主要通过学校教育获得核心价值观知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然而,大学生对于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满意率说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差,应引起教育部门和任课教师的高度关注。

三、创新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路径

多元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选择受多种因素影响,容易陷入迷茫甚至做出错误的判断和选择,但同时,处于价值观形成期的他们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只要处理好核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价值理想与现实需要、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等方面的问题,就能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一)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生实际需要相结合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著名心理学家威廉姆·詹姆斯认为,信仰是人生活中一种重要的驱动力,完全缺乏信仰会导致生命力的枯萎、堕落和衰竭。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和升华,是价值观的灵魂。价值观一旦形成,就成为支配人们行动的持久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因此,价值观教育非常重要,但如果价值观教育不能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就业、未来发展等实际需求有帮助,就很难得到他们的认同。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马克思、恩格斯把人的需要划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基本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孙宝志等提出TGO理论,即把大学生的需要分为三类:成才需要(Need for Talent),包括专业学习、追求真理、荣誉与自尊和道德修养等;成长需要(Need for Growth),包括充裕物质、艺术欣赏与娱乐、爱情、锻炼身体和友谊等;服从需要(Need for Obey),包括遵守纪律、劳动与卫生和师生情感[4]。黄希庭等人把当代大学生的需要分为六大类: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发展需要、贡献需要。这些不同层次、不同指向的需要是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内在驱动力。马克思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5]大学生需要生活、就业、自我实现,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有融入其中,与他们的实际需要相结合,才能赢得大学生的认同和践行。同时,核心价值观教育也不能仅仅迎合大学生的需要,更要引导其需要,提高其需要的层次。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物质需要,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将追求物质享受转化为努力学习、创新创业的动力,引导大学生将自己的梦想融入实现祖国富强、人民幸福、民族振兴的中国梦中。

(二)研究价值认知规律,引导大学生在多元价值观中做出理性选择

人的认知能力的发展是一个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发展过程。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珀瑞提出的智能和伦理发展模型把一个人在智能和伦理方面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和九个等级,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处于第二、三阶段即多元论和相对论阶段,对事物持怀疑、审视、反思的立场。其研究提示我们,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不仅需要知识传授和理论灌输,更要用理论的穿透力进行理性反思和逻辑推论,帮助大学生在多元价值观中做出理性选择和正确判断。

试以大学生感兴趣的多党制为例来看应该怎样帮助大学生做出理性思考。我们的政治观教育不应回避多党制问题,而是应该向学生讲清楚多党制曾经在中国政治舞台实验过,以失败告终。在中国政党制度的发展进程中,世界上仅有的多党制、两党制和一党制三种政党制度类型在短暂的中国近代史上悉数登场。辛亥革命后,中国曾一度以西方政治制度为模版,设立议会,实行多党制,一时间政党林立,却因为这些政党制度并不符合中国国情而最终失败。目前,还有部分不明事理或别有用心的人极力鼓吹西方竞争型政党制度的优点,甚至要求中国引入多党竞争和议会选举,通过多党轮流执政来打破共产党领导,这与中国国情极不相符。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既要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又要把握走过的发展道路、积累的政治经验、形成的政治原则,还要把握现实要求、着眼解决现实问题,不能割断历史,不能想象突然就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6]过去不适合中国国情的东西,当前仍然不适合中国国情。

(三)探索价值观接受机制,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马克思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7]美国传播学者在研究受传者与所传播信息的关系时,得出了这样一个研究结果:“受传者之所以主动获取、接受传播信息,是出于他们的需要。这些需要包括:(l)为了生存发展中顺利完成某项工作,(2)解决问题,(3)强化信息,(4)社会需要,(5)心理需要。”[8]需要越强烈,接受活动就越具有内在的驱动力。

影响接受的因素有很多,接受对象的强弱、传播者素质的高低、传播方式的得当与否、接受者的情感状况等都会影响接受结果。基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接受机制,可以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隐蔽,就越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9]当前,正面说教、灌输仍然是我国价值观教育的主导模式。这种模式往往忽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诉求,与大学生缺乏深度沟通,教育内容脱离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实际,有人把这种情况概括为“我说你听,我打你通,我令你行”,其结果往往导致大学生的逆反心理。隐性教育具有教育内容的隐蔽性、教育途径的多样性、教育过程的愉悦性等特点,能够弥补显性教育的不足。价值观教育可以寓教育内容于大学生的学习、娱乐、社团活动等日常生活中,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内容、达到教育目的。

基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接受机制,应该关注大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是指主体对客体的属性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所产生的心理体验。马克思非常重视情感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的作用,他指出:“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也应得到大学生的认同和践行,然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不正之风以及生活压力使部分大学生产生了负面的情感体验,所以,在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利用和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情感,减少和避免消极情感的产生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上的偏离。

(四)发挥主渠道作用,加强网络空间核心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共同努力,做到家庭和大学生更加重视、媒体正面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注重实效性。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最重要的载体,要积极探索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要从教材体系转向教学体系,课程设计要接地气,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使教学内容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理论困惑,使理论发挥对现实的解释力、说服力,从而产生感染力、影响力。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注意宣传教育方式的多样化、现代化,多使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尊重个体差异。最后,创新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体系,优化言说方式,吸纳新的直接反映社会发展变化的概念,使用反映大学生心理的语言,吸收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借鉴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有益成果。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怎样表述更加合理?在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核心内容,并没有毛泽东思想的内容,相对于马克思主义,一般人更容易把毛泽东思想包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因为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而且,核心价值体系中既然已包括马克思主义,当然应该包括毛泽东思想在内。所以,为了保持表述上的一致性,应该把毛泽东思想包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这样无论在理论上还是事实上都比较容易理顺,如此一来,“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应更名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概论”。

第二,加强网络价值观教育,建设网络价值观教育队伍,建立网络价值观教育交流平台,健全网络管理机制,净化网络环境,弘扬网络价值观教育主旋律。美国学者亨廷顿曾指出:“对一个传统社会的稳定来说,构成主要威胁的,并非来自外国军队和坦克的进攻,而是来自外国观念的侵入。”[11]如今网络已成为各种社会思潮传播、意识形态竞争的重要载体,谁掌握了网络,谁就掌握了未来,因此网络空间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成为全新的时代课题。在网络空间中价值观的硬性灌输已失去用武之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因此价值观教育活动开展的首要条件是“吸引”大学生网民。然而,目前还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对网络技术不掌握,对网络语言不熟悉,很难与大学生在网络空间进行零距离交流与沟通,影响了利用网络进行价值观教育和大学生在网络中自觉学习核心价值观的效果。网师队伍不仅要有较高水平的政治素质、理论素质,更要了解掌握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的生存状态,与大学生共境,真正全时空地与大学生展开对话与思想交流。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73-174页。

[2]余 林 王丽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隐认同研究》,载《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3]沈 虹:《90 后的数字生活:90 后大学生研究报告》,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第96、17页。

[4]孙宝志 景汇泉:《大学生需要理论的二十年追踪研究》,载《心理科学》,2001年第5期。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3页。

[6]《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4年9月6日。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86页。

[8]苏令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障碍辨析及其优化》,载《思想理论教育》,2005年第9 期。

[9]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208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9页。

[11]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41页。

(责任编辑:张宇慧)

2016-12-26

刘英杰,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主要研究当代哲学与社会发展等; 常 蕾,长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当代哲学与社会发展。

本文系黑龙江省2015年社科基金项目“意识形态的价值研究”(课题编号:15KSA01)、黑龙江省2015年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黑龙江省城乡居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编号:GJB1215021)、哈尔滨工程大学2016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哈军工文化的传承弘扬及其现实价值研究”(课题编号:HEUCFZ1615)、“全球化时代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研究”(课题编号:HEUCF162201)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大学生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