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艺
(浙江省宁波效实中学,浙江 宁波 315010)
从孔子学院看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问题
王之艺
(浙江省宁波效实中学,浙江 宁波 315010)
孔子学院是由中国政府主导的对外汉语教学机构,其宗旨是提高汉语的国际地位,增强汉语的国际影响力。孔子学院快速发展,中华文化得到广泛认同,但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一方面出于自身,另一方面则根源于中国与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事实上,孔子学院面临的挑战正反映了中国在国际传播中,特别是在文化的国际传播领域面临的问题。未来需要完善的方面很多,譬如多元化国际传播中关于政府作用的问题,针对受众需求的传播和当代文化的地位问题等。
孔子学院;国际传播;中国文化;多元化
孔子学院自2004年创办以来,是我国推广汉语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手段。然而,近年来出现了美国驱逐孔子学院教师等一系列事件,同时,孔子学院的教学水平和质量也受到了一些质疑。这些声音的出现,原因很复杂,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在推动汉语和中华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存在着理念和实际操作的不完善之处。本文试图通过回顾孔子学院的性质和宗旨,阐释其运作机制和发展途径,对这些质疑做出回应,并为汉语及其代表的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提出个人建议,其中特别强调了对中国当代文化传播的重视。
(一)性质和宗旨
在孔子学院的官方网站上显示,孔子学院是由中外合作建立的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其设置宗旨为: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发展中国与各国的友好关系,为全世界汉语学习者提供方便、优良的学习条件。它所提供的服务包括:开展汉语教学;培训汉语教师,提供汉语教学资源;开展汉语考试(HSK)和汉语教师资格认证;提供中国教育、文化等信息咨询;开展中外语言文化交流活动。
目前,孔子学院的设立模式有三种,分别是:设在北京的总部直接投资、总部与国外机构合作、总部授权特许经营。
(二)发展和现状
以2004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并颁发《汉语桥工程》为标志,中国的对外汉语传播形式进入了“走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并以“走出去”满足国际市场需求为主的新阶段。[1]同年11月21日,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正式挂牌成立。截至2015年12月1日,全球134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00所孔子学院和1000个孔子课堂。
一般而言,孔子学院联系中外两家机构,是由中方筹措建设基金和启动资金,免费提供教材、部分教师,而外方合作者提供相应的教学场所、办公设备和部分教师。[2]
(三)语言传播的重要意义
语言即权力,语言传播是国际传播中至关重要的内容。传播一种价值观首先要传播一种语言,孔子学院同时也承担了传播和平发展理念的重任。
世界各国对语言的传播都非常重视,纷纷设立海外语言教育机构,如:德国的“歌德学院”、韩国的“世宗学堂”、英国的“英国文化委员会”、法国的“法语联盟”和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学院”等。
孔子学院的建立不仅局限于教授外国人读写汉语,推广汉字,更通过组织国际交流、举办文化展览、提供文化咨询等一系列活动,展示和传播中华文化,宣传中华文化的理念和精神。[3]因此,孔子学院是沟通中国与世界各国文化的桥梁和纽带,其文化传播价值在国家战略中具有重要意义。[4]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孔子学院也逐渐出现了一系列影响其发展的问题,面临着一些质疑和挑战。伴随着负面新闻的出现,这些问题引发了相关学者的关注与思考。
(一)重数量轻质量的扩展
由于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对国外汉语受众而言,孔子学院使用的教材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加之翻译导致的语言失真和以知识传授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方法,与当地受众的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伴随着孔子学院的快速发展,汉语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海外汉语学习者已达5000万之众,但是海外汉语教师的数量却只有5万多。[5]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更显不足。在第九届孔子学院大会上,总干事许琳发言指出:“我们请各高校申报可以用外语讲孔子、讲儒家思想、讲中国文史哲的专家学者名单,统计结果总数不到2000人。人才问题不抓紧着力解决,孔子学院是不可持续的。”
(二)内容单一陈旧,当代文化缺失
目前在孔子学院汉语教学的内容设置中,存在着过于强调语言学习而文化课不足的问题。同时在汉语教学中,过于强调历史和传统,缺少中国现代的文化内容,语言缺乏活力和时代特色。
汉语语言只是作为一种传播工具,展现中华的国风国貌、社会风情、蓬勃发展,传播中国博大的思想文化才是汉语国际推广的主要内容。而在实际汉语教学过程中,对于文学艺术的涉及不够广泛,难以全方位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在孔子学院举办的各项文化活动中,据统计分析可以发现,虽然孔子学院举办的文化活动元素丰富,但并不均衡——行为文化元素远远多于精神观念文化元素。[6]孔子学院举办的活动有时流于对“饺子”“窗花”等符号的简单复制,更深层次的文化传播稍显得内容、手段不足。
(一)政府主导、多元化参与
国际传播和国际政治的密不可分,决定了即使在全球化时代,依然是多元化和中心化并存的局面,国家的主权、利益、安全仍是国际传播中的核心要素,在多元化时代,政府、媒体、首脑、跨国组织、公众等多主体参与国际传播是必然路径,且正好对应了全球多元化态势。[7]因此我们在传播中华文化时,应该是战略决策由政府主导,操作层面上则更多体现出市场化和多元化。比如,目前孔子学院各项活动主要由国家汉办统一组织,但可以就合作伙伴的选择、院长和教师激励机制等方面事项交由孔子学院负责。[8]
(二)注重受众需求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孔子学院传播效果的缺陷很大程度上来自其“本土化”不够,因此才会存在价值观、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冲突。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德国“歌德学院”的一些做法,比如周密策划符合受众需求的唯一性的文化活动,注重德语文化在所在国的本土化再创造,并且积极寻找与当地文化的交叉点等。[9]
我们应该以需求为导向,全面考虑受众的感受与接受能力、接收方式。以下三点在编纂教学传播资料时应尤为注意:民族适应性,这是产生亲和力的源泉;认知的递进性,便于受众领悟和掌握;内容的趣味性,以提高使用率,增强影响力。[10]
(三)重视当代文化
当我们谈论中国当代文化在孔子学院的缺席时,我们不得不注意到一点,那就是当代文化的缺席是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痛点,而孔子学院只是体现出了这一痛点,症结并不在于其自身。
我们应该了解,国际文化的竞争力主要来自于当代文化,仅仅依靠传统文化是不够的。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并不能完全替代对当代文化的理解。[10]就我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而言,不仅应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同时要弥补当代文化的短板,大力发展中国当代文化,例如进一步加强关于当代文化的理论建设,重视相关理论创新,培养一批优秀的专业学者等。[11]我们在寻找当代精神的同时,也不应忘记当代中国文化骨子里深藏着古典文化的精髓,在这一点上当代文化与古典文化一脉相承。
[1]张艳杰.孔子学院汉语国际传播十年回眸[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5):1-6.
[2]董学峰.汉语国际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58-62.
[3]张婷婷.浅谈汉语国际教育的目标设立问题[J].才智,2016(21):6-8.
[4]马旭,赵绮娣.孔子学院: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文化传播[J].新闻界,2011(2):31-32.
[5]张德瑞.对孔子学院国际传播战略的思考[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4):61-67,95.
[6]李万青.孔子学院文化传播活动现状分析——以国家汉办官网报道为例[J].人文天下,2015(20):63-69.
[7]涂凌波.控制、理解还是发展?——当前我国国际传播观念再审视[J].对外传播,2016(8):61-63.
[8]陈曦.孔子学院研究进展:国内外视角的反差及其政策启示[J].广西社会科学,2015(6):198-202.
[9]董璐.孔子学院与歌德学院:不同理念下的跨文化传播[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1(4):101-107.
[10]陈少峰.提升文化国际竞争力的立体化视角[J].人民论坛,2011(24):164-165.
[11]郭瑶琴.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当代文化战略选择[J].中州学刊,2001(5):66-68.
G12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