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联系群众:问题·原因·着力点

2017-01-24 08:00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基层干部基层群众

柯 利

(中共湛江市委党校 政治教研室,广东 湛江 524032)

伟大的思想家狄德罗认为方法是把我们引向真理的向导,基层干部联系群众也一样,必须讲究方法,因为一旦忽略方法,就会误国害民。基层干部联系群众是包含一定道德内涵和文化内涵的社会现象,也是劝导群众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随着形势的发展,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我们党在长期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联系群众的方法和途径,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密切联系群众,必须制定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愿望和要求的纲领与政策。基层干部要坚决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在各方面工作中做到统筹协调,化解矛盾,提高执行力,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一、基层干部联系群众中存在的问题

(一)有的基层干部存在脱离群众的倾向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怨是什么,群众所需所盼有哪些,基层干部联系群众的工作是否及时跟进,群众问题解决得怎么样,这些问题摆在了干部的面前。现在大部分基层干部总体上都能严格按照党章精神,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到自觉联系群众,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但有的基层干部在联系群众的方式方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做群众工作时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发生,亟须我们改进。

1.有的基层干部无心联系群众。在日常工作中,忙于应付上级的检查,忙于汇报材料,被维稳、GDP等硬性指标的考核压得喘不过气来,出现无心联系群众的现象。对群众缺乏感情、解决群众问题技巧不佳,习惯于老办法,严重疏远和脱离了群众,眼睛向上看远远超过了眼睛向下看。

2.有的基层干部价值观严重扭曲。喜欢“旁大款”“嫌贫爱富”,有的甚至嫌弃基层群众文化水平低,嫌弃基层群众不卫生、不文明。为追求政绩最大化,不惜牺牲群众利益。

3.有的基层干部责任意识淡薄。缺乏与群众的日常交往,与群众感情不深。有的基层干部对群众的生活疾苦漠不关心,对群众反映的问题麻木不仁,能推则推、能躲则躲、能拖则拖,致使群众问题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

4.有的基层干部廉洁意识和服务意识不强。嘴里说着服务群众,心里却想着怎样从群众那里捞点实惠,专门挑“红白喜事”来联系他们所谓的“群众”,对个人得失斤斤计较。“有些领导干部的群众观念淡漠了,脱离群众的现象在有些地方、有些部门相当严重。”[1]为群众办事,吃拿卡要,耍手段,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

(二)“官不知民,民不识官”及权钱交易的现象仍然存在

1.有些地方出现了“官不知民,民不识官”的现象。第一,有的基层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越拉越远,感情越来越冷淡。有的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关系已经不是像革命战争年代的那种鱼水关系,而是近在眼前,远在天边,有的基层干部变成了瞎子和聋子。有的地方,甚至演变成群众不愿见到干部,干部也十分害怕见到群众,群众心里在想什么,干部听不到;干部要想群众支持,也办不到。第二,有些基层干部虽然在大会上或口头上说自己是人民的勤务员乃至服务员,但其所作所为完全相反,官气十足、以权压民,彪悍无比、仗势欺人,居功自傲、态度恶劣,甚至悍然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

2.有的基层干部直接插手经济活动,成了利益博弈的一方。第一,在农村征地的过程中,有的基层干部低价买入高价卖出,不顾群众死活,直接与农民争利。第二,有的基层干部利欲熏心,违法使用土地搞“小产权房”开发,大搞权钱交易,以权谋私,从中牟利,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第三,有的基层干部采取克扣侵占甚至伪造建设项目骗取上级补助资金。近年来,各级财政涉农惠农资金不断增长,扶持项目多、资金量大。有的基层干部动起了邪念,在项目申报、管理、监督等环节做手脚,有的基层干部利用制度管理的不完善,偷梁换柱、虚报冒领,导致财政专项资金落入个人腰包。第四,有的基层干部干预、插手,甚至与他人合伙或直接或间接让亲友承揽工程项目建设。这些挖空心思,利用职权搞利益输送的行为,致使国家集体财产遭受损失,导致腐败问题时有发生,或小官大贪或形成串案、窝案,群众反映相当强烈。

(三)有的基层干部处理问题时无视民众的诉求,脱离实际

1.有的基层干部既脱离群众,又脱离实际。第一,有的地方政府片面单纯追求GDP,导致有的基层干部无视民众的诉求。热衷于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问题,如住房和土地、医疗保障、就业创业、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重视不够,群众意见很大。第二,有的基层干部沉迷于做规划、绘蓝图。经常搞那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劳民伤财和吃力不讨好的所谓政绩工程。喜欢做表面文章、玩数字游戏、建面子工程,不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不顾当地发展能力,将规划和蓝图做得漂漂亮亮,给人民群众许下一长串的“诺言”,然而,最终的结果却很“走样”,难以兑现承诺,使群众的真实感受与期望值之间产生较大的反差。

2.有的基层干部在领导群众发展经济、带领群众勤劳致富方面力不从心、缺谋少策。第一,有些地方群众看不到发展,群众生活水平也没有什么变化,有的群众难以分享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的实惠;虽有扶贫,但不够精准,甚至把“精准扶贫”变成“精准填表”,群众的幸福指数难以提高。第二,有的基层干部表里不一,作风漂浮,脱离实际,台上讲一套,习惯于官话套话,台下做一套,喜欢瞎指挥。表里不一,自食其言,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不守信用,难以赢得群众的理解与信任。第三,有的基层干部把上级正确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变成了喊口号和走过场。以至于有的基层干部经常做出为群众办点好事实事时必带新闻记者,怕自己“联系群众”的“优秀事迹”不为上级领导所知,以此树立个人声誉和威望,为“升迁”捞取政治资本。

二、基层干部联系群众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基层干部联系群众方式方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基层环境的客观原因,也有基层干部个人的主观原因,既有监管制度方面的原因,也有工作落实方面的原因。

(一)有的基层干部对联系群众的思想认识不足

1.密切联系群众的意识不强。我国改革步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转型加快,价值理念多元,利益关系多样,各类矛盾更加凸显,基层干部面对的工作局面更加复杂,任务更加繁重。自我国实行税费改革后,不再向群众收取任何费用,有的基层干部认为现在不求群众,不用做群众工作了,导致有的基层干部思想认识上产生误区:没有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提高基层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的高度,认识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党员领导干部思想意识上想不想密切联系群众、愿不愿意创新联系群众的制度和方式,则是联系群众制度、方式创新能否实现的关键之所在。”[2]

2.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不强。基层干部联系群众的方式方法出现的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淡化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淡漠了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如果在观念理念上没有充分确立服务群众的根基,就不可能在实践中采取相应的行动。”[3]由于认识上的问题,有的基层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意识不强。加上工作作风上不扎实,工作方法上不对头,有的基层干部虽然也下乡调研,对民情、民意也比较了解,但是,在直接联系群众以及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上还不到位,往往只是停留在给群众“送钱、送物”方面,而未从根本上引导群众脱贫,没有摆脱理念和思路的“贫困”,帮助基层和群众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思想认识不足。

(二)基层干部联系群众的相关体制机制不完善

虽然中央对直接联系群众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基层干部联系群众的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没有形成完整的联系群众工作体系。

1.联系群众的考核机制不完善。第一,没有形成符合基层实际的联系群众的考核评价机制。联系群众目标任务不是很明确,没有详细的考核目标。有的基层干部不清楚直接联系群众要达到什么目标、完成什么具体任务。第二,没有从考核导向上增强基层干部联系群众的责任心。对基层干部没有兑现承诺的缺少惩罚,这就严重影响了基层干部联系群众的积极性。有的地方虽然建立了干部基层联系点、蹲点以及群众接待日等制度,但又缺乏严格的监督检查、考核奖惩、群众评议等一系列配套措施,致使联系群众制度形同虚设。

2.联系群众的激励机制不完善。第一,有些地方没有把联系群众的评价结果直接与基层干部的评优评先挂钩,也没有与基层干部提拔使用、岗位调整、学习交流等机会挂钩。第二,没有把联系群众的满意度评议作为拟提拔基层干部组织考察的必需程序,往往没有将基层干部联系群众情况作为重要参考,没有解决好联系群众的“激励”问题。“对村干部要求高、支持少,指责多、理解少,工作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4]联系与不联系一个样,联系好与不好没差别,没有体现出鼓励表彰基层干部联系群众的导向性。

(三)部分基层干部“官本位”及僵化思维作怪

1.深入基层不够。有的基层干部也“深入”基层考察调研,但是,有的基层干部是被动地“深入”,而不是主动地“深入”,因此,也就不可能直接深入联系群众。第一,很多情况是想见干部的群众却见不到干部,不想见干部的群众却被安排做汇报,讲的又往往是事前准备好的套话、官话,而不是掏“心窝子”的话。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不是领导回答群众提出的问题,而是群众回答领导提出的问题,造成了干群沟通渠道不畅通。第二,有的干部认为基层环境差、条件苦,不想到基层“受罪”。有的干部认为,自己对基层情况大体都了解,基层群众文化低、思想不解放,没有什么可学的,满足于在办公室看新闻、读材料、听汇报,即使有时到基层,也是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走马观花。

2.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创新意识不强。第一,有的基层干部在组织群众方面,运用说服、示范、引导、激励的方法开展工作的能力不强。当群众的意见与干部的思路不一致时,往往习惯于用命令、强迫、压服的方法去要求群众。第二,有的基层干部联系群众的途径和方式死板僵化,明显滞后于实际。“一方面,现行制度供需出现了矛盾,制度需求拉动了制度创新;另一方面,现行制度出现了结构性缺陷,弥补这种缺陷需要制度创新。”[5]有的基层干部没有及时根据形势变化对工作职能和服务职责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创新,满足于固有的做法和经验。群众提出的新问题,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导致群众不满意。

三、强化基层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着力点

当前,我国要推进改革,就必须有群众的支持;要想得到群众的支持,就必须创新联系与服务群众的工作方法。因此,迫切需要锤炼基层干部的创新能力,善于跳出过去的老思想、老办法、老经验和已经过了时的条条框框,充分整合社会资源,探索新形势下做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

(一)改变基层干部的思想观念,提高对联系群众必要性的认识

1.要提高联系群众的效能,必须有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坚实的群众基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基层干部认识的深度决定其行动的力度。要创新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第一,应解决好基层干部愿不愿意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理念问题。强化基层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着力点,必须抓好提高基层干部思想教育这一核心。把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纳入常规教育,有计划地轮训,健全配套的培训提高体制机制。基层干部要系统掌握党的群众路线的精神实质、理论依据、历史经验和现实要求,真正弄通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等重大问题,从而使密切联系群众的道理内化为自己的准则,外化为自己的行为,真正成为思想、观点和感情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二,通过经常性和集中性地在广大基层干部中深入开展宗旨观念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两学一做”制度化常态化,强化基层干部的党性修养和道德修养,教育引导基层干部牢固树立为群众服务的观念。

2.引导基层干部牢固树立“联系群众无小事”的观念。基层干部要学会换位思考,从关心群众的最细微小事入手,出实招、办实事。对基层群众来说,他们身边的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看得见的大事,有的甚至还是难事和紧事。基层党员干部只有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好这些“小事”,才能赢得群众的满意。因此,凡是涉及基层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民生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不断增进基层干部联系群众的感情,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在平凡之中树立起共产党人的美好形象。最大程度地凝聚民心,从而积聚起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3.基层干部在思想感情上必须贴近群众生活。必须真正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亲人、当老师。第一,对人民群众要有深厚的感情,处处为群众着想,用心倾听群众的呼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正落实到联系群众工作中去,强化基层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第二,进一步统一联系群众的思想,凝聚直接联系群众的共识。真正提高基层干部对“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问题的认识,不断夯实执政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真正用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科学方法论及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二)完善相关体制机制,从制度层面加以约束

联系群众的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从制度层面确保基层干部联系群众成为其执政为民的共同价值取向和自觉行为习惯。

1.完善基层干部全员联系群众制度。按照全员参与的原则,加强基层干部联系群众网格化管理,每名基层干部至少联系1个村(居) 或基层单位、1户群众,使每一名干部都参与到联系基层和服务群众工作中。从体制机制上保障基层干部长期下基层,真心给群众解忧解怨解困,努力实现联系群众零距离、广覆盖、全方位,推动基层干部联系群众常态化、全员化和长效化。

2.完善基层干部联系群众督导检查机制。构建以纪检监察机关监督为主的全方位、全时段综合监管体系,真正确保基层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各项制度落到实处。利用现代高科技的手段,充分发挥监督管理软件的自动生成功能,通过管理软件收集基层干部联系群众工作的出勤情况、入户分配、入户进度等资料,实时统计分析,构建多视角多维度管理的大数据系统,供组织部门对直接联系群众工作的进度进行更科学的考核,及时发现基层存在的普遍问题和村民的集中需求并加以及时解决,为纠正和改进基层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工作提供事实依据。

3.建立健全基层干部联系群众的激励机制。加大对基层干部联系群众情况的抽查力度,及时反馈抽查结果,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基层干部在联系群众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要充分利用有关媒体进行详细宣传报道。要将基层干部联系群众工作的成效与年终考核、评先树优、提拔重用等挂钩,对做出突出贡献的,要给予物质上与精神上的表彰奖励;反之,对联系群众工作思想上不重视、工作上不扎实,得过且过,造成不良影响的,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对联系不力、工作方法不当等原因造成影响的,视其情况进行严格问责,确保联系群众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三)虚心倾听,坦诚面对,客观分析,及时研究解决

1.只有虚心听取群众意见,才能了解到真实情况。第一,基层干部在与群众联系谈心时,一定要注意方法,必须虚心倾听群众意见,给群众以表达思想的机会,使群众轻轻松松、心情舒畅地说话,形成基层干部与群众经常性、互动式沟通联系机制。良药苦口利于病。在群众有不同看法时,不要厌烦和打岔,一定要让群众把想说的话说完。第二,创设情景,让群众说真话、讲心里话,真正了解群众的所需所求所盼。要做好群众工作,必须弄清楚群众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解决。多与群众拉拉家常,用群众的话说群众的事,用群众的语解群众心中的结。第三,沉下身子,不摆架子,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不欺骗群众,公平公正办实事。对群众反映的意见与建议,都要进行客观分析。

2.要创新联系载体,搭建互动平台。第一,结合基层工作实际,顺应科技发展的潮流,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着力搭建“连心桥”。针对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基层干部必须适应媒体社会要求,学习和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探索基层干部联系群众的新方式。借助网络等现代传媒和手机短信、QQ、微博、微信等现代即时通讯工具,进一步健全完善乡、村、组实时互动交流平台。第二,通过互联网建立基层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直通渠道。方便群众反映情况、发表意见,采取公开热线电话、举报电话、设置意见箱和举报专门网站等方法,利用电子政务等信息网络,帮助基层干部做好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第一时间回应群众的关切。加强经常性互动交流,消除基层干部和群众之间的距离感和陌生感。第三,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并及时上传。对基层群众的网络舆情要做详尽分析,让基层群众的需求和声音顺利传达到上级机关,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增强基层干部联系群众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网络互动平台在问政与服务方面常态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四)走好群众路线,谋利民之事,创为民之业

1.创新联系群众的方式方法。基层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把为群众谋福利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把掌权用权的过程作为践行党的宗旨的过程。群众最实在,也最讲究实惠,说得好不如做得好,基层干部联系群众必须拿出实际效果给群众看。

第一,基层干部要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分析困难家庭致贫的主要原因,有针对性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着力搭建产业发展平台。

第二,充分发挥地方特色产业优势,破解基层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矛盾。基层干部要站在全局发展的高度,加强对地区比较优势产品生产经营的研究,对当地资源利用及可持续性发展进行量化分析,避免当地资源的短板影响到特色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基层干部要承担起对特色产业发展的引导和监督作用,下大功夫引导农民自觉参与地方特色产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注重提升特色产业的品牌效应,使当地特色产业向规模化和高端化方向发展。

第三,要借助国家实施精准扶贫的大势,提高群众的收入水平。加快国家扶贫项目承接、对接,通过项目建设的新突破,带动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稳步提高。整合资源,多渠道给贫困家庭提供服务,先富地区带动落后地区,先富大户带动落后散户,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群众期盼已久自己又无力解决的道路、饮水、低保、入学、危房、医保等热点难点问题。

2.要着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第一,根据便民、利民、为民的原则,为群众开设实用技术指导、群众事务代办、农资销售服务等窗口,集中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方便群众创新创业。第二,落实好基层干部服务项目和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等制度。确保项目引得来基层、能落户基层和留得住基层,改变以往由于项目陷入恶性审批循环,客户无奈撤资的教训,在基层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下大力气改革审批制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第三,积极发挥基层各类民间社团、专业合作社、农村协会、公益机构和社会救助机构等在服务基层中的作用。组织和发动农村乡贤参与建立农村基层公共服务组织,通过他们把农民组织起来,充分发挥这些机构人才密集、信息灵通、市场观念强和资金相对充裕的优势,扩大服务基层的覆盖面,形成优质、高效的服务品牌,形成强大的示范与规模效应,发挥基层社会组织的辐射带动作用。第四,真正帮扶群众。基层干部要以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抓手,以扎实做好精准扶贫工作为契机,全面实施基层“干部帮带创业、引领群众致富”的强基富民工程,帮助群众搞好创业规划,协调解决项目、场地、资金、市场、人才、信息等创业关键问题,提供创业法律法规、科技推广、售前售后等相关服务,引领群众创家业、办企业、兴产业,增强群众的自我“造血”功能,实现群众“脑袋”与“口袋”的双丰收。第五,对联系的贫困户,不但要对他们进行物质上的帮助,而且要在精神上给予鼓励。要紧紧抓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积极组织开展基层精神文明创建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广大群众在健康向上的环境中实现教育提高,从而赢得群众对基层干部的信任、对党和政府的拥护。

总之,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随着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基层干部联系群众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必须与时俱进。基层干部要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甚至巧用群众“内部力量”,在群众中树立一批先进典型,使群众问题互相感化、互相消化。基层干部要不断地从时代要求的高度来进行自我审视、自我评价,不断反省自己以往的思想和行为,反思自己以往联系群众工作方法中的得失。在思考的基础上,净化灵魂、提高认识,总结新的经验和教训,研究并使用联系群众新的切实可行方法,把握联系群众工作的规律,用以指导联系群众的实践,从而达到实践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早日建成小康社会尽好基层干部的责任和义务。

[1]王传利.应对新挑战新考验必须密切联系群众[J].领导之友,2009(06).

[2]张文彦.创新联系群众制度和方式的实践主体研究[J].理论学刊,2009(12).

[3]梁妍慧.重构执政党联系群众的有效机制[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07(01).

[4]中共阜阳市委党校课题组.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研究[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7(02).

[5]张书林.创新党联系群众制度的逻辑架构[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01).

猜你喜欢
基层干部基层群众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多让群众咧嘴笑
有坑没萝卜,有人留不住 不能让基层干部“心不安”
基层在线
基层干部为何“左右为难”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基层干部“累”在哪里?——应当累在服务为民,而不是形式主义
一些基层干部“血不再热”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