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工会干部学院课题组
(黑龙江省工会干部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人翁积极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攻坚克难*
——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两会”期间在上海代表团的重要讲话精神
黑龙江省工会干部学院课题组
(黑龙江省工会干部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两会”期间,在上海代表团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想办法调动一线工人、制造业工人、农民工的积极性,这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工人阶级是主人翁,主人翁的地位要体现出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要积极探索和建立落实职工主人翁地位,进一步实现职工群众当家作主,充分调动和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的有效机制、措施和办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中,攻坚克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工人阶级;主人翁精神;小康社会;积极性
(一)工人阶级“主人翁”内涵的当代诠释
关于工人阶级“主人翁”这一命题,在不同历史时期,从不同视角赋予其具有时代特征的内涵。正视、梳理、分析、概括、综合各种观点是我们重新认识这一命题的前提和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工人阶级国家主人及主人翁地位。宪法的序言中指出:我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的主人。作为中国人民重要组成部分的工人阶级,也必然成为国家的主人。在对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表述中,作为领导阶级的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是明确的,并强调这一地位源于强大的国家政权的制度支撑。
然而在实践中,职工在主人翁地位及其实现问题面临挑战:一是在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中,企业改制,减员增效,国家经济政策经济结构调整,使劳动关系发生深刻变化。职工作为劳动者处于劳动关系的弱势一方,其主人翁意识弱化已成为不争事实。二是来自职工群众对自身认同感的缺乏。据调查,有50%的被调查者并不认为自己是企业的主人翁。这一比例在一些个别地区和企业竟高达70%以上。
现代企业管理中,关注、重视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所有企业都面临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归属感,像主人一样关心自己企业的生产经营,关心自己企业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劳动积极性、创造性和智慧,这是企业管理的理想状态,是一种员工职业发展的内在精神需要,是一种使劳动关系和谐、可持续、企业发展与员工成长双赢的管理模式,它不仅仅局限于国企,应当是所有企业的共同追求。
尽管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国企职工大多数仍坚定地认同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在与大庆炼化厂职工座谈时,绝大部分人认为,工人是炼化厂的主人翁,工资、奖金向一线倾斜,付出的劳动得到肯定,觉得自己是企业主人。这得益于有完善的制度保障,民主管理、职代会,每年一次征集议案,生活福利等方面全面参与管理。如果没有机制上的保障,就谈不上主人翁地位。因此只有实际落地的东西作为保障,才有实实在在的主人翁地位。
在新常态下,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人翁积极性,就是要以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劳动技能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弘扬大国工匠精神,追求职业技能的极致化,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二)新形势下工人阶级“主人翁”的基本特点
新形势下工人阶级“主人翁”具有如下基本特点。
1.内在规定性:工人阶级“主人翁”是内化于主体意识中的一种精神品质、一种价值理念、一种精神追求。主人翁精神是由实实在在的主人翁地位作为物质支撑。应当是先有主人翁地位,后有主人翁精神。工人阶级主人翁应有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创效益意识、奉献意识以及团队合作意识。
2.丰富多样性:主人翁精神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诸如铁人精神、大庆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国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不胜枚举。
3.与时俱进性:与时俱进性是我国工人阶级固有的特点。工人阶级主人翁精神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内容,适应时代并且引领时代,代表时代发展方向,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强调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是调动工人阶级积极性的前提和出发点
1.强调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是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根本方针的具体体现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国家性质表明工人阶级作为政权阶级基础的地位,是我们党必须全心全意依靠的。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那种无视我国工人阶级成长进步的观点,那种无视我国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的观点,那种以为科技进步条件下工人阶级越来越无足轻重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有害的。不论时代怎样变迁,不论社会怎样变化,我们党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都不能忘记、不能淡化,我国工人阶级地位和作用都不容动摇、不容忽视。[1]”强调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是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根本方针的具体体现。
2.新形势下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根本方针的基本要求
存在决定意识,稳定的经济地位是政治地位的保障。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一些国有企业,职工的主人翁地位没能得到充分体现。在经济上,由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过低,致使很多工人勤劳致富的理想难以实现。因此,应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以提高其经济地位,使勤劳致富由理想变为现实,从根本上实现主人翁地位。要通过制度保障、社会政策使劳动者的劳动权利和合法权益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应有的保护,实现劳动者体面劳动。体面劳动不仅仅是对劳动者的尊重,而且是更高效、更有质量的劳动。体面劳动是体现劳动者个人的生存价值,激发个人的潜能、创造欲望的有意义的劳动;它可以在同一的劳动时间内创造出更多的劳动价值,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还要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合理的劳动收入,分享发展成果,从根本上提高工人阶级主人翁的经济地位。
通过各种方式夯实加固主人翁地位的自身素质基础。在创新的实践中,培养造就一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新科技革命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使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培养‘一流技工’打通职工成长成才的通道,培育高素质劳动者大军,更好地发挥主力军作用。
(一)工人阶级积极性是工人阶级先进性的具体体现
工人阶级先进性寓于工人阶级积极性之中,是其积极性的具体体现。实践中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这是工人阶级先进性具体表征和本质体现。
1.工人阶级先进性与积极性之间的关系
工人阶级的积极性是工人阶级先进性的具体表征,是先进性的本质体现。同时,工人阶级先进性有利于促进工人阶级积极性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增强工人阶级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影响力。
一方面,工人阶级代表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方向,具有先进的阶级理想、社会主义道德、现代科学知识和严格组织纪律。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使其必然成为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基本力量,是推动先进文化发展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本力量。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工人阶级发挥主人翁作用,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社会生产力,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建设社会主义创造了光辉的业绩。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逐步深化,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广大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新型产业工人的主体力量和第三产业的主要力量,正在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大大增强了工人阶级的科学文化素质,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得到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积极性的发挥,是以其先进性作为基本前提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工人阶级作为“中国道路”的践行者,“中国力量”的体现者,“中国精神”的承载者,在各行各业和各个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创造新的辉煌。
2.工人阶级积极性的具体体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工人阶级的积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工人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是推动我国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取得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使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充分体现了工人阶级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其次,工人阶级在民主政治建设中成为积极的探索者,是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体。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是保证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行使好管理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权利。企业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平等协商与集体合同,以及职工董事制度、监事制度、民主评议制度、厂务公开制度等,确保职工依法行使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利。
其三,工人阶级在文化建设中成为树新风的先导者。工人阶级作为先进文化创造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引领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时期,他们的坚定性和彻底性具体体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逐渐成为识大体、顾大局的光荣传统。工人阶级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增长新本领,形成一支宏大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高素质劳动者大军。
其四,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工人阶级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关系和利益格局的调整,能够发扬识大体、顾大局的光荣传统和团结协作、互助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通过正常途径依法表达利益诉求,自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其五,工人阶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维护者。新形势下,工人阶级秉承绿色发展理念,为推动绿色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二)调动工人阶级积极性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1.工人阶级是党治国理政的阶级基础
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工人阶级作为自己的阶级基础和依靠力量。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确立了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党始终坚持这一根本方针不动摇。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工人阶级不忘初心,不辱使命,自觉做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时代先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立了卓越功勋。事实充分证明,工人阶级不愧为我国的领导阶级,不愧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阶级基础,不愧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
2.工人阶级积极性的发挥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闭幕会上讲话时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2]”“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3]”工人阶级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工人阶级积极性的发挥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
其一,工人阶级始终是共同理想的忠诚信仰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党的奋斗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广泛的社会共识。这是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基础,也是工人阶级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其二,工人阶级承载中国精神。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工人阶级承载着中国精神,展现中国力量,以勤奋劳动铸就中国梦,在追梦、圆梦的征程上,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弘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勇担历史重担,当好时代先锋,凝聚团结奋进的力量,以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担起中国梦。
其三,在推动科学发展中彰显工人力量。当代工人阶级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首创精神和创造活力,立足当前,爱岗敬业,争创一流,把实现党和国家确定的发展目标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在推动祖国发展和时代前进中展现时代风采。
其四,在劳动创造中释放工人阶级力量。工人阶级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己任,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焕发劳动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争当推进发展的实践者,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贡献智慧和力量。
3.工人阶级是实现全面创新的基本力量
其一,全面创新是工人阶级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走创业、创新之路。全体职工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坚持创新发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积极参与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大赛,技术比武,合理化建议等群众性技术活动,利用劳模创新工作室,职工创新大讲堂等平台,提高职工技能等级、技术和文化水平。
其二,全面创新对劳动竞赛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形势下的劳动竞赛要与时俱进,必须不断创新内容、形式、方法和途径,不断提高劳动竞赛的含金量。实现从“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从“生产型”向“效益型”转变,从“传统型”向“创新型”转变,从而真正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其三,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在全面创新中的主力军作用,必须提升工人阶级的科学素质。
工人阶级必须不断提高劳动技能和劳动水平,使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成为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像大庆炼化公司、哈尔滨锅炉厂、绥棱林业局等企业不断深入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激发职工的学习热情,努力造就一宏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工人阶级队伍。
(一)新形势下全面调动工人阶级积极性的必要性
新常态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新的特点,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河南省考察中首次使用“新常态”,指出“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在新形势下,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全面调动工人阶级积极性,这是实现推进改革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1.工人阶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主力军
我们党对于什么是发展、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等一系列重大原则问题,始终有着清醒深刻的认识。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我国亿万劳动群众是主体力量,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它是贯穿于五大发展理念的灵魂和主线。
推动经济发展的直接因素无外乎人和物两个方面:一是资本、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二是劳动力活的要素。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其他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和效率。从更多依靠要素投入向更多依靠发展新动力的转变,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个重要表现。工人阶级在发展动能转换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据权威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 70%以上、国家税收的 60%以上是工人阶级劳动创造的,这一比例今后还会随着国家现代化程度的提高而逐年递增。因此,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保证。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伴随全国经济发展进入“换挡期”,发展必须要充分激发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只有发挥好广大职工在解放和发展先进生产力中的主力军作用,才能推动改革开放事业向前发展。在新形势下,中国的改革事业如果离开工人阶级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是不可能成功的。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深化,使工人阶级的范畴、结构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实中不少地方和企业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使得工人阶级从根本上无法实现主人翁地位。有数据显示,目前部分地区规模裁员和职工待岗歇业现象逐步增多,欠薪、断社保甚至欠薪逃匿现象时有发生,劳动争议和举报投诉案件数量上升。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为了企业发展而“宽容”企业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现象。因此,必须旗帜鲜明地捍卫工人阶级的地位和作用,必须驳斥那种无视和否定工人阶级的地位和作用的错误认识,在全社会树立起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正确观念。
2.工人阶级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党中央提出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后危机时代推动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主动选择。
2016年春节前夕,国务院接连下发关于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正式拉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幕。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硬仗。要把握好“加法”和“减法”,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是因为支持中国经济发展的传统动力趋于衰减,必须寻找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不管是“加法”还是“减法”,根本目的是提高企业的发展效率。企业发展效率的高低,直接取决于劳动者工作积极性的发挥。改革的实质是利益的重新调整与分配。如果不能保障职工的正当权益,必然会影响到职工积极性的发挥,因此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离不开职工的理解、支持、参与和推动,他们既是改革主战场和企业发展的主力军,又是改革利益调整中改革成本的承受者。在去产能的结构性改革过程中,仅仅钢铁和煤炭两个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大约共涉及到180万职工的分流安置。黑龙江资源型产业比重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极其艰巨,涉及大批职工岗位调整分流及权益保障等问题。60后、70后可能是此次改革的主要群体,对职工安置的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这个群体的生活保障,也会影响到在职职工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到结构性改革能否顺利进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正在深刻转变,经济结构正在深刻调整,这对部分劳动群众就业带来了暂时的影响。[4]”在化解过剩产能中,无论企业怎样关停并转,都要优先考虑职工的利益,把职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职工的工资、社保、医药费、经济补偿等都要依法结清,不要遗留问题。只有这样,改革才能平稳进行。
我国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中高速增长”的周期悄然来临,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影响劳动关系稳定的重要因素也在增多。在经济新常态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越是经营困难时,越要形成企业与职工的“命运共同体”,对职工群众最关切的涉及自身利益的国有企业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劳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各项改革等,要通过广泛多层次制度化的协商,使劳动关系双方利益基本均衡,从而凝聚改革共识、赢得职工支持,实现企业和职工的团结和谐,为全社会的和谐稳定奠定坚实基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保证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动力源和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
3.工人阶级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生力军
在经济新常态下,切换增长动力,不再依靠粗放式的资源耗费,让创新驱动逐步成为发展的新引擎,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基点所在。2013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把课堂搬到了中关村。我国“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重要领域的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向新一轮改革、开放、创新要新动力,实现创新驱动,成为我国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
人是创新的关键因素,包括广大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体。种种数据表明,广大职工过去和现在一直都是国家技术创新的生力军,未来也必将继续发挥生力军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一个国家发展能否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素质特别是广大劳动者素质。因此,要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推动建设宏大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坚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依靠改革创新加快新动能成长和传统动能改造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进行的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地方劳模创新工作室、职工创客群等工人创新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企业发展这部发动机不断注入新生力量和活力,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二)新形势下调动工人阶级积极性的实现途径
实现中国梦靠工人阶级。美好的蓝图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来实现。激发广大职工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1.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
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系统提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四个尊重已经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方针。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劳动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人类自身。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我们要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努力形成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
第一,在全社会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价值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幸福的源泉。必须树立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观念。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管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不管白领还是蓝领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我们要在发展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树立“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价值理念。
第二,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环境氛围。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工厂。普通劳动者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由于受市场经济消极因素的影响,社会上存在轻视劳动,追逐物质利益,看不起工人农民的错误认识。因此,要警惕由于漠视劳动而带来的一切不利后果,重申“劳动光荣”的伟大意义。要坚持社会公平正义,排除阻碍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同时,要充分尊重劳动者的劳动创造和劳动成果。
第三,要完善保护诚实劳动的法律体系。各级政府和工会组织要为职工提供政策、行政保障,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依法维护职工安全、卫生、福利待遇、养老等合法权益,使广大职工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得到法律的保障。要让诚实劳动者经济上享受到发展成果,权益上得到贴心维护,人生价值上得到实现,不断增进职工的福祉。
2.促进职工实现“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目标
第一,让辛勤劳动者劳有所报,成为最可爱的人。最基层的劳动者,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非凡的业绩,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力量。我国已经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是广大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然而辛勤劳动往往不能获得应有的回报。因此,要从制度上提倡和鼓励辛勤劳动,在制度上保证居民收入的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质量,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第二,鼓励诚实劳动,让诚实劳动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诚实劳动是在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从事各种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一些人为了利益赚黑心钱,在生产中添加了“瘦肉精”,“三聚氰胺”等等有害成分,不仅损害了大众的利益,还扰乱了市场秩序。因此,要通过严格的制度,加大对诚实劳动的正面激励,通过刚性的法律制度,加大对非法经营,黑心制造进行法律惩处力度。
第三,重奖创造性劳动,让创造性劳动成为社会时尚。创造性劳动是实现生产方式转变,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正面临资源环境的约束压力。创新成为新形势下发展的第一驱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推动建设宏大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要想发展为制造业强国,离不开当代工人的创造性劳动。因此要鼓励在所有的劳动中广泛运用科学技术知识,进行创造性和创新性劳动,提高劳动效率和质量,为创造性劳动提供起飞的平台和动力。
3.大力开展新形势下的职工劳动竞赛活动
工会组织开展劳动竞赛活动,对于调动和发挥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生产任务完成和提高经济效益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实施“十三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形势下,工会组织动员职工广泛开展了“践行新理念、建功‘十三五’劳动竞赛和职工技术创新活动,探索新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增强了广大职工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了劳模创新工作室、职工创客群等工人创新力量的重要作用。当前,工会要瞄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做实叫响“大国工匠”“工人先锋号”等品牌,推动企业建立完善的奖励机制和分配机制,让职工在创新成果和创新收益上有更多的获得感。工会要组织带领职工积极参加岗位练兵、劳动竞赛,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在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践中充分彰显工人阶级和工会组织的重要作用。
(三)充分发挥工会服务职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作用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斗,是当代工人运动的时代主题。工会要抓住这个主题,把调动工人阶级的积极性主动性作为中心任务,竭诚为职工群众服务,切实维护职工群众的权益。
1.工会积极推动职工实现体面劳动、舒心工作和全面发展
体面劳动、舒心工作和全面发展从党和国家的角度而言,是我们党和国家一直提倡和推崇的。工会要努力维护职工的政治权利和劳动权利,我国《宪法》规定了职工群众的政治权利。即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这些权利的取得和落实是实现体面劳动、舒心工作、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因此工会应努力做到:第一,源头参与,即国家在制定有关职工群众利益诸如:就业、社会保险、劳动争议、工资报酬等的法律法规时,要充分体现职工群众的意愿,争取更多的权力和利益。第二,理顺劳动关系,大力推行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这是工会要花大力气去做的事情。第三,推广制定行业劳动定额标准。第四,促进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工会要努力促使职工代表大会的审议建议权、审查同意或否决权、审议决定权、评议监督权、选举权等五项职权的实现。第五,推动厂务公开制度的进行。第六,加强工会劳动法律法规的监督,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在规范劳动执法部门和用人单位的行为上,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上以及促进劳动法律制度建设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工会组织加强对职工群众进行专业技术培训
对职工的技能培训是工会的职能之一,是工会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加强职工技术技能培训,完善职工成长成才机制,造就一支有智慧、有技术、能发明、会创新的技术工人大军。
3.工会组织加强“职工之家”建设,依法依章程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工会组织要推进基层工会的群众化、民主化、法制化,努力把基层工会建设成为组织健全、维权到位、工作规范、作用明显、职工信赖的维护型、学习型、服务型、务实型、创新型职工之家。
第一,突出维权职能,建设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职工之家。要搭建职工维权平台,建立工会劳动法律法规服务网络,深化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以《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为依据,开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完善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完善劳动关系矛盾预警监测、信息报送、应急处理等机制建设,认真分析排查影响职工队伍稳定的突出问题,把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进一步维护好职工的民主权利。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加大推行建立区域性、行业性职代会制度的力度,深化厂务公开工作,健全公司制企业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畅通职工依法有序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渠道,切实保障好广大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第二,适应时代的要求,建设学习型职工之家,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搭建职工学习成才平台,使职工之家成为职工建功立业的载体。建设职工技能培训基地,形成广大职工接受继续教育、技能培训的平台和网络。进一步健全完善职工书屋、图书征集配送和书屋管理机制,把职工书屋建设成为提升职工群众素质的学习平台。大力加强企业和职工文化建设,加大工人文化宫、职工文体活动阵地建设力度。继续深化“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
第三,立足岗位创效,建设促进“双赢”的服务型职工之家。大力组织开展适合职工群众参加、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竞赛活动,积极引导和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围绕重大项目,着重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城市建设管理、城乡和谐发展中的重大项目、重大工程中开展比技术创新、比科学管理、比安全生产、比节能减排、比团队和谐和争创“工人先锋号”为内容的劳动竞赛。围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目标,开展以“强服务品质、升服务品位、创服务品牌”为主要内容的竞赛活动。针对企业生产经营施工中遇到的难点、焦点和重点问题,开展“小革新、小发明、小设计、小创新、小窍门”等竞赛活动和职工职业技能比武、练兵活动,引导职工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促进企业和职工达到“双赢”。
第四,心系职工群众,建设职工信赖的务实型和创新型职工之家。要搭建职工互助服务保障平台。加强职工律师服务团建设,健全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会商、转办机制,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和联动机制,实行即时帮扶和跨区域协作帮扶。要建立困难职工档案和帮扶救助明细台账,做好困难职工求助受助信息的统计和分析,随时跟踪和掌握动态变化状况。采取更多的方式开展困难职工生活扶助、医疗救助、子女就学和职工互助互济等帮扶工作,保障下岗失业职工、生活困难职工的基本生活,提高困难职工的脱贫脱困率。
[1]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经济日报,2015-04-29.
[2][3]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经济日报,2013-03-18.
[4]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经济日报,2016-04-27.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6]党的十八大以来重要文件汇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8]刘元文.职工民主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简 洁]
Giving Full Play to Masters’ Enthusiasm in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the Stage of Tackling Difficulties
Heilongjiang Union Cadre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Research Group
(Heilongjiang Union Cadre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Harbin 150086, Heilongjiang Province, China)
During the NPC and CPPCC sessions in 2016,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delivered an important speech in the delegation of Shanghai, stressing the need to find ways to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front-line workers, manufacturing workers, migrant workers, which is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socialism. The working class is the master and the status of the master should be embodied. In the final stage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we should actively explore and implement workers’ host status as masters, further help them assert their power, take effective mechanisms, measures and methods to fully mobilize and exert their enthusiasm and creativity, in order to overcome difficulties and achiev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working class; sense of ownership; a well-off society; enthusiasm
D663.1
A
1673-2375(2017)02-0001-09
2016-12-06
本文为黑龙江省总工会2016年重点科研课题“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研究”的研究成果。
刘思宇(1978—),女,黑龙江五常人,硕士,黑龙江省工会干部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心理学;沈松辉(1964—)女,吉林人,研究生,副教授,黑龙江省工会干部学院教研部主任,研究方向:劳动法规;李林旺(1964—),男,安徽濉溪人,硕士,黑龙江省工会干部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劳动经济学;杨文霞(1960—),女,辽宁黑山人,学士,黑龙江省工会干部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工会民主管理与实践;孙伟(1960—),女,黑龙江尚志人,学士,黑龙江省工会干部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工会理论;梁璟琪(1969—),女,黑龙江依兰人,学士,黑龙江省工会干部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工会理论与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