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网络文化建设思想析论

2017-01-24 05:20葛大伟
中国领导科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建设文化发展

◎葛大伟

习近平网络文化建设思想析论

◎葛大伟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建设对于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贯穿“十三五”时期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一条主线,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要求和大趋势,也蕴含了习近平网络文化建设思想的重要旨归。新形势下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网络文化,须要塑造创新发展的网络文化之魂,抓住协调发展的网络文化之要,牢筑绿色发展的网络文化之基,坚持开放发展的网络文化之路,不忘共享发展的网络文化之本,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

习近平;五大发展理念;网络文化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信事业发展,对构建风清气正的社会主义网络文化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实现网络强国战略目标提供了基本遵循。面对新一轮信息化浪潮的汹涌而来,以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勾绘网络中国的发展蓝图,将决定网络文化事业的兴衰成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崭新认识和深刻把握,为推进网络文化建设确立了新的方法论指导。

一、“创新”:网络文化塑造之“魂”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从诞生之日起,始终没有停止过“创新”这个主旋律。和传统文化相对稳定的内容和结构不同,网络空间八面来风,瞬息万变,网络上不断涌现的海量信息为网络文化的发展创新提供了丰厚的土壤。网络世界的发展变化可谓是“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互联网+文化”意味着技术创新、观念创新和内容创新。

(一)技术创新是互联网文化发展的“驱动力”

回顾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既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创业史,也是一部技术和产业的创新史。从最早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的开通改变了人们获取资讯的渠道,到QQ、微信等社交软件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交往方式,从电子图书、网络剧、网络小说的涌现改变了人们的文化消费习惯,到支付宝、“滴滴出行”等移动客户端的兴起“跨界打劫”了传统行业,互联网产业不断通过技术创新的方式,重新建构着包括话语权、影响力、注意力等因素在内的网络文化。“技术引领”和“技术驱动”推动着互联网文化新陈代谢,吐故纳新,重新调整和定义着网络世界的游戏规则。每一次互联网的技术创新都会给网络文化带来机遇和挑战。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互联网技术创新取得了一些突出成就,但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同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相比,我国在互联网的核心技术领域还有很多“短板”。习近平同志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一针见血,“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1]。在构筑我国互联网安全体系的过程中,必须突破核心技术这个难题,争取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实现“弯道超车”,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为网络文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二)观念创新是互联网文化发展的“牵引力”

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并不必然带来网络观念的与时俱进。把握网络文化塑造的创新之“魂”,不仅要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还要具有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情怀。在经济领域,要牢固树立互联网经济是创新经济的理念,通过扶持“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环保”等新产业、新业态,形成拉动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牵引力”。在政治领域,要通过互联网促进信息公开、政务公开,通过大数据提高国家治理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通过网络监督、网上议政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文化领域,积极顺应网络文化对人们文化消费习惯和文化审美情趣的改变,开阔文艺创作的视野和思路,把握好网络文艺创作的正确方向,主动做网络文化建设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繁荣和丰富网络小说、 网络电影、网络电视剧、网络游戏、网络歌曲、网络主播等网络文化样态的创作。

(三)内容创新是互联网文化发展的“续航力”

网络文化是“内容为王”的文化。内容空洞,即便技术再先进,观念再超前,也产生不了有生命力、有感召力的网络文化。诚如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所告诫的,“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最终都是为内容服务的,都是为了更鲜明、更独特、更透彻地说人说事说理。”[2]因此,“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再次提出“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3]中国互联网文化要想获得“不断电”的长远发展,必须坚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创造出更多老百姓喜闻乐见、善纳好行的网络文化产品,以感召人的心志、凝聚人的精神、引领人的行为。

二、“协调”:网络文化建设之“要”

习近平同志曾指出,“‘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要真正向前展望、超前思维、提前谋局。”[4]剖析当前的网络文化发展现状不难发现,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网络产业发展、网络文化安全等领域尚存在着一系列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亟待围绕“协调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站在整体和全局的高度积极拓宽网络文化空间,增强发展后劲。

(一)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网络文化协调发展

尽管互联网已经深度融入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但总体上看,我国区域、城乡之间信息化水平的差距仍然较大,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是我们的短板,在打破信息壁垒、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欠账较多。在利用互联网进行政府信息公开、重大突发性事件舆情应对、发挥网络民主功能等方面,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在观念和做法上还有较大差距。有记者曾向全国31个省会城市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递交信息公开申请,结果发现存在地区间认知差异,只有15个城市做了信息公开,其中东部10个、中部1个、西部4个。案件数量上也有差异,公布案件最多的广州达60件,最少的南宁只有1件。对于调查显示出的信息公开数量和质量似乎与经济水平成正比的现象,有专家分析,这背后是治理理念的差别。此外,网络人才“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严重制约了欠发达地区网络文化建设的进程。这些都需要国家在制度层面做出科学的统筹协调。

(二)线上文化建设和线下文化建设协调开展

正如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所言:“社会治理模式正在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5]网络文化建设决不仅仅是坐在电脑前点点鼠标就可以完成,其系统性、多维性、交互性等特点决定了只有同现实中的文化建设紧密结合,网络文化才能焕发出最大的魅力。然而,当前国内尚未构建出相对同步的线上线下文化环境,网上表现和现实表现“两面人”的现象、网络文化活动和现实文化活动“两张皮”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在青年网民中广泛出现的“手机控”、“游戏控”,增加了现实中开展思想文化教育的难度。这些网络文化发展中的新趋势、新问题,都需要通过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案设计来统筹协调。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开展的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就是线上文化建设和线下文化建设协调开展的典型案例。

(三)强调主导性和尊重多样性协调引领

网络文化与生俱来的多样性极大丰富了文化发展的内涵和品类,其体现出的平等开放、自由共享、变革创新等多向度诉求,无不彰显着可贵的精神气质,也反哺了现实文化的发展。正因为网络文化多样性的存在,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导来引领网络文化才显得尤为重要。以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原则对待多样性的网络文化的同时,进一步丰富网络空间的先进性文化因素,在多样性的基础上确立主导性,在广泛性的基础上强化先进性,使得网络文化这种新的文化形态与文化空间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表现形态和发展空间。在网络文化发展过程中,既要有尊重多样的坚定与充分,也要有确立主导的鲜明与有力。

三、“绿色”:网络文化安全之“基”

党中央把“绿色”作为贯穿“十三五”发展规划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体现出对当前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高度重视,积极回应了人民群众对健康、环保等问题的强烈呼声。网络文化建设的“绿色”发展理念,集中体现在“安全”“健康”“可持续”三个关键词上。

(一)网络文化安全是网络文化建设的根基

中国网络文化要永葆“绿色”的生机活运,首先必须确保自身的文化安全不被“病虫害”侵蚀。作为接收各种信息最便捷的网络场域,不可避免地直面着多元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经受着不同意识形态的较量博弈。近年来,西方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对中国进行干扰渗透呈现出加紧、加剧、加码态势,如不能正确认识捍卫网络文化安全对于捍卫国家主权的重要性,则网络文化之“绿”势必难以常青。2014年2月,由习近平同志亲自挂帅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成立,凸显了党中央对网络文化安全的高度重视,也为网络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带来了崭新机遇。网络文化安全攸关社会主义文化在互联网空间的独立性、方向性和主导性,对于引导人们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有着不容忽视的重大意义。

(二)健康是“绿色”网络生态的题中之义

习近平同志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建设网络良好生态的明确要求。如果把互联网比喻成一个自我循环的生态文明系统,那么一旦网络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网络生态平衡遭到打破,网络文化生态和现实文化生态都会受到难以修复的破坏。而网络中充斥的有毒有害信息无疑是破坏这种生态的“污染源”。网络文化开辟了人类文化发展的新境遇,但与此同时,色情信息、虚假信息、暴力信息、阴暗信息等信息垃圾也借助互联网的传播便利急速扩散,网络谣言、网络诈骗成为社会顽疾,一些网络论坛、贴吧上谩骂、诋毁成风,戾气充斥弥漫,“三俗”屡禁不止,黑客花样翻新,这些网络失范现象给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都带来巨大挑战。

(三)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守护网络文化“青山绿水”的必由之路

永葆网络文化的绿色生机,离不开着眼长远的制度设计。具体来看,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一是筑牢“法护”堤坝。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筑牢网络空间的绿色堤坝。据统计,我国现行法律有240余部、行政法规700多部,其中专门针对互联网的法律、行政法规有13部,但其中仅有一部法律《电子签名法》和两部法律级别的文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除法律、行政法规外,大量的立法是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和司法解释,其中专门针对互联网的有近90部。对于网络上不断涌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尚存在不少立法空白,已经出台的规章制度也有多头管理、执行难等问题,亟待进一步完善。二是形成“自护”风尚。要在广大群众当中培育文明上网的风尚,营造共同守护绿色网络家园的社会氛围。2006年4月,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了《文明上网自律公约》,号召互联网从业者和广大网民从自身做起,承担起应负的社会责任,坚持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三是营造“共护”氛围。每个网民都有义务净化网络环境,维护网络环境,争当守护网络“绿色森林”的“啄木鸟”,让网络空间清朗起来。四是撬动“利护”杠杆。广大互联网从业者在繁荣发展网络文化产业的同时,应始终坚持把国家和公众利益放在首位,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在政策导向上,要让主动维护绿色网络文化的企业“尝到甜头”、得到回报。五是提升“技护”能力。诚如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维护网络安全“要紧紧牵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6]要靠全面提升我国的网络安全技术保障能力。既要打开网络交流的“丝绸之路”,又要筑牢网络安全的“钢铁长城”。

四、“开放”:网络文化发展之“路”

习近平同志在论及网络强国建设时指出,“要正确处理安全和发展、开放和自主、管理和服务的关系,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7]从互联网接通之日起,网络文化就自带开放属性。开放,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一股不折不扣的浩荡风潮。网络文化建设语境下的“开放”理念,具体应包括三个方面。

(一)进一步提高我国网络文化建设自身的开放水平

互联网的诞生,带来了人类交往方式和存在方式的根本变革。互联网的存在形式是网络,存在本质是“互联”。一个国家网络文化建设的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对外开放中所展现出的包容与持守。一方面,对外开放永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中国的网络文化建设要在总结以往开放经验的基础上,逐步丰富网络文化开放的内涵,充分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网络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决不能“关起门来搞研发”,“一定要坚持开放创新”[8]。另一方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还体现在能否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各种网络文化思潮中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的方向,“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9]

(二)正确处理开放和自主的关系

习近平同志曾多次表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能关上,也不会关上。”这种宏阔开放的胸襟来源于对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先进性的坚定自信,也来源于对于网络文化主导权的自觉把握。在“核心技术”上自主创新,在“核心价值”上自觉自信,共同构成了网络文化开放交流的勇气和底气。为了实现核心技术这一“国之重器”的自主创新,习近平同志还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立足我国国情,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紧紧围绕攀登战略制高点”[10]来研发核心技术,积极推动核心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攻关的良好局面。开放是为了更好的自主,自主才能迎来真正的开放。只有立足开放的环境,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互动、博弈,吸收先进技术,网络安全水平才会不断提高。也只有在同外部世界的开放交流中,社会主义网络文化才能更加体现出其优越性。

(三)推进国际互联网领域开放合作

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同志向全世界发出呼吁,“‘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互联网虽然是无形的,但运用互联网的人们都是有形的,互联网是人类的共同家园。”[11]深化互联网国际交流合作,鼓励和支持我国网信企业“走出去”,欢迎遵守我国法律法规的外国互联网企业“走进来”,是新时期我国网络文化开放融合发展的重要方针。全面倡导“共同维护”的网络发展理念,展示了中国开放自信、互惠合作的负责任网络大国形象。不论是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还是推动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中国都始终保持积极、开放的态度,做到“国家利益在哪里,信息化就覆盖到哪里”[12],努力提高我国网络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话语主导权,积极在推进国际互联网领域开放合作中发挥关键作用、扮演重要角色。

五、“共享”:网络文化立足之“本”

让人民群众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是党中央网络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能够屹立于世界网络文化之林的立足之本。

(一)强调让人民群众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

在这里,“共享”的主旨在于强调网络文化发展必须惠及民生的道德意义。网络文化的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是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出发点和落脚点。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人民,每一个网民都是网络文化建设的“筑堤人”和受益人。只有充分调动最广泛的主体的力量,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广大网民共同参与、互利共享的局面,网络文化建设才能健康发展。当前,在数据开放、信息共享等方面,尚存在着部门利益、行业利益、本位思想的阻碍;在互联网惠农、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建设智慧城市、构建全国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等方面,我们仍然任重道远。因此,坚持“共享”理念发展网络文化,无疑应成为网络文化发展永恒的“初心”。在方法路径上,应包括“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13]“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降低应用成本,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14],等等。

(二)强调构建全国信息资源共享体系

在这里,“共享”的主旨突出强调数据分享对于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技术意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其中,社会治理信息化程度的高低是衡量治理体系是否完善和治理能力是否提高的重要指标。互联网经济的本质是分享经济,信息化治理的本质同样离不开各种数据资源的互通共享。构建全国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是打通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手段,充分体现了社会治理中的“共享”理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包括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建设全国一体化的国家大数据中心,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建立政府和企业网络安全信息共享机制;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等等。

(三)强调全球互联网共享发展

“共享”的主旨内涵强调推动互联网文化互联互通的国际意义。网络空间为不同文明、不同价值观的交流提供了对话的平台,也打开了国与国之间“互联互通、共享共治”的窗户。正所谓“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世界通过网络实现“互联互通”的背景下,任何一国想要“独善其身”地完成网络文化建设是不可能的,无一不在经受彼此的影响和渗透,甚至是碰撞和侵蚀。顺应社会历史的发展潮流,促进交流互鉴;推动网络经济创新发展,促进共同繁荣;保障网络安全,促进有序发展;通过“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将“共享”发展理念传播于世界,有利于纠正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发展状况的认知偏差,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有利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染的网络文化理念更好造福全人类的精神家园。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促进全球互联网共享发展应重在同世界各国和国际性组织共同建立大型工程科技数据库、网络系统和虚拟研究中心;促进实现信息共享、技术共享、资源共享;共同推动网络空间互联互通、共享共治,等等。

[1][8][10][12][14]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4月26日。

[2]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

[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日报》,2015年11月4日。

[4]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

[5][6][7]《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推进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 朝着建设网络强国目标不懈努力》,《人民日报》,2016年10月10日。

[9]《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人民日报》,2013年8月21日。

[11]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2月17日。

[13]《习近平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人民日报》,2015年5月24日。

D261.1

A

2095―7270(2017)11―0009―05

本文系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势而新’的经验、任务、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17JDSZ1011)、团中央2017年度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重点课题“高校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研究”(项目批准号:2017ZD06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李冬叶

猜你喜欢
建设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