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淑珍
着力营造创新生态系统加快形成军民融合创新体系
■ 赵淑珍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在战争形态信息化、经济形态市场化、技术形态军民通用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了加快形成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一战略思想聚焦军民融合,突出科技创新,深刻反映了现代战斗力和生产力生成的规律,体现了统筹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内在要求,为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构建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开创强军兴国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在战争形态信息化、经济形态市场化、技术形态军民通用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了加快形成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一战略思想聚焦军民融合,突出科技创新,深刻反映了现代战斗力和生产力生成的规律,体现了统筹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内在要求,为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构建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开创强军兴国新局面指明了方向。深入领会和贯彻落实习主席关于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战略思想,关键在于秉承信息化时代创新发展理念、战斗力生成规律,以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和运行机制为抓手,破除军地两大系统之间的制度藩篱和利益羁绊,从根本上解决“融不起来、深不下去”问题,着力营造军民融合创新生态系统。
建立健全权威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既是全力推进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也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体现。今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设立由习近平主席亲自任主任的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从中央层面决策和协调军民融合发展重大问题,加强对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统一领导。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和坚定决心,同时也预示着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将进入快车道。2016年底,中央军委设立军民融合局,主要职责是与国家发改委等部委联合办公,按照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促进军民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目前,军民融合局已经在部分省市设立了军民融合试验区。可以预见,在职责任务明确、军费及财政配套经费的支持下,军委军民融合局的成立,必将在政策制定、机制探索、项目实施等方面,贯彻落实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决策,高效推动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发挥主导作用。
习主席曾经指出,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军地两大系统和多方利益关系。只有搞好顶层设计和战略筹划,才能对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总体布局与长远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周密部署,科学确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目标、任务和途径,准确勾画科技领域军民融合发展的总体蓝图。为此,一要全面筹划,遵循战斗力生成规律、国防经济规律和科技发展规律,找准国防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分割点”,积极推动科技创新由传统领域融合向新兴领域拓展,推动海洋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建设,为新型作战力量建设提供支撑,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奠定基础。二要超前谋划,以重大科技工程为牵引,以夺取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优势为突破口,抢占推动战斗力生成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科技制高点。三要科学规划,创新战略管理方法,选准主攻方向和建设目标,明确发展和实施路径,向着科技兴军的宏伟目标坚实迈进。四要统筹规划,加大研究论证军民融合基本法律力度,尽快出台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等顶层法规。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加快形成军地协同创新体系,难在协同,贵在协同,核心在于建立健全顺畅有序的运行机制,使过去各自独立运行的两大体系融合起来,成为推进现代战斗力生成和两大建设融合发展的强大推动器。
形成军地系统军民企业的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健全利益共享机制,要求理顺军民两大科技体系互动的基本利益关系,纵向上强化军地各级部门协同创新的激励机制,横向上强化军民创新主体及主体间协同合作的激励机制,对军地双方协同创新进行合理补偿。改进国防科研、装备采购体制和定价机制,采取多种定价模式,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强化这些协同机制,就能营造出有利于军民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实现军地创新主体同频共振。
抓紧建立军地协调会商机制。通过国防动员系统内军民融合的实践平台和组织载体,构建需求提报、供需对接、军地协调、要事会商、情况通报、合署办公、检查评估等工作机制,把军地资源统起来、把需求潜力连起来、把工作运行转起来。加快创新需求对接融合模式,对军地进行跨部门协调,对融合发展的重大项目进行统筹规划。打通军事需求与经济建设融合的“最后一公里”,在后备力量、经济动员、国防教育、装备动员等国防动员领域统筹军事需求,加强军地对接,推进有序纳入。
建立组织落实机制。要抓好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把贯彻军事需求作为转模式的新引擎、把开发优质资源作为调结构的创新点、把发展地区特色产业作为增活力的新举措,推进军民融合发展落地见效。要政策细化和组织落实,注重政策引导,集聚融合企业,承载融合项目,实现集群发展。要从重大科技专项入手,推动建立从研究开发到最终成果转化应用的政策服务体系,给予设计研发、项目融资、市场拓展等方面支持,助力各地建成有特色禀赋的军民融合创新区。
确立军民共用标准体系。由军队和行业系统联合制定军地兼容、军民通用的标准规范,在军民通用企业中推行单一标准规范和质量体系,扩大国家标准在军品生产领域的应用范围,提高军品和民品标准的通用性。区分市场准入标准与产品技术标准,军品研制企业的市场准入应以保密、安全、质量等管理制度标准为主,产品和服务的技术标准以行业类标准为主。
习主席指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领域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也是衡量军民融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贯彻落实习主席指示精神,要求我们超前布局,高度重视战略前沿技术发展,掌握自主创新的主动权,选准主攻方向和突破口进行超前谋划,通过设计未来战争、创新作战概念,加紧在一些重要领域形成独特优势。要选择确定代表未来发展方向、对军地技术均具“颠覆性革命”的超大型项目,发挥制度优势整合军地研究力量集中攻关,使之成为拉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强大引擎。加大军民两用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重点建设重大原创性、前瞻性、对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有双重影响的重大项目,完善优惠政策,建立允许失败机制,激励高新科技创新。
聚焦重点领域,加快推动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军民融合。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加快推动军工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军工建设,畅通信息、技术、人才等融合渠道,加快构建“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强化军事需求牵引,更加主动地发现、培育、运用可服务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前沿尖端技术,捕捉军事能力发展的潜在增长点,最大限度实现军民技术双向转化,发挥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效益。要以颠覆性技术为突破口,从释放需求、激活管理、优先使用、强化基础等关键环节入手,重点选择一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军民两用技术, 纳入国防科技计划,力求以更高的效率实现军民技术的双向转移。
重点打造五类军民融合示范区。一是在有国防科技、装备制造、文化教育等优势的地区,率先创设产业科技发展类军民融合示范区,立足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双重需求,加快推进科研成果双向转移转化。二是着眼军事斗争准备重点方向,选择重要地区建设类军民融合示范区,推进人防、交通战备、通信、仓储等重点基础设施融合发展。三是在一些国家双拥模范城市和社会综合治理先进地区,创建社会建设类军民融合示范区,探索军地双拥共建、联防联治、协同应急的军民融合路子。四是在驻军比较多、军事禁区相对集中的地区,建设生态建设类军民融合示范区,率先探索“实行资源节约军地总量和强度双控、驻兵练兵强兵与系统环境整治相结合、统筹布局军事单位和地方产业”的军民融合路子。五是在军地文化资源聚集地建设示范区,通过红色资源互育、文化交流互动、平台建设互用,推动军地先进文化相融共促。
强化需求牵引,用好用足第一推动力。按照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总体要求,发挥国防科技创新重要引领作用,加强国防技术战略研究,完善军事装备技术需求信息管理和发布机制,促进需求对接。借鉴国际经验,培养军事技术分析人才,加强军事技术需求分析和分解,定期发布国防技术需求,使社会及时了解其技术发展方向,提前做好科研准备。加强需求生成论证与评估,加强军队科技需求与国家创新发展规划的有机衔接,实现“军队统一提需求、军地统筹搞对接”,以科学合理的军事需求牵引前沿技术发展。
创建信息平台,推动军地共享互通。加快搭建各类军地协同创新平台,形成军事科技与民用科技互动共生的良性循环,促成科技创新的最大合力,实现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和军队战斗力的最大化。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和自动识别等技术,重点解决军地之间软件标准互不统一、数据库格式各异,信息资源不能共享的问题,确保军地信息接口顺畅。对可动员的国民经济资源信息进行分类汇总,建设军地共享的国民经济实力数据库,实现国民经济动员潜力的军地信息互通和可视化。
依据国防科技创新规律,逐次推进军民融合。从技术创新链分析,科学研究阶段的军民共享性强,科研计划应向社会开放,择优资助大学和科研机构,培育国防科技的科研队伍。在军民兼容性较强的行业共性技术领域,可采取军民共建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的方式,军民部门根据各自需求,分工协作组织实施和管理。从产业链和技术水平分析,对整机集成商和核心部件分包商实行国防直接采购,而对大量材料、零部件等则由总包和分包商采取货架采购,采购重点抓整机和重要部件,充分发挥总包商和分包商的作用,加强对零部件供应商的管理。一般而言,在电子信息等民用技术水平高于军用的领域,可直接将民用技术用于军事装备。在航天等军用技术水平高于民用技术的领域,军民融合以军转民为主。
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建立,离不开好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作保证。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是否有章可循,职能划分、资源配置是否科学合理,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是关键;能否打破壁垒、摆脱困局,取得突破性进展,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改革是抓手。只有精心设计和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改革,清除各种有形无形的栅栏,打破各种院内院外的围墙,做到应融则融、能融尽融,才能让机构、人才、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使科技领域军民融合富有动力、充满活力、形成合力。
加快出台军民融合促进法。搞好法规清理和衔接配套,注重借鉴主要发达国家经验,重点围绕军民融合工作的顶层统筹、职责权限、相互关系、对象范围、程序方式、工作机制和法律责任等内容,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提高军民融合发展的法制化规范化水平。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将军民融合发展专项经费纳入中央财政预算,制定引导激励、利益补偿和优惠政策,充分激发军民融合的内在动力。搞好军地政策法规衔接协调,根据国家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政策,修订完善军队配套规定,逐步建立兼顾市场经济一般要求和国防建设特殊需要的政策法规体系。
出台配套政策保证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一是修订已有法规或政策中有关军民科技融合的条款,为民营单位进入国防科研领域提供法律保障。二是完善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的专项法规,重点在科技成果转化、军民通用标准等方面,形成上下衔接、系统配套的法规体系。三是尽快建立国家主导,军地协调的立法工作体系,出台军民融合的综合性立法,出台涉及不同领域、不同性质、不同融合方式的法律法规。同时,鼓励地方将军民融合纳入立法范畴,对从事军工项目研制的地方企业,要大胆实施供给侧改革,灵活运用税收减免等多项政策。四是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风险投资和多层次资本市场,用好政府扶持资金,推进原创性新技术新产品研发,鼓励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形成有利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分配制度以及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着力形成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和创新潜力的政策环境、投资环境、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形成鼓励创新、追求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和宽容失败的创新生态环境。
(作者单位:武警指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