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康中
2016年5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对促进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作了部署。重庆市涪陵区政府出台了《深化品牌涪陵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品牌涪陵建设目标思路和重点任务。本文回顾分析了“十二五”以来涪陵区品牌建设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发展实际提出了“五项建议”,以期深化涪陵品牌建设,推动全区供需结构转型升级。
一、 品牌涪陵建设现状
(一)注册商标品牌初步形成。2010年以来,涪陵全区新注册商标6928件,目前总量达8788件,为2010年的4.8倍,居全市第6位、城市发展新区第1位。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0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0件、著名商标48件、涉外商标81件,“乌江牌”注册为马德里商标,“川东船舶”、“巴国明珠”等5枚商标在多国注册,涪陵制造正逐步向涪陵品牌转变,基本形成了注册商标品牌良性发展格局。
(二)名牌产品培育成效显著。重庆名牌产品、重庆知名产品达86个,累计认证农业“三品”113个,建峰化工首获市长质量管理奖提名奖。成功创建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船舶出口基地、国家级出口农产品(榨菜)质量安全示范区,市级出口工业产品安全示范区。凯高玩具、乐味食品等2家出口企业荣获中国质量诚信企业称号,川东船舶重工荣获中国质量诚信AA级企业称号。太极集团获国家中药保护50多种,成为OTC品牌药企第一名。涪陵榨菜集团成为中国榨菜第一股,涪陵榨菜品牌评估价值高达132亿元,连续两年排名全国第1位。
(三)文化品牌建设纵深推进。“团结求实、文明诚信、艰苦创业、不甘人后”的涪陵精神历久弥新,“两江福地·神奇涪陵”的城市宣传口号深入人心,获评全国文化先进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级环保模范城市、市级卫生城区。美国作家彼得·海斯勒以涪陵生活为背景创作的小说《江城》被誉为“认识中国必读的一本书”。电影《大顺1927》、《恋者多喜欢》和动漫《步行鸟》、《巴蔓》相继推出、反响不俗;情景舞蹈诗《飘香·涪陵记忆》累计上演近100场,话剧《那一双温暖的手》荣获全市五个一工程奖,涪陵榨菜传统制作技艺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焦石山歌、涪陵御锣等6个项目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鹤梁水下题刻入围世界文化遗产预备目录。
(四)旅游品牌发展全面提速。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武陵山大裂谷、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大木花谷·林下花园相继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以“三线”建设文化为背景的816地下核工程景区提档升级一期开放,蔺市、武陵山获评全国特色景观名镇,蔺市入选中国特色镇,大木乡被评为全国生态乡。涪州古城、1898涪陵榨菜文化小镇等展示文旅融合项目加快推进,武陵山旅游度假区成功创建市级旅游度假区,武陵山大裂谷成功通过国家5A级景区景观质量评审。
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一是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树立抓品牌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将品牌涪陵建设作为引领产业发展、推进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纳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全局一并推动,先后出台了品牌涪陵工程建设、质量强区战略意见,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意见和旅游产业发展意见等,构建了工商、质监、文化、旅游、科技、商务、农业等部门相互协作、企业参与、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五年投入品牌建设资金上十亿元,其中兑现品牌奖励近2000万元,有力推动了品牌涪陵建设。二是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全区拥有国(市)级技术创新机构54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6个,数量和质量均位列城市发展新区之首。太极集团博士后流动站获国家专利超120项,渝东南农科院榨菜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成立了全国首个页岩气院士工作站,校地合作不断深化,成功创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在全市率先推进“七个一”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海关通关、进出口检验检疫、质量计量检测等综合服务能力位居全市区县前列,涪陵检验检疫技术中心、质量计量检测中心等一流检验检测平台即将投用,为品牌涪陵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保护水平不断提升。取得专利与版权认证3736项、高新技术产品及重点新产品170项,每年为全区100余户企业提供科技资源服务300项次;助推8户出口食品企业成功实施HACCP体系,15户出口工业品企业通过ISO9000体系认证;近3年来立案查处商标侵权案件43件,商标侵权假冒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有效阻止了“涪陵榨菜”在国外被抢先注册,基本构建起从品牌初创到后期管护的全程无缝衔接服务体系。四是品牌意识日渐增强。大型企业品牌创优创强和品牌竞争意识凸显,建峰化工等企业主动走出去“求经取宝”,学习争创市长质量管理奖的经验;辣妹子集团每年从经营收入中提取20%以上的品牌建设经费,自1995年创立品牌至今累计投入3亿多元用于企业品牌建设与推广。小微型企业重商标注册、大中型企业创国市名牌、龙头企业创国际名牌名品的争创局面基本形成。近3年来,全区每年注册商标、农产品商标、微企商标增长率均保持在30%以上,申报地理商标、境外注册、“三品”认证的企业也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为品牌涪陵建设不断注入新动力。
二、品牌涪陵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品牌意识仍需强化。部分企业对品牌重视不够。目前除太极集团、榨菜集团等大型企业每年有固定的产品研发、品牌推广预算外,多数企业仅在商标注册晋级、产品创牌时有专项资金投入,在前期技术研发、后期品牌提升维护方面投入力度不大。据统计,2015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达1373亿元,而科技投入只有11.8亿元,仅占销售收入的0.86%。此外,由于“驰名商标”字样不能用于商品包装或容器上,也不能用于广告宣传、展览及其他商业活动;对著名商标要开展3年一次的年审,增加了企业负担,影响了企业创建品牌的积极性。
(二)品牌结构不尽合理。一是产业分布不均衡。品牌创建主要集中在农业、工业领域,服务业领域品牌相对较少,城市品牌创建相对滞后,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不相匹配。二是行业分布不均衡。中国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等主要集中在太极集团、榨菜集团、建峰集团等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品牌不多。农业领域的品牌主要集中在榨菜产业,而农业其他产业知名品牌较少。服务业领域品牌大多属外来引进,自主品牌相对缺乏。三是梯次结构不合理。目前涪陵区拥有的重庆名牌产品、重庆知名产品在全市占比不到6%,市长质量奖还没取得突破,低于国内品牌梯次培育标准。近3年来,全区每年申报创建的重庆名牌产品企业不到30户,呈递减态势。
(三)品牌政策还需加力。涪陵区已经出台了深化品牌涪陵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驱动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但当前扶持政策主要集中在商标和名牌产品打造上,在打造涪陵人文品牌、城市品牌方面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对品牌创建后的管护工作也缺乏后续政策。从奖补对象上看,目前财政扶持资金主要用于对品牌创建的奖励补助,而对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等基础支撑的扶持力度不大。
(四)专业人才相对匮乏。区内现有高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2301人,其中博士14名,主要集中在教育、卫生医疗领域,多数属推广应用型人才,直接从事产品研发和品牌创新的高层次人才总体不足,自主研发能力不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较低,支撑全区主导产业发展及其品牌建设的人才队伍力量较弱。
三、深化品牌涪陵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着力完善品牌建设体制机制。一是在管理体制方面,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有关分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和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品牌涪陵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区发展改革委,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协调指导全区品牌建设相关工作。二是在运行机制方面,建立品牌涪陵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由区政府常务副区长召集,发改、科技、农业、商务、质监、工商、文化、旅游等单位参与,定期研究品牌建设工作。三是在考核机制方面,把品牌涪陵建设贯穿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并作为对有关职能部门和乡镇街道、工业园区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努力打造国字号城市品牌。一是深入推进四城同创工作。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国家生态园林城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国家卫生区是涪陵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塑造城市品牌的有效举措。当前要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强化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深化爱国卫生运动,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确保到“十三五”末全面创建成功。二是积极创建示范区(基地)。巩固现有国字号城市品牌创建成果,积极争创国家综合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国质量示范城市、全国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区、全国工业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等国家级示范区(基地),加快产业发展,提升工作水平,打造城市名片。三是加大文旅品牌建设力度。以旅游为载体、文化为内核,塑造核心品牌。重点依托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武陵山旅游度假区、816地下核工程、1898榨菜文化小镇等资源,充分挖掘巴国文化、易理文化、榨菜文化、三峡库区和“三线”建设文化,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知名旅游目的地。强化文化传承与保护,提速白鹤梁水下题刻申遗步伐,加大精品文艺作品创作力度,推动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力争到2020年,创建国家5A级景区1个以上、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以上,培育30个以上骨干文化企业,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涪陵文化旅游精品力作,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全区重要支柱产业。
(三)聚力抓好产业品牌建设。一是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品牌建设。围绕新型工业化要求,巩固建峰、太极、腾升等知名品牌,优先培育化工化纤、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型能源等自主品牌产品。把工业品牌建设与工业结构调整、传统优势工业产品升级提档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结合起来,实现新型工业品牌建设与产业协调发展。积极引进品牌,支持企业收购和自创品牌,盘活存量品牌,以品牌形象提升工业影响力,在争创市长质量管理奖上实现突破。二是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品牌建设。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力争到2020年,新创建3家以上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部实现标准化生产。巩固提高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农业新产品开发,鼓励农业企业积极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证明商标、地理标志注册认证和有机认证。大力宣传推介涪陵青菜头、南沱龙眼、渝东黑山羊、涪陵黑猪、涪陵水牛、增福土鸡等品牌,拓展国内外市场,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三是着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品牌建设。积极推动服务业连锁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采用先进技术和服务标准,创新服务产品,促进规模经营,提高竞争能力。加大新大兴集团、桐君阁药房等本土服务行业企业培育力度,推动形成一批品牌影响力大、国内有较高知名度的大型服务类企业。力争到2020年,在信息消费、金融、现代物流、检验检测、中介服务、医药销售、专业市场、教育咨询、医疗卫生等生产、生活性服务业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培育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服务品牌。
(四)大力夯实品牌建设基层基础。一是完善品牌建设激励机制。整合全区商标、质量、名牌产品、地理标志商标、发明专利、知识产权保护等各类涉及品牌建设的奖励和保护政策,设立品牌建设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品牌培育保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示范区(基地)创建等。对成功创建市级以上品牌企业和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的,在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科研立项、财政贴息、项目用地、融资信贷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在质量管理、环境管理、技术基础工作、信息咨询等方面予以优先服务,在资源要素配置、进出口业务办理、政策资金争取等方面予以优先扶持。二是建立健全品牌保护机制。依法严厉打击各种侵犯知识产权、生产经营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行为,坚决遏制企业的商标、域名被恶意抢注等现象,着力构建企业自我保护、政府依法保护和司法维权保护“三位一体”的保护体系。建立涉外知识产权应对机制,指导企业做好涉外知识产权纠纷的预警、起诉和应诉工作,保护民族品牌。三是加强品牌支撑体系建设。认真编制实施品牌涪陵建设规划,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力争到2020年,全区注册商标总量达9000件以上,其中地理商标15件以上、涉外商标100件以上、驰名商标15件以上,重庆名牌和知名产品100件以上、市长质量奖1件以上。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制定完善高端人才常态化引进培育激励机制,实施人才百千万工程,为品牌涪陵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力争到2020年,新增国家级市级创业团队10个,引进国家级创新创业人才100人以上,培养市、区级科技创新人才1000人以上,全区人才总量和结构上达到全市领先水平。
(五)强力推进品牌涪陵宣传营销。一是加大品牌宣传营销投入力度。在品牌涪陵建设基金中单列宣传营销经费,按照品牌数量、质量的增加,同比例增加品牌宣传推广经费。不断总结宣传品牌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及先进典型事例,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推进品牌建设的良好氛围。二是搭建品牌宣传营销平台。积极组织区内品牌企业、名牌产品参加渝洽会、广交会、高交会等全国、全市的大型推介展会,支持企业参加全国性、区域性自主品牌展览、展示活动。积极帮助和引导企业做好品牌宣传策划,发挥企业在品牌营销中的主力军作用。通过自办节庆、展会、文化活动、赛事活动等,帮助区内自主品牌搭建宣传营销平台。三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鼓励成立商标、质量、食品、药品等各类行业协会,利用各类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大力推荐涪陵品牌建设成果,带动鼓励更多企业争创品牌,推动品牌涪陵建设战略实施。
作 者:中共涪陵区委常委、涪陵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责任编辑:马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