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明
摘 要:网络作为当前一个“热媒介”存在着传播迅速和监管难等特点,“网络”的海量信息也弱化了其“把关”的能力,随机变换的传受定位、无集权的管理机制,因此也使媒介控制更是难上加难,在新形势下,必须变障碍为动力,从提高媒介素养、加强媒介把关、提高网民素质方面,加大力度,使网络的运行与传播走向良性发展。
关键词:媒介控制;把关;素养
网络作为人的延伸的一种工具,由于其传播迅速、传播的开放性、传播环境的个性化和舆情的多样性等相关特点、越来越成为现代人表达意见、实行互动交流的有效手段。但当前网络环境下网络媒介监管难的问题也日益突显、比如网络的操作简单直接导致“把关”的非组织化。
在传统媒介中,“把关”是一种组织行为,必须经过记者、编辑、总编一层层的审核,最终完成这个任务。而新闻网站的工作相对比较简单,常常采编合一,从采集到写作再到上传都由一个人完成,在这种情况下,“把关”趋于弱化,由组织行为变得单一,操作上更加简单。同时随机变换的传受定位、无集权的管理机制,造成网络空间的“把关人”角色不断变化。网络环境下“把关人”的缺位与失位,直接的后果就是新闻失实、网络暴力及不法犯罪的出现。也引发了人们对网络的监管进行相关思考,即当前环境下如何更有效的进行媒介的控制。
当前网络在带给我们极大便利的同时,它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如下:一是可信度差,影响了媒介的公信力,网络新闻发布的低门槛,使一些记者单纯的追求轰动效应或速度,热衷于报道一些缺乏事实依据或尚末证实的独家新闻,使得网络信息整体可信度不高,对网络新闻的管理迫在眉睫。
网络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成长与社会稳定构成了潜在威胁、网络传播的高度开放性,这也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网络信息内容庞杂、情色、暴力等不良信息充满其间,严重的威胁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媒介控制指的是通过某种方式或手段对传播媒介实行管理规范和监督控制,通常包括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传媒的内部控制等。媒介控制不仅包含着国家和政府与媒介的关系、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与媒介的关系、广大受众与媒介的关系,而且包含了自由与责任、权利与义务、竞争与秩序、生产与消费、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各种复杂的矛盾,因而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应该从如下方面着手:
1 提高媒介素养
2008年初的“艳照门”事件,本是一些娱乐明星的个人隐私问题,却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媒体大肆渲染,此事件余温不久,又爆出海南师范大学女生宿舍被人偷拍事件,经调查新闻中的多张“艳照”并非是原来的照片,而是记者偷梁换柱拿资料照片来顶替的,这立即引起了网民对媒介的热议,甚至有人直言:“偷拍者无耻,传播者更无耻,造谣者最是无耻。华中科技大学吴廷俊教授认为,新闻技能是基础,新闻理论是支撑,新闻职业精神是灵魂。如果没有灵魂,一个新闻工作者就没有一种精神,就站不起来。现在新闻界之所以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吴教授分析主要是由于职业精神比较缺乏所造成的。人们常说的记者“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这四句话道出了新闻工作的重要性,所以也要求我们媒介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更要有良好的媒介素养。
2 加强媒介把关
当前对网络环境下存在的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是网络把关人的缺位与失位,“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提出的,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陈力丹教授指出,面对传媒职业道德问题,需要传媒的有效自律机制,需要传媒自身配套实施细则和监督措施。“没有约束的权力是一种恶的权力”,“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原则必然会向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渗透。媒介的把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一是职业把关,如新华网、人民网,这些网站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传统媒介作背景。二是政府必须作为最后的把关人,当前网络无国界,政府更应加强这方面的监控。虽然当前网络有监控难的一方面,但是网络媒介也跟传统媒介一样有信息搜集、过滤,发布等过程。这些都为政府最后的把关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政府要加强网络监管,网络运行商要实行固定IP和实名制度。
3 提高网民素质
这几年我国网民数量激剧增加,根据国家统计,2015年6月我国网民总数为66,800万人,环比增长2.93%,同比增长5.7%。 毋庸置疑,网络文化的繁荣兴盛满足了大众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但是网络文化也有着其不可忽视的自身缺陷和负面影响。在信息时代,面对网络文化中的负面信息,需要网民增强自身的媒介素养,提高网民面对媒介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和思辨能力,惟其如此,才能自觉抵制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广大网民要自觉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造谣、不信谣,不在网上随意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让遵纪守法、理性表达、文明上网,争做“中国好网民”的理念深入人心;营造轻松的上网、健康的上网氛围。
参考文献
[1]金圣才著,新闻传播学 [M]中国石化出版社出版 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