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拾红
摘 要:在我国大陆,智力残疾人的就业尤其是支持性就业还是一个相对新的事物,缺乏系统性支持导致智力残疾人就业成为很大的难题,即使是残疾程度稍轻的他们,也很难通过现有的条件实现成功就业。本文将基于A机构在借鉴台湾等发达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就现有的资源条件实现轻度智力残疾个案M成功就业的事件进行经验分享和探索。
关键词:智力残疾;支持性就业;个案
文献研究显示,在国外或港台地区成年智障人士服务体系己经比较成熟,分门别类很细致,托养中心专门做重度人士的托养服务,庇护工场专门做庇护性就业,一些职业康复机构专门做支持性就业,即使同一家机构做不同的服务,也是内部部门分工非常清晰,服务类别清晰。本文将着重探讨轻度智力残疾人士的支持性就业问题。
A机构是一家接纳16周岁以上智力残疾人士的日托机构,接纳的服务对象涵盖所有级别。近几年,机构在已有的庇护性就业的经验基础上,积极拓展残疾人就业新途径,并结合发达国家和地区成熟的理念和实践经验,对智力残疾人士支持性就业建立了一个相对系统的支持过程:岗位开发与匹配、工作环境分析(与企业、家长、学员对接)、工作分析、案主和工作的检核、就业服务计划(上岗服务)、完全就业或重新岗位开发匹配等多个环节。这些环节也会受到政府、社会、机构、家庭等方面的影响,而这些资源的影响、以及环节之间是否联结紧密,都直接影响着残疾人就业的质量。
1 支持系统分析
在残疾人职业康复训练方面,A机构已经基本形成相对稳定的支持系统,本文探讨的范围为企业支持性就业部分,下面将以个案的形式呈现。
个案M:男,1987年出生,智力残疾3级,伴有左眼失明,性格温顺、话不多、服从指令,家庭成员有:母亲、姐姐(已出嫁),培智学校毕业后经人介绍来到A机构。机构特教老师和社工对其进行职业能力评估和需求评估时,发现其自理能力和工作素养较好,就业意识强。
个案的成功就业,离不开家庭、机构、社会、政府各个方面系统的支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教养和支持
从小到大M就从妈妈和姐姐那里获得了满满的爱和呵护,让M能在心里安全、被接纳的家庭氛围中成长;同时,家人并没有因为孩子残疾而放弃或者防松对其自理能力的训练,妈妈守住了对孩子教养上的“界线”,因此,在其接受机构职业训练安排的时候,M不仅表现在对指令的服从,而且能够较好质量的执行。相对而言,家人往往会因为孩子能力上的不足而放弃“忍耐”,自己直接包办,这样的态度和做法并不利于孩子的自我规范建立,也给后期的职业康复带来“基本规范”的挑战。
2.社区资源的支持
在本案中,社区资源更多体现在岗位开发对象,企业作为社区中能提供岗位的重要资源,在M就业中发挥了很大的支持和接纳。一个愿意接纳其他残疾类型的残疾人就业的企业很多,但是愿意接纳智力残疾人就业的企业就少之甚少。企业在支持系统中发挥的作用主要包括:就业机会、岗位培训、企业社会意识推动和社会效应推广,同时企业提供的岗位将成为机构岗位培训的版块之一,代表一项岗位开发需要的相应系统化康复流程建立。
C即是提供M就业的一家连锁西餐厅,其中的岗位所需程序化操作流程很适合智力残疾人,因此,对于灵活度不高、重复性强、程序流程明晰的工作是他们较为合适的工作要求。但是即便这样,最初也需要在工作场所配备“师傅”手把手教导。
3.机构匹配的服务及后续的跟踪
从目前机构的人员配比来看,分离出来一位专门的就业辅导员是不现实的,因此机构A的做法是将特教老师和社工在工作上进行有效结合,是一种“二合一”的工作方式,以满足职业岗位开发和后续紧密跟踪期的跟踪服务。可以说,机构工作人员的后续跟踪服务在个案M成功适应岗位工作环境方面起到重要沟通协调作用。
4.政府政策的支持
根据省人社厅《关于开展2016年下半年职业指导人员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工作的通知》(苏劳就[2016]5号)文件精神,江苏省残疾人就业管理中心出台《省残疾人就管中心关于开展2016年全省残联系统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培训鉴定的通知》(苏残就业[2016]36号),此举将进一步提升各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职业能力和专业化服务水平。可以看出,政府的政策推动为整个行业环境带来更多的专业指引。
2 现有支持系统的不足
1.岗位开发力度不够
由于社会意识和社会倡导能力的不足,加上社会资源没有很好被调动,企业和机构对智力残疾人士能够从事的岗位还处于比较浅显的认识状态,进行专业化岗位开发的能力相对较弱。据相关研究显示,智力残疾人士相对合适从事后勤、包装、保洁等工,因此机构等岗位开发能力仍需进一步加强。
2.企业的社会责任需不断强化
目前机构A的岗位开发多是依靠熟人介绍和宣传,以点带动面的效果进行的。例如,C餐厅经理在接纳个案M后发现,智力残疾人在培训后是可以适应工作,并能逐渐独立完成工作任务,而且他们缺乏的正是社会给予的机会和平台。因此经理的朋友圈有从事相关行业的人关注残疾人就业,于是就带动了很多岗位的开发机会。在机构岗位开发过程中,拜访陌生企业的碰壁机会比较多,面对不理解也是常有的事,我们希望通过更多的社会宣传展示智力残疾人的优势,来产生很大的社会效应。
3.政府的职业康复政府购买意识弱
借鉴台湾等地区的经验,我们发现残疾人的职业康复是自政府到民间一套成熟完善的流程体系,政府购买社会组织的专业化培训,同时劳资部门也参与智力残疾人的职业康复。对于社会组织来说,更多的从事着专业化的职业康复工作,带动着智力残疾人就业的良性循环。
3 建议和对策
针对现有资源和条件,机构A应该做的努力:
第一,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加强和企业的互动合作、不放弃任何机会。以专业化教学增强正式就业的信度和效度,从而获得企业的信任和合作可能。坚持以点带面,面面融通来带动岗位开发新态势。同时,坚持两条腿走路,即“外部合作+内部开发”,在机构内部也要实现融通,创造条件开发岗位,例如厨房助理、菜园管理等。
第二,基于现有推荐就业成效,尝试以“招募-培训-就业”的就业辅导模式。以实现正式就业为目的,以现有资源优势和企业所需岗位为切入点,以专业化的就辅团队为专业支撑,以培训班为单位,从而实现集中、高效、可回炉的一线式职业康复之探索;并且通过此办法将专业融入现实就业,来积极进行政策倡导。
第三,培养成熟的智障人士就业服务人才:就业辅导员。为成功实现智力残疾人支持性就业,机构A需要负责个案及其家人的会谈、沟通与协调,评估个案的现实需求并进行职业规划,开发就业机会、进行环境工作分析,将工作环境和个案实际情况相匹配,制定就业服务长短期计划、进行工作适应能力训练以及跟踪服务与后期成果评估。
第四,加强特教专业评估和社工个案研讨相结合的跨专业服务。通过一整套的ISP专业评估工具与社工个案工作方法相结合,充分将服务对象的个人潜力、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充分调动,共同为实现“最好的自己”而努力,为智障人士提供专业的就业支持,保障智障人士获得高质量的就业服务。
第五,最大的改变是家长自己的改变,我们坚持机构教学和家庭教养充分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到专业评估的长短期目标中来,坚持随时随地“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