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登州作为明代以来的海防重镇,军事设施十分完善。万历年间李成勋整饬水城,甃以砖石。清时,蓬莱水城军事地位下降,城墙虽有修葺,但仍损毁严重。进入21世纪,根据文物保护的需要,结合明代城墙形制,对蓬莱水城城墙进行了恢复,基本重现了明代备倭城的雄姿。
关键词:蓬莱水城;城墙;明代
作为古登州治所所在地,蓬莱保留着一处中国最早、最完整的军事港湾——蓬莱水城,也称备倭城,它依山傍海,四周为高大城墙所环绕,是明代以来山东海防的重要基地。
1 从刀鱼寨到备倭城
宋庆历二年(1042年),郡守郭志高奏置刀鱼寨巡简水兵三百戍沙门岛(即今庙岛),备御契丹。登州水军在这里停泊战船,补充给养,训练水师,出哨巡洋,护卫着登州的外海洋面。这支水兵部队春夏季节上岛驻防,入秋后返回南岸的登州大本营,这也许是我国最早的一支海军陆战队。
时任知州的苏轼曾在《登州召还议水军状》中记载:
自国朝以来,(刀鱼寨)常屯重兵,教习水战,旦暮传烽,以通警急。自景德以后,屯兵常不下四、五千人。
由此可见,刀鱼水寨是一处规模颇大的水军基地。
明朝初年,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朝廷加强边疆海防,设立卫所,增置海船,在原来刀鱼寨的基础上建设水城。明泰昌版《登州府志》记载:
洪武九年,设登州卫,置海船运辽东军需。指挥谢观以河口浅隘,奏议挑浚,绕以土城,北砌水门,引海入城,名‘新开口。
除此之外,还填土封堵了港湾的东出口,从而向南延伸东城墙,向西修成南城墙。形成了一个三面环城、仅有北面与海相通的港湾。同时,让由南向北进入港湾的画河改道,在水城西南角处注入护城河,使河水分为两路,一路沿水城西城墙外的护城河流入大海,一路沿水城南城墙外的护城河向东,在城墙外东南角转头向北,沿东城墙外的护城河流入大海。如此一来形成东、南、西三面均有护城河的格局,为蓬莱水城增添了一道天然屏障。
2 水城砖石城墙的修饬
明朝中期,朝廷在全国范围内对城池和军事设施普遍进行整饬。据明泰昌版《登州府志》记载:
万历丙申亦因倭警,总兵李成勋撤旧甃以砖石,东、北、西三面共增敌台三座,南一面仍旧。
顺治版《登州府志》记载:
周三里许,高三丈五尺,阔一丈一尺。门一,曰振扬。楼铺二十六座。万历丙申,因倭警,总兵李承勋甃以砖,东北西三面,共增敌台三座,南一面仍旧。
这时,土城砌以砖石,内外城墙筑有堞墙,形成整齐森严的砖石城墙。从今日城墙遗址也可以看出,城墙的修筑形式是,先夯筑基础下伏垫层,然后在夯土垫层上修台垒砌石质里外皮墙,最后在墙内填土夯筑。
谢观修建的备倭城(即水城)周三里许,城高三丈五尺,城墙宽一丈一尺,西北跨山,东南濒河,南门曰振扬,楼铺共二十六座。该城是以刀鱼寨为基础,分为陆域和水域两大部分。其陆路部分充分利用了宋元代刀鱼寨址,在南部加筑了城墙,截断海湾,将海湾环城“小海”。城墙随地势高低形成西面和西北两面高,东、南两面低的倾斜状。北墙临丹崖山修建,崖高30余米,以悬崖为墙,只建有1.米的垛墙。西墙建于丘陵脊背,虽不高亦较险峻。东、南两墙因地势低洼,筑得较高。平均高度约7米。东墙长720米,西墙长850米,墙长370米,北墙长300米,周长2200余米。城墙低宽12米,顶宽8米,系夯打而成,夯层厚0.3-0.4米。墙内外均用砖石包砌,下部用石,上部砌砖,砖为长身砌。城顶设有外垛墙,垛墙厚0.56米,下端每隔1.35米有一方孔,孔宽0.2米,高0.15米。顶端每隔l.55米,有凹形垛口,口宽0.55米,高0.6米。垛口下方每隔1.47米,有方孔一,孔宽0.15米,高0.2米。城顶近垛墙处,有宽2米的用砖铺砌的“海墁”。
3 水城城墙的修葺
在明代水城石城墙形成以后,经过了多次修葺。
据光绪版《增修登州府志》记载:
知府徐应元复修之。崇祯十一年(1638年)知府陈钟盛、同知来临增修。国朝(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知县安奎文请帑重修。道光二十年,知县王文焘、同治元年(1862年)知府常筠、知县周毓南,光绪元年(1875年)知县郑锡鸿相继劝捐修葺。
此外,蓬莱阁西配殿内《豫大公祖重修蓬莱阁下城垣及苏文忠公祠宇碑》也记载了同治七年登州太守豫大公祖修葺备倭城(即水城)的情况:
今太守豫公,慈惠廉明,为吾郡兴利除弊,方诸文忠无多让焉。自壬戌来登,迄今六年矣。修城垣,兴学校,文事武备,整饬有方。乙丑七月,暴雨作,备倭城北面倾者数十丈,蓬莱阁亦危殆焉。公闻而虑之,亟醵金修之,修备倭城并新蓬莱阁焉。费钱七千缗,阅年余而工竣。
4 清代及以后的水城城墙
水城城墙在清后期经历了很大变化。蓬莱水城不再作为军事营垒后,渐渐变为居民聚居地,形成了水城村。村民盖房造屋,多就地取材,拆用城墙砖石。建国前,频仍的战乱也对水城城墙造成了严重破坏。各路军队在水城内驻扎,依附城墙修工事,扒城墙做掩体,水城面貌日益破败。建国后,南城墙被拆除,改为水城村街道。1962年,拆除大段西城墙,修成通往蓬莱阁道路。至1982 年前,蓬莱水城残存城墙主要包括蓬莱阁西北处的敌台和南北长约230米的一段破损城墙,西城墙南部30余米石砌外墙体,南城墙在振扬门东侧和东城墙的南侧残存城墙及夯土堆积总计80余米,在东城墙北段残存城墙青石墙体和夯土堆积70米,北城墙的东、西炮台和水门完整地保存。
1982年,蓬莱阁管理所开始维修西北角的城墙。该段城墙呈拐尺状,东与蓬莱阁丹崖山相衔接,向南与残存的老城墙相衔接。1986年,在新老城墙衔接处增建了西北门。1987年,蓬莱阁管理处修复蓬莱阁古建筑群西侧破损城墙部分,并修建了蓬莱阁西大门,蓬莱旅游局恢复了南城墙东段。同年,蓬莱县政府治理画河入海口,用花岗岩砌筑护城河道。水城西城墙外的护城河由于地势北高南低,始建时北端即为人工开凿而成,后因水城居民建房,将护城河逐渐回填,仅最北端保留一段护城河遗迹,1993年开发修建索道,也全部被填埋掉。如今西侧护城河踪迹皆无,南侧和东侧的护城河、迎仙桥依旧存在。
5 明代水城城墙的修复
进入21世纪,蓬莱水城城墙全面恢复工程正式启动。2003年,烟台市、蓬莱市文物部门对水城东城墙开挖探沟,进行考古勘探,得出如下结论:水城东城墙南段的走向、墙基的位置、敌台位置可以确定;城墙基础的构筑方式为“夯土垫层+石构里外皮墙基”;墙基的夯土层依地势差异有不同的构筑方式;垫层夯土基本上是就地取材;城墙基础宽度为11—12.5m,内皮墙玄武岩毛石基础宽度为1.0—1.4m,外皮墙玄武岩毛石基础的宽度为1.2—1.6m;从城墙基础的构筑方式、城墙的收分情况及在下伏夯土垫层中发现的宋、元代瓷器看,城墙修建应不早于明代。
结合考古勘探可知,东西城墙的南段呈南北向,稍有向外的弧线,南城墙则基本为东西直向。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结合《武备志》、《纪效新书》以及地方志中关于明城墙各种形制的记载,从2003年到2006年,在《山东蓬莱水城及蓬莱阁保护规划》指导下,蓬莱市对水城东城墙、西城墙南段和南城墙进行了修复。
水城东城墙在原位置原形制基础上进行修复的同时,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在东城墙南段、中段分别设置了一号夯土遗址展室和二号敌台遗址展室,游客可以从城墙上的天窗观看展室的夯土遗址以及出土文物等。在西城墙北段亦保存有明城墙遗址,并有相关的陈列展示。
修复后的水城城墙沿山势,形成南宽北窄的长方形城池。东城墙长720米,西城墙长850米,南城墙长378米,北城墙长300米,周长2248米,面积约27万平方米,基本再现了明代备倭城的雄姿,这对于我们研究明代山东海防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同时也将推动蓬莱水城的文物保护和旅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蓬莱历史文化研究会.道光.重修蓬莱县志[M].蓬莱:蓬莱历史文化研究会,2010.
[2]蓬莱历史文化研究会.光绪.增修登州府志[M].蓬莱:蓬莱历史文化研究会,2010.
[3]施闰章,杨奇烈.顺治.登州府志[M].清顺治十七年影印本.
[4]茅元仪.武备志[M].台北:华世出版社,1984.
作者简介
王毅(1974-),女,山东蓬莱,山东省蓬莱阁管理处,本科,研究方向:蓬莱地方文化与海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