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岩
中华民族历来是重视礼义道德的民族,其中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点之一就是重视道德修养,尤其是官员的道德修养。人伦百行,以德为首。德行应放在首要位置,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党员领导干部修身正己的问题。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曾讲:“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而在儒家文化中,就蕴含着丰富的官德内容。儒学培育了中国古代政治道德,儒家官德成为这一份政治道德传统的核心内容。儒家切入的为政之德,有显著的对象性针对:对官吏、对君臣,也对由士到仕。在儒家文化中,把对为官者的道德素质要求放在重要的位置,特别强调官德在治国理政中的主导作用,这些为官箴言是古代贤哲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对我们当代的领导干部廉洁从政,严守官德底线有者非常重要的启示。
1 以德治政是儒家治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伦理,十分重视政德,重视德治。孔子形成了系统的儒家“德治”理论体系,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极力提倡“为政以德”与“为官以德”的德治学说。儒家“为政以德”的伦理思想,曾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并规范着我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精神,是历代儒者对如何治理国家问题的理性思考。
孔子把自己关于仁的道德原则和道德理想应用于政治领域,形成了德政、德化的伦理政治思想。他指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用道德的方法和手段来治理国家,统治者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得到人民的拥护。崇尚暴力的统治者不可能有好的结局,而善于用道德教化的方法来治理国家者最终会获得天下。“以德治政”是儒家所一直提倡的,也是儒家官德思想的核心内容。孔子十分重视为官从政者的个人品德修养,强调官员从政道德的重要性。所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德是为人、为官的灵魂所在。
2 传统“官德”的主要内涵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官德思想内涵非常丰富,具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公忠为国
公是公正无私之德,儒家官德“贵公”。而所谓“公忠为国”则是以“公”为前提。应当“天下为公”,“天下为公”的传统官德在封建阶级社会里虽然带有空想的色彩,这种追求也显得软弱无力,但它表达了人民群众追求理想社会和理想道德人格的希望,也成为历代官德的最高标准和终极价值。公忠孝不管是为人还是为官,是人伦道德的基石,是一切爱国情怀的基础。
(二)以民为本
民本,即以民为国之本。古代的民本思想集中体现在儒家学说中,因此,自先秦以来,亲民仁政成为世代相承的最重要的官德规范。孔子特别强调“仁”和“礼”。他讲仁者“爱人”。曾一再希望统治者应养民、利民、惠民、教民,博施于众。在古代官德修养中,希冀把这种重民观念转化为从政之道的实践观念,在上在下盖莫以此观念为先务。重民之心是德政实现的重要环节,也是对当官者的“德风”要求。
(三)持身守正
正,指不偏斜,平正。在为官时则指要有正大光明、公正无私的作风,正直坦荡、刚直不阿的气节,坚持真理、主持正义的品质。孔子认为,修身立德对于执政的最高统治者及其各级官吏尤其重要。儒家文化告诫为官者,要管住自己,欲胜人者,必先自胜。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首先自己就不要做,先正己后正人,这就是儒家文化官德修养中持身守正的观点。
(四)清廉知耻
为政清白廉洁,清廉的意思就是清正廉洁、奉公守法。“廉”被封建士大夫奉为立身处事的根本。“廉者,政之本也”,治政廉为首,廉为政之本。可见,清廉是为官为政的第一要务。儒家文化把一个官员能否做到清廉、谨慎、勤政,看做是为官的三个必要条件。如果做到这三点,就可以被称之为称职的官员。《论语》中子贡问孔子怎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之为“士”,孔子就把知耻作为士的条件之一,可见,官德总是与羞耻息息相关的。为官者,无耻殃民;官知耻,百姓权益才能得到保障。只有知耻,才能控制自己,并规范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道德要求和自己的良心,有了过失,错误,才能主动改之。
3 儒家“官德”文化的当代启示
在新的历史时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现实,对领导干部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和新的挑战。当前,世界上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对我们多年来形成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等带来了巨大冲击,官德失范现象日益严重,古人云:“人可以一生不仕,但不可一日无德。”做人要有人品,为官要有官德,古代官德文化对现代领导干部道德仍然具有启示,大致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强化自我修养以强官德
习近平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讲:“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以严格标准加强自律、接受他律,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监督,用好选人用人考德这根杠杆,引导党员干部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人对道德问题的重视,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这一优秀思想的继承和弘扬。历史一再证明,吏治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官德兴,政权安;官德衰,政权乱。领导干部一定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以德修身,才能做到以德服众。用“道德力量”驾驭权力这把“双刃剑”,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道德感召力,真正让权力为社会服务。
(二)加强法律制度建设以治官德
今天的腐败现象屡禁不止,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权力缺乏受到制约、监督和约束。官德修养不是万能的,还得靠制度法律来保证,要依靠法制建设,做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双管齐下。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说《公务员法》、《共产党员廉洁自律条例》等,但这些法律法规仍有漏洞。所以当前提倡建设法治社会,不是偶然的,是必然的,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所以要大力加强法制建设,以达到制度反腐,制度管权。
(三)健全考核评价机制以彰官德
《论语·为政》云:“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措诸直,则民不服。”可见在德与才的关系上,德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所以,在干部选拔任用以及考核中,就必须有一套制度化、体系化、可操作的“官德”评价指标体系,让讲“官德”的干部得到褒奖,让失“官德”的干部被追究。
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加强官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改善官德必须在继承文化传统的基础之上进行,否则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儒家官德思想作为政治道德遗产,包含许多合理性成份,但是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内在缺陷。但尽管社会形势发生了变化,但是对官德的基本要求没有变,对官员道德的底线没有变。充分发掘儒家伦理中具有现代价值的伦理资源并对其进行现代性途释和创造性转换,服务于我们目前所进行的官德建设,是我们不该回避也无法回避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荀子.荀子[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2]孟轲.孟子[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1.
[3]孔丘.四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
[4]孔丘.孝经[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5]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