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蒲察元帅”是耶律楚材的《湛然居士文集》中的重要人物,文中提到他有三个头衔,即“元帅”、“太守”、“相国”。对此,史学界对他的真实身份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中国大陆学者刘晓认为“蒲察元帅”是金源贵族蒲察七斤。日本学者饭田利行、杉山正明则认为其为蒙古的开国功臣耶律阿海;本文从原有的史料出发,并发掘新材料,进一步考证“蒲察元帅”究竟为何人。
关键词:蒲察元帅;《湛然居士文集》;蒲察七斤;耶律阿海
耶律楚材在《湛然居士文集》中,有赠“蒲察元帅”诗十一首。据《耶律文正公年谱》(二)记:“(1220年)春三月,太祖克蒲华城。夏五月,克寻思干城。【太祖纪】 公皆从,冬复至蒲华。【文集六再过山城驿诗序】…系年诗:赠蒲察元帅七首 庚辰西域清明 【以上文集五】”“由此可见,耶律楚材两次到达蒲华城,那么,其第一次拜访蒲察元帅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呢?据《湛然居士文集?赠蒲察元帅七首》(其一)载:“闲乘白马思无穷,来访西城绿发翁…花开杷榄芙蕖淡,酒泛葡萄琥珀浓”。杷榄,又叫巴旦杏、巴旦木,其为杏子的优良品种,果大肉肥,味香酸甜,晒干后金黄透明,果核可入药,盛产于中亚地区与新疆南部。巴旦木开花较早,冬季开始开花,但花期较长,一般集中在3-4月份,与芙蕖的花期较为相似,北宋王安石《招约之职方并示正甫书记》诗云:“池塘三四月,菱蔓芙蕖馥”。由此可见,耶律楚材第一次拜访蒲察元帅的时间是1220年(即太祖十五年)3-4月份。又《湛然居士文集?赠蒲察元帅七首》(其三)曰:“明日辞君向东去,这些风味几时忘”,说明蒲察元帅并未随着成吉思汗的大军继续往东(寻斯干城在蒲华城的东边)征伐寻斯干,而是留在了蒲华城做了西阳太守。然而,刘晓先生在其文章《<湛然居士文集>中“蒲察元帅”小考》中指出,蒲察七斤是随着蒙古大军寻思攻陷寻斯干后做的不花剌(即蒲华城)的镇守官,由此可以判断,蒲察七斤说实难成立。又《元史?耶律阿海传》卷一五0载:“阿海从帝攻西域,俘其酋长只阑秃,下蒲华、寻斯干(即撒麻耳干,又译寻思干,又称河中府)等城,留监寻斯干,专任抚绥之责。”(《新元史?耶律阿海传》卷一百三十五同),据此可以看出,耶律阿海随着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继续往东攻下寻斯干后担任了此地的监临官。而蒲察元帅并未继续往东进军,其镇守地是在蒲华城,与寻斯干相去甚远,是以耶律阿海说亦可排除。(详见《大蒙古禅人宰相耶律楚材》,第265页,柏美出版社1994年;《耶律楚材及其时代》,第189-190页,白帝社1996年)
那么,蒲察元帅究竟为何人呢?首先,诗中提到了“蒲察元帅”的头衔有三个,即“元帅”、“太守”、“相国”。至于“蒲察”一词,笔者倾向于地名,“蒲察”,即“蒲华”、“蒲花”,南宋词人吴潜的《沁园春?丙辰十月十日》云:“幸扬州上督,为吾石友,荆州元帅,是我梅兄。”故“蒲察”为地名的可能性较大。其次,诗文中还提到:“积年漂泊困边城,闲过西隅谒故人…葡萄架底葡萄酒,杷榄花前杷榄仁”(其二)、“素袖佳人学汉舞,碧髯官妓拨胡琴”(其五),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其一,作者耶律楚材和蒲察元帅是旧友,并且早已相识;其二,蒲察元帅深知中西亚风土民情,并且深受汉文化的熏陶,与蒙古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那么符合这样条件的人有没有呢?答案是肯定的。据捏萨维的《算端札阑丁传》(阿拉伯文本)(陈弘法译、余大钧校,转引自彼特鲁舍夫斯基《1 2 1 9 年至1 2 2 4 年期间蒙古大军对中亚的征服及其后果》一文,《蒙古史研究参考资料》1983年,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所编印)记载,十三世纪初,中亚花剌子模王国与蒙古处于雄峙状态。公元1215年,其国王摩诃末派遣使节前往蒙古以探虚实,而成吉思汗亦派使团回访。该使团由三位中亚穆斯林商人组成,分别是:马合木?花剌子模、阿里火者?不花剌、尤素夫?讹答剌。他们带去了蒙古人的珍贵礼物以及成吉思汗建议缔结合约的书信,信中,将摩诃末称为“我最可爱的儿子”,意味着将花剌子模国看成了自己的附属。摩诃末看完书信后,十分生气,便怒气冲冲地说:“这个将我称成儿子的可恶家伙到底是何方神圣?他的军队有多少?”马合木见到国王如此气愤,想到了自己的处境,便沉着冷静地说:“成吉思汗的军队虽然强大,但与您的军队相比,只是九牛一毛而已。”这样,摩诃末的怒气才渐渐平息,同意与蒙古缔约。由于这位机智的穆斯林商人马合木?花剌子模不辱蒙古使命,因此成吉思汗授予他“牙老瓦赤”(亦作“牙剌洼赤”、“牙鲁瓦赤”、“牙剌瓦赤”,即使者之意)的称号,受到了蒙古人的重用。
而后,在蒙古国任职期间,结识了大蒙古国的禅人宰相耶律楚材,二人并成为至交。1218年,由于摩诃末一意孤行,下令杀害了蒙古的商队和使者,成吉思汗发誓要为死者复仇,便率领大军进行西征。由于牙老瓦赤是花剌子模人,对蒙古的西征自然助益颇多,使得蒙古大军一路势如破竹,为表彰其功勋,便授予他元帅的称号。1220年3月,成吉思汗大军克蒲华城后,将全城居民聚集到了节日公共祈祷的城外广场上,让他们选举该城的镇守官,“每人举出了自己所信赖的人,他(从被推举的人中间)指定蒙古人、突厥人各一个担任八思哈(镇守官),让他们两人保护居民不受士兵侵害。”(见(波斯)拉施特《史集》,第283页,商务印书馆1983年)。在蒙古军队当中,既是突厥人(《蒙古秘史》中称撒儿塔兀剌人),又享有极高威望的人似乎指的就是牙老瓦赤。又伊朗人志费尼的《世界征服者史》(何高济译,第123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载:“最后,奉天下的皇帝,当代的哈惕木合罕的诏旨,政柄交给丞相牙老瓦赤来认真掌管。”,与“相国传呼扶下马,将军忙指买来车”(《湛然居士文集?西域蒲华城赠蒲察元帅》)中的“相国”称号对应。此外,《世界征服者史》同书同页记:“那些流散到穷乡僻壤的人,为他(牙老瓦赤)的公正、仁慈所吸引,返回故里,人们从世上各地到那里去;因他的诚挚,该城日趋繁荣,甚至达到它的顶峰,其领域成为名门望族的家园,贵人黎庶的聚集地。”不正与《湛然居士文集》中“太守多才民富强,风光特不让苏杭”(卷六《戏作二首》(其二))的记载不谋而合吗?
作者简介
李尚升(1990-),汉,湖北省黄石市,硕士研究生,云南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