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代中国处于改革转型期,社会与经济格局都在发生极大变化,阶层固化作为当下出现且持续了很久的一种社会现象,在中国已经日益成为阻碍改革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症结。阶层固化现象的形成之因在各个国家都有所不同,其中机会不均是首要原因,而教育,作为通往上级群体的阶梯,在我国已经出现了种种问题,影响了阶层之间的正常流动。
关键词:阶层固化;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阶层流动
所谓阶层固化,就是阶层边界强化、流动受阻,表现为阶层之间的界限形成,社会下层群体向上流动的比率下降。上层群体后裔能够通过较少的努力停留在父辈的经济与社会地位上,而下层群体想进入上级阶层难上加难。当代中国的中产阶级正在相对的减少,社会阶层分布正在向“两头大、中间小”的M型社会阶层分布转变。阶层固化的原因首先是机会不均等。十八大提出,社会公平的含义包含了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三种公平理念中,机会公平理念不够深入是造成我国现有阶级固化现象的一大原因。机会均等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是教育公平。我国现存高考制度存在地区差异,由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都是阶级固化的重要成因。
1 基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我国基础教育资源存在着地区之间的差异与地区内的差异。地区间差异指的是在我国经济不发达与贫困地区,教育资源严重缺乏。其一,基础设施仍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很多地区儿童上学困难。其二,师资力量差,往往一所小学只有一两个老师,所有科目都兼任,而当地受过教育的成年人也不愿意再回来当老师,因贫困而留不住师资。其三,教学条件差。学校教学硬件缺乏,桌子、黑板、书籍都缺,老师只能“因材施教”。教育资源严重缺乏引起了贫困地区受教育率低下,根据人力资本理论,受教育层次低的地区往往也会经受贫困的打击,而这种贫困—轻教育—贫困的恶性循环,更加加深了这些地区人民的痛苦。这样长大的孩子,只能外出务工或者在家务农,终其一生也难以改变家庭经济条件,更不可能流入上层阶级。
教育资源的地区内差异成因是国家教育政策的设计与师资力量有限所致。我国的大部分城市的基础教育即小学、初中入学与户籍有关,而户籍又与住房所在位置有关。往往好的小学师资力量强,其划片区域的房价往往因为其是学区房而居高不下,难以让工薪阶层触及。市场经济体制的买卖自由,学区房的房价因供需作用直上云霄,买不起房,孩子就上不了学,中间的工薪阶级往往不是砸锅卖铁为孩子买学区房,就是只能选择较差的小学、初中入学。一个孩子受到的基础教育,是成才之路上的关键,好的基础教育往往意味着儿童能力的全面发展与光明的前途。不仅如此,一所好的学校、好的班级,孩子所结识的朋友的父辈非富即贵,对孩子以后走上职场也能有所帮助,成为“体制”中一员。
2 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我国最公平制度之一的高考制度,因为地区差异的存在,只能说是省内或是市内公平,对于自主命题地区以及一些直辖市,高考难度与其他地区差异巨大,也造成了“高考移民”现象的发生。每年高考过后,在网络上总能够看到网友对于各地高考难度的打趣分级:类似于江苏省,其高考试卷难度全国闻名,网友称江苏省高考为全国高考试卷中的地狱难度。而对于河南省,其高考试卷虽然不难,但由于每年参加高考的考生人数冠绝各省,竞争也非常激烈,可以算上困难难度。而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省份,网友认为是一般模式,即算不上困难。对于北京、上海、天津等直辖市,其高考被网友称为简单难度,高考试卷难度尚且不论,本地985、211学校本身就较多,这些学校对于本地考生的录取分数较其他省份低出太多,虽然有人认为这是因为这些直辖市教育偏向于素质教育,但是试想一些高考大省的考生三年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压迫努力才考上一所较好的大学,却和受到轻松素质教育的直辖市学生在同一个学校上学,绝不能称为公平。
其次,各省份之间、省会城市和直辖市之间,高等教育资源也存在分配不均的问题。例如北京的985高校有8所,211高校有22所。例如湖北省省会武汉市985学校有2所,211高校有5所,差异巨大。而除开直辖市,武汉市所拥有的教育资源还是省会城市中较多的。而教育资源贫乏的省份很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河北省,同样作为高考大省,每年河北省一本线非常高,可河北省没有一所985学校,唯一一所211学校却在天津。这样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容易造成穷困阶级人数较多的较为贫困的省份的学生受到教育的机会较其他省份学生更少,在先赋资源本身贫乏的状况下,教育是唯一能够改变命运的机会。
3 高考制度的固有缺陷
高考制度在细节方面仍然体现着不公平,例如劣势阶层与优势阶层的信息不对称。同样分数的两位高考考生,在报学校时,因为信息不对称会造成优势阶层可能填报学校更为合理而劣势阶层因为想稳妥录取而选择更差的学校。优势阶层的学生出路很可能不只高考这一条路径,即有备选方案,在选择学校时会较为合理,同时因为掌握信息更多的优势,也会选择更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学校。而对于劣势阶层的学生,高考是其唯一出路,没录取只能复读,复读的经济压力不是他们家庭能够轻易承受的,所以经济条件差的考生往往会报自己的分数能够稳妥录取的学校,实则浪费了他们本身所具有的天赋与实力。
其次,高考分数相近的省会城市学生和非省会城市及农村学生各科分数分布差距非常大。统计数据表明,省会城市学生的英语、语文分数较非省会城市及农村学生这两科分数要高,因为非省会城市地区英语和语文两科的老师师资力量较为薄弱,而这两门也是题海战术不能够提高分数的课程,于是只能在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上赢过城市学生。
再次,在报考学校时,基于家庭经济条件的约束,对于学校的选择,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往往学校的选择面较窄,毫无疑问以后也会影响到毕业之后的就业,选择消费低的城市固然大学四年中开销较低,但在大学所在城市就业的工资也不会比高消费城市高。
最后,而在大学期间,很多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会打工补贴家用,不能利用空闲时间学习、参加社团活动及培养兴趣爱好,少了知识储备与人际交往,在以后的就业与发展中也会受到制约。许多劣势阶层的学生在英语、计算机等专业上的基础较差,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来弥补与优势阶层学生的差距。家庭和从小长大的环境限制了他们的各种特长爱好以及人格魅力的形成,导致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在人际交往、展现自我、价值观形成上存在先天不足,也影响了未来的发展。
4 总结
可见,哪怕是被认为较为公平的高考制度,也存在着种种不公平的因素,究其原因,高考制度通过竞争性的考试来实现的,看起来公平是其本质特征,也是它的遮羞布,许多分数以外的因素都会制约下级阶层考生向上级阶层流动,只是途径隐秘较为难以发现。未来高考改革必须坚持机会公平的原则,改善考生因为各种非分数因素造成的高考不公正,疏通下级阶层向上级阶层流通的通道,才有解决社会阶层固化问题的希望。
参考文献
[1]马传松,朱挢. 阶层固化、社会流动与社会稳定[J]. 重庆社会科学,2012,01:35-39.
[2]吕效华,吴炜. 阶层固化视角下教育对青年发展的影响[J]. 中国青年研究,2013,06:11-16.
[3]刘婷. 阶层固化现象下的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4]康晓强,陈小强,李海荣. 冲破阶层固化和利益固化的藩篱 为全面深化改革扫清障碍——“中国社会发展问题高端论坛·2014”综述[J]. 科学社会主义,2014,04:28-32.
作者简介
张鼎(1991-),男,汉族,湖北武汉市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是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