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2017-01-21 11:22石斯琴
卷宗 2016年10期
关键词:查字典自学习惯

石斯琴

培养语文自学能力,既可促进自学者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又可促进自学者发展智力。所谓自学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的借助于有关知识、技能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的能力。自学能力决定和影响其他种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关键是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主动地、独立地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和发展智力,就可能终身受益。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无穷。”就是说要指导并训练学生把从教师那里学来的规律性知识,转化成为自己探索知识,求取真理的自学方式。这个转化过程,也是教师指导和训练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教师的辅导,即是给学生“导之以法”。这个“法”,指的是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掌握知识的基本方法。

1 从思想上使学生认识到“自学是一种享受”

要使学生上升到此种境界,就必须从‘根开始,所谓‘根就是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寻找快乐,使学生认识到“自学是一种享受”。学生不解地问我“老师,自学不知多辛苦,何来享受呢?”告知他们,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随时随地都在“自学”,如看课外书,是不是自学呢?看武侠小说,其中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读懂了,那不是享受吗?学煮饭、炒菜→熟练的过程等等都是一个自学过程,也就是一种享受过程。如课前让学生阅读 《如果人类也有尾巴》这篇文章,读完后,学生们都会哈哈大笑,甚至做模仿动作,那也是自学了解内容后快乐的表现。

2 树立培养良好自学习惯的观念

自学能力的培养,贵在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习惯”从心理学上说,是一种自动和自控的能力系统。这对强化学习效果极为重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成功的开端。做任何事情,先有良好的习惯,才可能有条不紊地去行动,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始终如一地去坚持,逐步发掘出行动的内在潜力,创造出高效率,达到事半功倍。

叶圣陶说:“养成良好的习惯,直到终身由之的程度。”达到了“终身由之的程度”,便会终身受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怎样读,怎样写,怎样听,怎样说,都要求学生首先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就会按一定的定势去学,学什么,如何学心中有数,在自学过程中就能自定向,自操作,自激励,自评价,进入自学的良性轨道。使学生自觉、自主、自动地学习,学起来得心应手,学得牢,钻得透,效率高,兴趣不断浓厚,越学越想学,学生素质增长快,思想进步快,最终达到自学的理想境界。

良好的自学习惯的形成,首先要抓常规训练:

听:动笔动脑,记住概要,把握重点,提出疑难,概括中心,发表看法。

说:中心明确,内容具体,发音清晰,态度自然,声音宏亮,说变通话,感情充沛。

读:勤查字典词典,钻研“提要”、“注释”,勾画、圈点、评注,理清文章脉络,概括中心意思,提出疑难问题,练习默读朗读,积累有用资料,完成课后练习。

写:言之有物,说实在话;仔细观察,准备材料;编写提纲,认真修改,字迹清楚,符合格式。

无论哪种习惯,决不是一朝夕就能养成的,需要一定时间有意识地反复训练,一种自学习惯的形成,往往要经过适应期、强化期和保持期三个阶段,分期培养。循序渐近,逐步稳定下来,成为一种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

教师应不断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好,在广阔的知识领域里自由涉取,这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3 放开你的手——解放学生

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老师一定要放开手脚解放学生,让学生亲自去做,使课堂变成学习实践的场所。学生在动手、动脑、分析、讨论的过程中感悟、体验、获得真知。事实证明,老师的“包办”和对课堂的“垄断”,只能培养出学生的依赖性和惰性,只能遏制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当然,解放学生,不是不要老师。老师仍要讲,但老师的讲是为了指导学生去怎么做,是为了教给学生方法和经验,是为了作画龙点睛式的点拨,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为了引导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从狭窄到广阔、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索。而学生从动手中学会动手,从分析中学会分析,从感悟中学会感悟……最终使学生学会自学,学会如何做学问。如,我在教学生预习文言文时,每课都让学生找出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议、特殊句式。上课时,学生涌跃发言,形成交流的气氛,互通有无,基本上能把要找的内容一网打尽,但也有遇到争执的时候,老师稍作点拔即可。

4 几点具体的做法

1.培养预习习惯,不上无预习之课

每课未上之前,都要指导学生如何预习,并布置具体的预习习题,以备上课时检查。这样既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老师。学生有了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许多问题学生自己已解决了,老师也避免作一些分析介绍,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上师生的位置也发生变化,学生成了学生的主体。学生会把预习成果拿来交流,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会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拿来讨论。在预习中,对同一问题的看法经常发生分歧,经常展开辩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和兴趣都得到提高。这里,教师要特别注意设计好预习的题目,它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率,这就看教师钻研教材的功夫了。

学生一旦养成预习的习惯,自学的能力也会有相应的提高,他们会懂得不同类型的课文应如何预习。

2.让学生走在教学的前面。

在教学中,老师走在前面,还是学生走在前在 ,两者有着质的区别。如一篇文章的教学,老师查字典、找资料,与学生查字典,找资料,大有区别。有的同学经常问老师某字的读音,他们等待老师的告诉,而我常不告诉。因为告诉他至少会养成他们不查字典的习惯,甚至养成等待告诉的习惯。因此,课堂上,作家背景,可让学生先介绍,老师只作强调和补充;课文让学生先读,老师带领同学纠错,然后再作范读;一堂课上完,可试着让学生来总结,老师在一旁听,注意学生是否掌握了要点,然后老师再作补充纠正。让学生走在教学实践的前面,不仅使同学们获得了多方面多层次的锻炼机会,而且使教学活动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尤其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情况高频率地反馈给老师,老师获得了丰富的信息,随时调整组织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真正使教学活动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师生的“互动”。

3.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积极鼓励他们质疑问难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教师要善于“激疑”,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学生发问往往有一个过程,开始时的发问,一般只集中在字词的解释或一些简单的问题上。这就要老师不厌其烦,多方引导,采用多种具体方法,大力鼓励学生提问。如有时搞提问比赛,搞表扬、记分等办法,这些都是可以试用的。有时要打破学生的种种顾虑,积极鼓励学生发问。只要学生肯问、敢问,就要表扬其精神。也可用发“提问卡”来促使学生发问。起初以作业形式迫使学生必须提出问题,逼学生去思考,渐渐地使他们养成在阅读时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同时每次提问卡收上来就进行讲评。这样,解答了提出的问题,表场了问题提得好的同学,又指导了学生应如何去思考。另外也可经常有意识地举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来打破学生对教材的神秘感,启发他们大胆质疑。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促使学生多思、深思。如用“将一军”,促使他们去深思。用相互答疑,使相互之间受到启发提示,又能在答疑时促使他们进一步的思考,发现新的问题。

虽然教学改革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为核心,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要老师或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可有可无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首先,教师要对学生施以人格的影响,而不是扮演说教者的角色。其次,教师的作用是诱导、指导、辅导,而“不替学生讲学生能讲清楚的问题,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第三,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这是“无形的教师”;先有有形教师的教,然后可以不需有形的教师的教。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

猜你喜欢
查字典自学习惯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教学与自学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查字典
查字典
12.查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