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意识对增强网络传播力与影响力研究

2017-01-21 10:59李剑林乐迎
卷宗 2016年10期
关键词:网民数量人群

李剑+林乐迎

摘 要:在这个网络爆炸式发展的时代,网络传播的正负双向性使其成为不同思想碰撞交流的平台、博弈的战场。做为新型网民的大学生在网络大潮中自由游弋的同时受到各种影响,形成了种种或好或不良的意识形态。加强大学生网络意识建设有利于正向的网络传播与影响、有利于构建和谐网络环境,促进社会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网络传播发展较为迅速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无线网络覆盖明显提升,网民Wi-Fi使用率达到91.8%。其中学生群体是中国网民数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新网民的构成主体,也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主要动力。国家统计局2015年2月24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其中仅2015年全国在校大学生就有4018.1万,其中绝大部分是在线网民。时代对处于网络大潮中的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大学生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是国家发展的未来;是网络传播的中坚力量;是未来社会的新型公民;是社会重要组成成分;是社会发展进步不可缺少的主力军。

为了研究大学生网络行为基本情况,对某大学不同年级在校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有效80份,其中男性54人、女性26人。

1 调查结果

1.1 大学生上网频时调查

上网的学生占被调查人群数量的100%,网龄在两至三年及以上的为88.75%,其中每天都上网的学生为67.50%。

1.2 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调查

网络目的情况调查:以获取电影、音乐等娱乐信息为目的37人,占被调查人群数量的46.25%;以学习或工作为目的7人,占被调查人群数量的8.75%;以通讯或联络为目的8人,占被调查人群数量的10%;以聊天或交友为目的11人,占被调查人群数量的13.75%;以网络游戏为目的11人,占被调查人群数量的13.75%。结果显示:多数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娱乐及交流。

网络角色情况调查:在网络上展现真实自己的人数为24人,占调查人群数量的30%;在网络上展现自己某一个或某一侧面的人数为49人,占被调查人群数量的61.25%;在网络上展现完全不是自己的人数为6人,占被调查人群数量的7.5%;在网络上展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不为人知一面的人数为1人,占被调查人群数量的1.25%。结果显示:多数学生在网络常不以真实自我出现。

1.3 大学生上网控制力情况调查

在网络上下载盗版音乐和软件的人数为37人,占被调查人数量的46.25%;在网络上讲过不文明语言的人数为45人,占被调查人数量的56.25%;在网络上传播过不实信息的人数为14人,占被调查人数量的17.25%;在网络上抄袭过论文的人数为37人,占被调查人数量的46.25%;在网上做过黑客或非法侵入他人信息系统的人数为3人,占被调查人数量的3.75%。结果显示:大学生的网络自控力不足,涉及一些违反道德甚至法律的行为。

2 加强大学生网络意识的措施

网络意识是人们对网络的看法及相关知识。在当前的网络舆论中,常出现对主流意识形态否定及攻击。只要是主流意识形态赞同的,都会被否定。而且,很多反对缺乏理性支撑,只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是情绪化的反对。随着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互联网也将逐渐成为国与国之间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随着信息化愈加普及,互联网对意识形态的影响越来越大。网民是网络传播的基石,是网络传播力和影响力得以正向、有序发展的核心;因此加强对网民的引导与规范是增加网络传播力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所以将大学生培养成一个好网民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2.1 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

在这个网络爆炸式发展的时代,加强大学生网络意识教育是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健全人格教育的内容及公民教育的核心。作为当代大学生已经具备公民权利、公民意识,也必须具备责任意识,正确认识权利和责任的关系。通过社会责任感教育可以塑造及加强大学生正确的网络意识。

2.2 加强公德及法律教育

道德是人们为了群体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个体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而公德是存在于社会群体中间的道德,是生活于社会中的人们为了群体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个体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私德是存在于小于社会大众的小群体或个人中间的道德。网络是一个不透明的虚拟空间,网民在其中角色可以是不真实的、社会责任强制度低,私德表现明显;但网络是现实生活的投影而不是道德的死角和法律的盲区。所以要对大学生进行公德及法律知识的普及,将其培养为负责任的网络公民,不论在虚拟空间内还是现实生活中,都能对自己负责及对社会负责;依法上网,文明上网。

2.3 加强网络心理教育

加强对学生心理学原理教育,进行自我疏导、解释、训练,减轻/消除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内感不适、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改善认知水平,改善/消除不良行为,改善人际关系促进人格成熟,纠正心理偏差。

3 讨论

科学技术从来都是具有双面性,网络也不例外――网络传播具有正负双向性,作为一种开放性的传播模式,网络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给予了传播者以及受传者平等的地位。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也使得受众能够通过网络即时的了解到世界不同领域里所发生的事件,且网络传播日益受到大多数人的追捧。但是网络的虚拟性和空间独立性,使网民在进行网络传播过程中存在着移情现象,即传播者容易将现实中所受的不如意通过网络进行发泄,从而引起一些不良的跟贴及负面影响。同时网络自带的娱乐性及面具性易致网民对自己及他人太过随意,失去应有的公民道德底限及法律约束力。网络已成为不同思想碰撞交流的平台,成为正面文化与负面文化博弈的战场,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的阵地。大学生处在全新的网络环境中,使用计算机网络便利,在信息的交流及对事物处理和评价的方法、模式等都存在巨大的转变,原有的传统道德准则和规范已经不足以约束学生的网络行为、存在网络道德失衡及网络传播影响受众现象等[1-3]。加强大学生网络意识建设有利于正向的网络传播与影响、有利于构建和谐网络环境,促进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莹莹.网络传播模式下大学生心理反应[J].教育教学论坛2016(4):33-34.

[2]孙凯.网络环境视野下的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J].商情2012(11):5.

[3]任湘怡.网络传播对传播者的心理影响[J].新闻大学2000(3):35-36.

猜你喜欢
网民数量人群
统一数量再比较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财富焦虑人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