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西斯·培根《论学习》中的排比和明喻

2017-01-21 00:50张能能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明喻弗朗西斯培根

摘 要《论学习》是弗朗西斯·培根著名的散文之一。排比和明喻是这篇散文中出现最频繁的修辞手法。根据文体就是“偏离”的理论,在这篇散文中,排比和明喻属于量的偏离。本文试图分析排比和明喻在这篇散文中的重要作用,探究这两种修辞手法对该文的重要意义,以更好、更深地赏析该文。

【关键词】排比;明喻;弗朗西斯·培根;《论学习》

1 引言

文学语言是日常语言的再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语言形式在文学作品中有丰富的体现。这是因为:在文学作品中,为了更好地反映作品主题、塑造人物、追求一定的艺术效果,作者会使用各种各样的语言形式。本文试图分析弗朗西斯·培根的著名散文《论学习》中的排比和明喻,探究这两种修辞手法对该文的重要意义,以更好、更深地赏析该文。

1.1 弗朗西斯·培根与《论学习》简介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文家、哲学家。他是实验科学的创始人,被马克思誉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近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是“实验哲学之父”。一生中,培根创作了大量的哲学和文学作品,其中就包括1597年出版的《论学习》。这篇散文着重分析了学习的目的、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重要意义。

1.2 排比

排比是日常生活(如辩论、演讲等)和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它要求语言的意义相关、形式一致、合乎逻辑。秦秀白(2002)认为,“排比就是把结构相同、意义并重、语气一致的词组或短语排列成串,形成一个整体”(p.77)。王佐良、丁往道(1987)认为“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几个词组或句子并列使用,成为排比”(p.109)。使用排比句,可以表达强力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气势,使文章条理清楚,论点突出。另外,由于排比句的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因此使用排比句还可以增加语言的韵律美。

1.3 明喻

在日常生活用语和文学语言中,比喻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比喻另一事物。它可分为明喻、暗喻、提喻、转喻等。王佐良、丁往道(1987)认为“明喻表明用作比喻和被比喻的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关系,通常用like或as连接”(p.80)。使用比喻句,可以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1.4 文体与偏离

文体有广义与侠义之分。狭义的文体指文学文体,如某个作家的写作特点。广义的文体指一种语言中的各种文体,如口语体、书面体等。关于什么是文体,说法众多。但其中有两个是广为接受的。一是文体即“风格”,既可指一个作家运用语言的特色,又可指某个时代盛行的文风;既可指某种语篇体裁的语言特征,又可指某篇作品的语言格调和表现风格。所以,文体是对不同的表达方式的选择。二是文体即“偏离”。文体是对常规的某种偏离,偏离常规可以产生“前景化”的效果。秦秀白(2002)认为“明显违背语音、词汇、语法、语义及书写形式等方面的常规,可使语言产生质的偏离;语言的某种成分出现的频率超乎寻常,则会构成量的偏离”(p.4)。因此,如果要探讨一篇文章的文体,我们就一定要分析文章中所包含的偏离:质的偏离和量的偏离。

2 《论学习》中的排比

散文《论学习》一共包括三个部分:学习的目的、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重要意义。此文被大众所熟知与文中所阐释的观点不无关系,但更脱离不了排比的使用。

为了更好地分析该文,作者对《论学习》的全文句子数量及排比句的数量作了统计,结果如表1。

表1中,“19”指《论学习》的总句数;“10”和“1”分别指句内排比和句际排比的数量;“(⑴,⑵,⑷,⑹,⑺,⑻,⑽,⑾,⑿,⒂)”和“(⒃,⒄,⒅)”则分别指句内排比和句际排比在《论学习》原文中所对应的句子编号。正如上表所示,《论学习》全文共19句话,其中包括10个句内排比和1个句际排比。排比句占全文68%,超过了全文的三分之二。这个比例足以说明:在《论学习》中,排比是一个量的偏离。

由于排比句具有意义相关、形式一致、合乎逻辑等特点,因此,排比句的使用增强了该文语言的气势,使文章条理更加清楚,论点更加突出。另外,由于排比句的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因此排比句的使用还增加了该文语言的韵律美。

首先,《论学习》中的排比是作者培根想要强调他所要表达的内容的一种重要手段。正如钱媛(2006)所言:“句法形式的相似是强调的一种策略”(p.78)。例如,在文章开始,培根用了一个排比句阐述了学习的目的:“Studiesservefordelight,forornament,andforability.”本句中,后两部分中的“studiesserve”被省略了,因此读者阅读的注意力就都放在了“for”后面的词上。因此,“delight”、“ornament”和“ability”便凸显了出来。

其次,《论学习》中的排比让该文的论述更加有效、有力。“运用排比可以加强语义,起到“壮文势,广文义”的作用”(秦秀白:p.78)。在上面的例子中,“delight”,“ornament”和“ability”不仅形式一致,而且意义也一致。这种形式和意义均一致的排比句不仅能够突出文本的论述,更能使文本的论述更加连贯、有效、充满力量。

再次,《论学习》中的排比使得该文更加简洁。“简洁就是言简而意赅。文章没有多余的词,没有多余的句,但内容很丰富,含义有很深刻”(秦秀白:p.439)。《论学习》中不乏这样的表达。如“Readingmakesafullman;conferenceareadyman;andwritinganexactman.”这句只有14个词的句子至少传达了三个意思:阅读使人充实;交流使人睿智;写作使人严谨。因此,《论学习》的简洁可见一斑。

由于本身的特性和培根在《论学习》中对它的精妙使用,排比使得该文的论点更加突出,条例更加清楚,论述更加有力,更加脍炙人口,更深得读者心。

3 《论学习》中的明喻

尽管在《论学习》中明喻的使用远不如排比频繁,但相对于其他的修辞手法而言,明喻仍属于量的偏离。明喻的使用对该文的成功和影响不可小觑。

为了分析《论学习》中明喻的使用,作者对该文全文的句子及明喻的数量作了统计,结果如表2。

表2中,“19”指《论学习》的总句数;“3”指明喻的数量;“(⑸,⑼,⒁)”指明喻在《论学习》原文中所对应的句子。正如上表所示,《论学习》全文共19句话,其中包括3个明喻,占全文20%。与第二部分的排比(“68%”)相比较,“20%”似乎不足以证明在《论学习》中明喻也是一个量的偏离。然而,与该文中所使用到的其他修辞手法相比,明喻绝对属于量的偏离。请看如表3。

如图表3所示:该文共19句话,其中11句使用了排比,占68%;3句使用了明喻,占20%;1句使用了暗喻,占6%;没有使用其他的修辞手法。因此,在《论学习》中,明喻也是一个量的偏离。

作为《论学习》中的又一个量的偏离,明喻对于该文的贡献不可忽视。

首先,明喻使得该文的论证更加具体、形象。正如王希杰(1996)所言:“明喻可以使抽象的、概括的、晦涩的东西简化和具体化。它具有更强的感染力、说服力,因此更容易被接受。”例如该文的第15句“Theyperfectnature,andareperfectedbyexperience;fornaturalabilitiesarelikenaturalplants,thatneedprimingbystudy.”由于人的能力与植物具有相似之处(能力的提升和植物的成长一样,都要经过磨练和修剪),因此培根将人的能力比喻为自然界的植物。如此一来,生硬晦涩的道理被阐释地更加形象生动、易于理解。

其次,明喻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加深了他们的阅读印象。例如,为了论证学习的方法,培根将“distilledbooks”和“distilledwater”进行了对比。当读到“distilledbooks”(蒸馏书)时,读者一定会困惑:到底什么样的书是“蒸馏书”?但随着继续阅读,读到“distilledwater”(蒸馏水)时,他们的想象力和生活经历就会让他们茅塞顿开、恍然大悟。这样,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参与度更高,阅读体验便会更加深刻。

第三,明喻使得该文的论证更加深入读者的情感。如第十四句“Thereisnostoneorimpedimentinthewitbutmaybewroughtoutbyfitstudies,likeasdiseasesofthebodymayhaveappropriateexercises.”中,培根将学习比喻为锻炼;将影响智力发展的绊脚石比喻为身体上的疾病。这样的比喻不仅阐释了运动之于身体上的疾病的作用就如同学习之于克服智力发展的绊脚石一样的意思,而且还切实地触及到了读者的内心深处的情感,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综上所述,虽然在《论学习》中,明喻使用的比例远不及排比,但它对该文形象、深入读者心灵的论述功不可没。

4 结语

弗朗西斯·培根的散文《论学习》之所以广为人知不仅是因为它讲述的道理深得人心,更是因为论述中所广泛使用的排比和明喻为其增彩不少。本文认为排比和明喻在《论学习》中属于量的偏离,因此分别对该文中的这两种修辞手法的使用比例及它们对该文的重大意义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作者发现排比和明喻的使用使读者感受到了更多的阅读参与度、收获了更多的阅读体验。正是因为广泛地使用了排比和明喻,才使得《论学习》中阐述的有关学习的本来枯燥、晦涩、抽象的道理更加形象、具体、充满说服力,因而该文才更加发人深省、广泛流传、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秦秀白.英语语体和文体要略[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徐有志.英语文体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王守元.英语文体学教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4]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5]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

[6]吴伟仁.英国文学史及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

[7]吴伟仁,印冰.英国文学史及选读学习指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8]张德禄,张国.英语文体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张能能(1988-),女,汉族,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人。现为宁夏大学新华学院外语系 助教。研究方向为英语文体学、认知诗学、语篇分析。

作者单位

宁夏大学新华学院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 750021

猜你喜欢
明喻弗朗西斯培根
从语言符号象似性比较隐喻和明喻
中国文学“译出翻译”的修辞研究
——以《三体》明喻翻译为例
[法国]弗朗西斯·皮卡比亚作品5幅
蔬果们的七七八八
原始的拼贴——弗朗西斯·戴维森
隐/明喻的恰当性-规约度-熟悉度多维择选实证研究
大哲学家买鱼
大哲学家买鱼
火腿培根,吃还是不吃?
开封后的培根该如何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