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成林
摘 要: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层次变革,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在发展中我们不仅要考虑满足不同阶层、不同群众的文化需求,同时也要促进城乡和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帮助群众解决精神文化生活缺乏的问题,促进文化共同繁荣。要加大对山区的文化建设的投入,在山区建立文化舞台和文化氛围,让贫困山区的文化同城市文化共同协调发展。
关键词:自然村;图书阅览室;服务体系;建设与管理;机制
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层次变革,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在发展中我们不仅要考虑满足不同阶层、不同群众的文化需求,同时也要促进城乡和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帮助群众解决精神文化生活缺乏的问题,促进文化共同繁荣。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以上这些呢?我认为发展城市文化的同时,更要加大对山区文化建设的投入,在山区建立文化舞台和文化氛围,让贫困山区的文化同城市文化共同协调发展,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要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解决好山区人民群众“看书难”的问题很重要,在山区自然村建立图书阅览室是非常必要的。
1 山区农民图书阅览室创建的意义
所谓“自然村农民图书阅览室”,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广大的贫困山区农民群众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建立一个专门的图书阅览室,给农民群众自由而方便地加强读书学习提供固定的场所。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一个情景:有一间七、八十平米通风光线较好的屋子,屋子内墙上可设置“名人名言”,或寓意深刻的各种画,用以激励农民读者,室内有秩序地摆放着一些书架、报架、有类别、有顺序地存放着很多书刊杂志和报纸,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简便实用,当然群众不论男女老幼均可到这里读书看报,既增强了农民的知识、也陶治了农民的情操,可谓一举两得。
如果有了这样一个专门供农民群众读书学习的农民图书室,农民群众在这里通过长时间的看书读报,他们一起能学习到很多文化知识,及时了解到党的路线、方针和国家法律、政策,接受到大量的科技、文化、市场、时事等诸多信息。并且在这里通过长时间的看书读报,我们山区的农民群众不仅可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还可以从书报中学习和掌握一些实用科学技术、生活方面的技能、进而自觉改善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生产、生活质量。这样山区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山区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加强、这就是实践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根本要求之一。
很多经济较好地区的农村,早已建立和发展了农民图书阅览室,成效显著,众多农民群众和精神文化食粮从那里得到供给,思想和智力从那里得到了教育启发,受益非浅,这些“图书室”引导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具有一定文明素质的典型农民,逐步实现了文明村庄、文明公民目标,在那里,文明成为农民自觉追求的行动,“讲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创文明户”成为山区人良好的社会风尚,实在令人羡慕。因此,这些先进地方已为探索农村图书馆事业发展开辟了一条可行之路。
这些地方之所以获得成功,就在于他们已深刻地认识到山区“农民图书阅览室”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可以就“山区图书阅览室”是农民群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阵地,是农民群众继续教育的课堂,它直接向农民群众提供学习和教育的机会和条件,使广大农民群众增长见识,开拓视野、了解信息、激活思想。有了它,还可以调节单调乏味的农民小家庭封闭式生活,使广大农民愉悦身心、心情舒畅,并增强互相之间的思想交流,增进团结和友谊。可见,建立“山区农民图书阅览室”,有利于有农村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气氛、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进步发展。
在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大部分人口都在农村。在广大的贫困山区,特别是像我们昭通市,全市人口多、土地瘦、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特别是在山区人口素质普遍较低,虽然物质生活总体上有了一定提高,但文化生活十分贫乏,与我们今天加速发展农村市场经济、实施西部开发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差甚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改变贫困的面貌,就要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我们可以在我市山区农村广泛地逐步建立农民图书阅览室,帮助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以达到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对促进农村经济和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2 建立山区农民图书阅览室的必要性
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与四川,贵州接壤,全市十一个县(区),人口600多万,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有几个县属全国特困县,山区生产力水平极低,还在普遍使用非常落后的耕作农具和劳动方式,农业科技推广率很低,大多数山区坡高路远、交通不便、住处闭塞、农民群众普遍思想落后、文化素质较低、精神文化生活严重缺乏,虽然近些年来农村有一定的改变,但现在仍然还比较薄弱,农民生活普遍单调枯燥,精神文化需要很难满足,因此,导致很多农民劳余时间无所事事,而又莫奈其何,经济贫困而又无力改变现状。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村社区的良性运转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追根溯源,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是由于山区农民长期缺乏学习文化、法律、政策、科技等知识和及时了解外界信息的条件和机会,缺乏精神文化基地,以至于农民文化素质几乎没有可能提高,使农民群众要想改善现状,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如果在昭通各县区自然村广泛建立“农民图书阅览室”,就可以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精神文化基地,就能有效地满足农民对文化生活、致富信息、实用技术等方面的渴求,久而久之,有利于他们自觉地及时学习到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自觉地改善思维方式,改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生产、生活质量,使昭通农村经济因此能够得到全面的进步和发展。一句话,山区农民图书阅览室的建立、对昭通市农村现状可以起到“解冻器和发电机”的作用。
实际上,近些年来昭通全市各乡(镇)均已建立了文化站,文化站内设有图书室,各行政村也建立了农家书屋,但由于管理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图书管理员兼职多项工作,时间不固定等,所以,其职能还未充分发挥。同时,各自然村几乎没有图书室,尤其是山高路陡的农村,各自然村离村委会都有相当一段距离,人民群众“看书难”的问题仍然存在。近年来县、乡、村各级党组织和政府也十分重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并相应采取了一些措施和方法。比如有关部门每年组织了送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市、县图书馆每年也组织了图书馆“报务宣传周”活动等等,但这些活动一是不多,一年只是二、三次,二是所起的作用是短暂的、不稳定的,收效甚微。因此,在昭通市贫困山区广泛建立山区农民图书阅览室,是一个全新的工程,需要我们认真努力的去探索和实践。
3 建立山区农民图书阅览室的思考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山区广泛建立农民图书阅览室,肯定要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比如,如何选定地点和房舍,大量的图书资料从哪里来、管理人员怎样选聘、其待遇如何解决等一系列问题。通过思考这些问题和困难关键看当地各级党委和政府,是否重视农民图书阅览室的作用和意义,是否明白它在广大山区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实,建立山区农民图书阅览室,是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面的具体体现,党委、政府是值得投资和重视的,它是有益于广大农民群众的大好事,广大农民群众是非常欢迎的,我们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努力,没有解决不好的困难。
3.1 山区农民图书阅览室的建立
3.1.1昭通市各县、乡山区农户分散,大多住在边远贫困山区,如果真正要在人口相对密集的自然村都广泛建立家书图书阅览室,难度的确太大。因此,要求不能太高、太急,我们可以在条件较好的村首先建立起来,如果成功了,再向其他村推广开去,并深入发展,一步一步的来。
3.1.2要争取县乡党委、政府的支持,要让他们认识到农民图书阅览室的作用,并积极指导和帮助建设,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渠道建立图书阅览室。
3.1.3图书阅览室必须要有大量的图书资料,县乡各级机关单位均拥有现实性很强的报刊杂志,此类报刊杂志多之又多,如能及时下放让农民拜读未尝不是变废为宝。否则,各机关单位订的报刊、杂志到年底作为废纸卖掉,这一笔财富真是可惜,这种办法我们可以充分采用。
3.2 关于图书阅览室发挥好职能作用应具备的条件
3.2.1选用实用图书资料,相应扩大图书的利用率,图书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要向广大农民宣传读书的重要性,大力兴起农民群众大兴“读书风”,“爱读书的昭通人”氛围。
3.2.2农民图书阅览室要紧密结合农村实际工作,有益于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种养殖及法律法规方面的图书应是重点,要建立灵活方便的制度,尽可能方便大多数农民群众。
3.3 关于农民图书阅览室管理人员
既然是图书阅览室,肯定必须要有图书管理员,而且管理员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图书室的工作是否得到充分发挥,因此管理人员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有组织管理、指导阅读等能力,还要有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要有敬业奉献精神,要善于帮助农民了解科技信息,主动收集各种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并及时提供给山村广大农民群众,尤其是要努力使科技情报信息延伸到农村各个角落,使农民通过信息资料,从中得到一种致富的启示。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很多,比如他们想调整种植结构,又不懂行情,缺信息,想优化种养布局,又没有经验、缺良种,买难卖难问题突出,产前不知道种什么,增产了又不知道卖给谁,针对上述情况,管理员就配合工商、物价等部门帮助农民寻找办法和出路走脱贫致富之路。
综上所述,山区广泛建立农民图书阅览室非常重要,我们应该加大建设力度,努力建设并利用好,使之成为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与进步的“助力器”,充分发挥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