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

2017-01-21 23:57李晓燕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载体教育

[摘要]网络能够将各种传播形态和方式集于一身,具有高度的交互性和灵活性,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基于网络载体的传播优势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作用方式,优化网络环境,以网络热点问题为切入点,疏通和引导网络舆论,在网络载体上开展润物无声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载体;教育;思想政治

[作者简介]李晓燕(1990-),女,汉族,山西朔州,太原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图分类号]D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031(2017)01-0063-02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会议中强调建设网络阵地、宣传网络思想的重要性。因此,应当重视网上舆论,并将其看作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一再强调要创新思想政治传播方式。要达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方式的目的,必须不遗余力的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对症下药。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通过互联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愈加明显,代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也将会是时代发展的要求。生活节奏快,人们生活效率的提高成为不可忽视的现实。人们越来越偏爱信息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共享程度高的互联网模式。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互联网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手段、新阵地不足为奇。因此,通过互联网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应该引起每一位思政工作者的重视,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最大的功效,给人们正确的思想引导,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自己,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种并不能被教育对象察觉的无意识的教育活动,是指在思想政治工作进行过程中隐藏教育主题和目的,充分运用文化传统和环境情景的优势,使教育对象在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中去体会和感受,在轻松愉快地环境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通过网络平台中的情感体验、观察思考等轻松的方式,在意识信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方面有显著的提高。这种教育方法不是居高临下的教导、训斥,受教育者不会产生逆反或者抵抗的情绪,能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内容。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新世纪网络媒介与思政教育联姻的成果,它是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继承和发展,但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有一定的差别性,体现在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平等互动性、资源共享性和系统集成性等特点上。

(一)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的平等性、互动性

网络载体的平等性和互动性是指在网络媒介中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学习者是平等的、两者间是互动的,它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那种单向的、灌输的教学方式和理论。在教育的过程中,两类主体演变为双向交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引导作用,情理结合的渗透。受教育者不只是被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而是自主地选择和吸收所需要的信息,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信仰,更积极参与到传播和弘扬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活动中。

互联网被称作“信息高速公路”,信息的浏览和传播的速度是其他传播媒介无法比拟的,网络载体能够快速准确的将受教育者的学习情况及问题反馈给教育者,教育者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交流和再教育,形成一个良性互动学习过程。这种以互联网为媒介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可观性的成果,同时引导思政教育方法的“枝叶”向网络空间延伸。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开放性、共享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阔了理论研究的视野,与传统模式的方向相得益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时空限制条件的束缚,与传统模式的目标相互契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社会、家庭以及学校教育三者的有机统一,与传统模式的核心相辅相成。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利用网络载体进行思想政治相关知识的学习,既能省去统一安排时间和地点进行学习带来的不便,还能促使广大受教育者自主学习,锻炼思维的灵敏性,拓宽掌握内容的延展性,弥补传统模式教育的短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多媒体技术与学习内容的双结合,这种双流方式打破了以往墨守成规的方式,让受教育者参与整个过程,从而有利于全民思想认识的提高和正确道德行为的规范化。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集成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没有传统模式的束缚,明确的教学目标、系统的教学计划和科学的固定教参,灵活而多样化,它通常是常规的突破和创新的契合,将隐性文化、道德环境隐含的教育内容耳濡目染地渗透给受教育者,恰似随风潜入夜、如沐春风。通过网络,广大受教育者了解更多社会信息,间接吸收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华,思想品德应运而生并且薪火相传。网络信息丰富的内容和多样化的模式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运转指出了创新的角度,提供了契合的系统集成性。不仅有利于全民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还有利于受教育者通过网络这个轻松愉快的环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使思想政治实现从平面化到立体化的转变。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凭借网络资源丰富的内容和多样化的手段极大地提升了教育对象的兴趣,使互联网成为思政教育的新阵地和新途径。互联网作为思政教育的新载体应当受到思政工作者的重视,通过优化网络环境、利用社会热点问题,疏通和引导舆论热点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让教育对象在潜移默化中全面提升。

(一)优化网络环境

1、占领网络新阵地

网络资源参差不齐、纷繁复杂,因此,需优化网络环境,加强先进文化的建设,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在进行思政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抢占网络新阵地,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增强其影响力。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网络新阵地,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把握网络传播规律和“网民”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载体上传播我国主流的价值观,道德规范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同时,还要增加对技术、资金、人力的投入,建设思想政治素质强的网络人才队伍,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的网站,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形式为人们提供方便快捷地服务。

2、推进网络文化的法治化

网络中的一些淫秽、色情、暴力、迷信等不良信息的传播、一些不文明不道德的上网行为严重影响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冲击了道德底线,甚至触碰了法律,给教育工作带来很多难题。由此可见,网络环境需迫切改善,推进网络文化法治化迫在眉睫。

网络德教是一种“软约束”,不具有强制性,但为网络环境下的思政教育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通过网络德育把文明上网、坦诚沟通等内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行为习惯,使教育对象在无意识的过程中接受思想政治精神和信息。法律是道德的补充,法治化是优化网络环境的最有效方式和途径,要充分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网络环境的优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保障。只有强化依法治网,才能实现对网上各种活动的严格监督和对不法行为的有力制裁,只有这样才能加快网络文化法治化的进程。

(二)利用热点问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舆论热点一般是现实社会中突发的特大事故或与人民群众的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在较短的时段内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并且作用于社会生活中。当今社会的反腐倡廉、公平公正、社会治安、公众人物等和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方面的问题成为网络舆论关注的焦点。任何一个事件都有可能会在网上形成极其强大的舆论态势。新闻、微信、贴吧、微博等都是信息和舆论传递和交流的重要手段。网络媒体对重大社会事件的关注的和影响力越来越明显,要充分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加强思想政治的教育。

网络舆论热点在产生正能量的同时也会传播一些负面的影响,例如从轰动全国的“太原农妇讨薪死”、“安庆枪击案”等影响较大的负面新闻,这时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了解社会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并对“网民”进行积极的引导。充分利用社会热点问题的时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热点问题具有较大的关注度,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在“网民”关注的时间及时搞好教育引导,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要通过分析社会热点来阐明和宣传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在关注热点问题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三)注重疏通和引导网络舆论

对网络舆论的管理应该采取疏通引导而非控制封堵的方式。疏通,就是在社会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网民”可以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看法,即广开言路。引导,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掌握“网民”对于重大事件的观点、看法和意见情况下加以引导,即思想政治工作者对这些意见、观点进行分析,肯定和支持那些积极、健康的思想、观点和看法,对于那些不正确的思想、观点要通过说服教化、批评和自我批评等方式进行引导。由于人们受年龄、生活经历、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思维方式会存在差异,因此会对相同的信息有截然不同的观点,这就对思政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要从心理特点的差异性对教育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互联网自身的开放性、复杂性等特征迫使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运用互联网这个新途径,社会舆论热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吸引学习者,增加学习者的兴趣,让受教育者在轻松愉快的网络环境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白显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7(11).

[2]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90.

[4]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李炳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

[6]张义兵.社会学视野中的网络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7]韦吉锋,阂晓阳.浅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4).

[8]陈柏.网络道德传播与青少年道德教育雏议[J].理论与现代化,2007(6).

[9]于艳芳.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教育探析[J].理论学刊,2007(3).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载体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题解教育『三问』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