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关于兵团屯垦思想的政治智慧与实践

2017-01-21 23:26杨华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邓小平

[摘要]邓小平善于总结和吸收我国历代屯垦戍边经验,敏锐把握世界发展的趋势和脉搏。兵团屯垦思想既继承了前人屯垦戍边的规律,又突破陈规、勇于实践,表现出了开创我国兵团屯垦事业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这对于恢复和壮大我国兵团屯垦戍边事业,丰富和发展邓小平思想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邓小平;兵团屯垦;政治智慧

[作者简介]杨华(1985-),男,籍贯:四川省南充市,新疆师范大学,硕士,专业:中共党史,研究方向:新疆地方党史。

[中图分类号]A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031(2017)01-0004-04

“屯垦兴,则西域兴;屯垦废,则西域乱。”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时指出,“在新疆组建担负屯垦戍边使命的兵团,是党中央治国安邦的战略布局,是强化边疆治理的重要方略……做好新疆工作,必须把兵团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使兵团真正成为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1]

新疆地区的屯垦活动可追溯至汉武帝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等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创造性地建立和发展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为巩固和繁荣新生政权,促进民族团结、稳定边疆、稳固国防做出了重大贡献。虽然后来兵团的发展也经历过撤销和被破坏,但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及时恢复了兵团建制,纠正了对兵团的一些偏见,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兵团屯垦思想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更新的符合新时期社会发展和经济市场化要求的元素,使兵团事业得到恢复和壮大。

一、改革开放赋予兵团屯垦发展的新要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哲学思想的精髓,是辩证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了新时期,各项事业(包括兵团屯垦事业)发生了新变化。1981年8月,邓小平在考察新疆时指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恢复起来确实有必要……兵团事业要大发展,要为新疆的稳定和发展做出新贡献。”[2]1981年12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颁发了《关于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决定》,决定在以农垦系统现有建制为基础,做适当调整、恢复生产建设兵团的建制。邓小平通过对兵团屯垦事业的实地考察,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恢复和发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机结合起来。

(一)兵团屯垦事业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屯垦是指为了保卫边疆和增加财政收入,国家有计划地组织军民在国有土地上进行大规模的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活动[3]。目的是通过农业生产,解决部队经费,减轻国家和人民负担。一直以来,边疆地区的屯垦总是与戍边结合在一起,为戍边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兵团屯垦事业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生产力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邓小平高度肯定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规律的实质,阐明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共同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论。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就必须以“三个有利于”标准来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和发展,具有浓郁计划经济色彩的兵团农垦经济必然要转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然而,兵团屯垦中的政治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同市场经济的资源优化配置、企业竞争优胜劣汰、社会成员受利益驱动等规律相抵触,也影响到兵团屯垦戍边任务的完成和社会成员利益的实现。从根本上讲,发展我国兵团屯垦事业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完全一致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巩固国防、提高边疆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但是在具体实践中二者有时难以完全统一,要正确处理好发展市场经济与搞好屯垦戍边的关系有一定的难度,也是现阶段发展兵团屯垦戍边事业的“瓶颈”问题。

(二)兵团农垦企业肩负的任务与履行的职能

我国在改革开放前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人们习惯了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这种思想观念极不利于改革开发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此,邓小平多次强调必须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共同富裕,这实际也是邓小平哲学思想中价值原则思想的具体体现。在全国上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兵团的农垦企业理应也是实行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也必然要遵循市场经济准则,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促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与发展。按照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治国方略,把经济发展作为企业的首要问题,这对于内地省份的企业与经济发展来讲是完全正确的,但对于边疆地区的农垦企业则不尽相同。一方面,农垦企业要以独立自主的身份参与市场经济竞争,以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它还担负着戍边的历史使命。可以说,兵团的农垦企业肩负着双重任务(经济建设与屯垦戍边),履行两种职能(企业职能和国家职能)。农垦企业在注重经济建设和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还要平衡好双重任务和两种职能间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既会影响企业经济的发展,也会影响边疆地区的稳定。要处理好企业行为和国家利益的关系,必须以国家利益、全局利益为重,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下适当会牺牲些农垦企业的利益。

(三)新形势下兵团农垦企业的自身发展

邓小平的哲学思想批判地继承了我国古代“民为贵”、“民为上”的思想。他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把“人民拥不拥护”、“群众满不满意”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体现在能迅速改善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这为新时期兵团农垦企业的发展及维护兵团和地方间的团结指明了方向。其实早在1949年12月,毛泽东就在军队参加生产的指示中指出,“在进行农业生产时,不得与民争利”[4]。一直以来,党中央始终要求兵团农垦企业要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多做好事、实事。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无论是农垦企业还是地方企业,都加快了自身建设与发展的步伐,更加注重企业利益的实现。邓小平在有机结合了尊重实践与尊重群众的唯物论和认识论,在引导兵团发展生产力的同时积极指导促进兵团农垦企业的自身发展,提高了兵团职工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二、经济社会发展赋予兵团屯垦思想的新变化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指出,社会有机体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以及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邓小平在深刻把握和准确判断当今世界主题变化的基础上,精辟地指出“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这一论断使得邓小平思想具有了更加鲜明的时代特色,也为兵团屯垦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

(一)兵团屯垦实践形式的新变化

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前,兵团屯垦戍边是以完全的军队形式来实现的,既保证了生产任务的完成,又巩固了边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屯垦戍边主要是以“党、政、军、企合一”的组织形式和“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形式及预备役部队与民兵相统一来实现的。这种组织形式既体现了毛泽东提出的“生产队”、“工作队”、“战斗队”的“三个队”性质,又体现了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的集团优势[5]。这就是新时期兵团屯垦戍边实践形式的新变化。

(二)兵团屯垦实践主体的新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屯垦戍边的主体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原来开创兵团屯垦事业的大批部队转业官兵已退休或离休,五、六十年代的城市支边青年也已部分返城或退休。如今兵团屯垦戍边的主体多为军垦二代、三代和大批从内地贫困地区来的民工。兵团的土地承包大都由外来工承担,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与能力较之转业军人和支边青年有所下降。兵团屯垦事业面临着较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

(三)兵团屯垦的实践环境的新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一系列加快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方针政策。兵团体制内部也在大胆实施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努力适应新时期国家建设的需要。加之这一时期我国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的环境及国际形势整体趋于平缓,兵团屯垦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形势与过去相比,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三、邓小平兵团屯垦思想的政治智慧与贡献

邓小平关于屯垦的许多理论和见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体现,是毛泽东屯垦思想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邓小平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

(一)以建立国营农场的形式来实行屯垦戍边

组建和发展边疆地区国营农场是兵团完成屯垦戍边历史使命的最好实现形式。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创建的,是党中央巩固边防、建设祖国边疆的重要战略部署[6]。邓小平在指导国营农场建设和实施农业现代化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使兵团屯垦事业走出了一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合乎中国国情的道路。

60多年来,经过广大屯垦戍边干部职工的艰苦奋斗和辛勤劳作,国营农场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兵团也真正成为了我国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这期间,边疆地区的国营农场为我国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棉、粮、油、工业原料及其他农畜产品。以国营农场的形式实行屯垦戍边,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举,是我国历代屯垦都无法比拟的。正如邓小平在1962年所指出的,“农场是非办不可的,是有发展前途的。”[7]边疆地区的国营农场集屯垦与戍边为一身,是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边疆多民族聚居区,国营农场很好地发挥了中央支援地方、内地支援边疆、汉族支援少数民族的作用。

(二)以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来加强国营农场管理

加强对国营农场的管理是邓小平屯垦思想的重要内容。国营农场建立之初,国家对农场职工实行供给制和工资制,在农场实行“统收统支”的财政管理体制,但因缺乏严格的企业经济核算与管理,造成了国营农场连年亏损。为扭转亏损状况,1962年5月15日,邓小平在主持讨论国营农场工作方针问题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指出,“国营农场的家当已经不小了,就是没有管好,看来是管理问题,要搞多种经营……农场必须有几定:有定员、定额和责任制、经济核算制,才算办企业。”[8]在邓小平经济思想的指导下,兵团通过认真分析和研究国营农场的现实特点,逐步建立了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调控体系,加强了对国营农场(尤其是财政政策及财务方面)的管理,调动了农场职工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初步搞活了兵团经济,使经济效益得到全面提升。1996年与1980相比,兵团工农业总产值由原来的30.78亿元增加到了192.77亿元(1990年不变价格),增加了6.26倍。企业综合盈利7339万元,比1981年利润翻两番。兵团农垦企业不仅扭转了连年亏损的局面,而且后来还出现了连年赢利的大好形势。邓小平对国营农场管理的高度重视以及其加强企业经济自主性和责任制的思想,对我国整个企业的改革和兵团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一直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1979年9月,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1985年以前,国营农场利润不上缴,用以扩大再生产,搞好多种经营,尽快建成农工商联合企业,农业现代方法,先进的定额管理,也就是按经济规律管理经济。”按照指示精神,国营农场实行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健全和落实经济核算制度。将计划经济时期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改为各种形式的责任制,在兵团全面推行各种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通过建立农工商联合企业,鼓励农场职工自筹资金,办开放性家庭农、林、牧、渔场,把农牧业生产、农畜产品加工和产品销售组成一个有机的产业链,使之发展成为现代化大农业。农、工、商联合企业的创办,是邓小平对兵团农垦企业组织经营体制的创新。它不仅适应了当今世界经济集团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更是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实行跨地区、跨所有制、跨行业组建大集团和大公司战略的具体实践。

(三)以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式来发挥国营农场优势

在进行国营农场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邓小平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精神。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为我国农业生产管理的改革以及国营农场农业发展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边疆地区的国营农场,自建立之初就是以屯垦戍边为己任,以大力发展农业为主业的,为兵团建设和国营农场职工生产生活提供物质保障。但随着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原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逐步出现剩余。鉴于国营农场的发展趋势和发展问题,中央提出要逐步把一个适当数量的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工业上。许多垦区和农场围绕农业办工业,实施“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式,不仅改善了农业内部的比例关系,也使得农、林、牧、副、渔得到全面发展,农业和工业的比例关系得到改善,农场综合效益逐年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增强。

1962年5月邓小平指出,“农场是有优越性的,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发挥它的优越性。”[9]国营农场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其一,可根据国家和市场的需求生产经营国计民生的农副产品,保障国家大宗农副产品供给。其二,国营农场形成了“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对现代农业发展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其三,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农副产品原料充足,成本较低,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其四,机械化水平较高,技术力量较为雄厚,有利于发展现代大型农业。国营农场如何发挥其优势,已经成为当时边疆地区国营农场必须解决好的重要问题。邓小平在充分分析国内外形势及我国国营农场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指出,“建立大型的商品生产基地是发挥国营农场优越性的重要途径。”为此,邓小平明确指示,“凡能生产合乎出口需要的产品的农场,都不打杂,全部作为出口产品基地。”[10]随即,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国营农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三个基地,一个中心”(即“内外贸商品生产基地”,“农业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示范基地”,“城市和工矿区副食品生产基地”和“农场要成为当地农村先进技术和良种推广、农产品加工、运输、销售的中心”)的功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要求,加快商品生产基地建设。商品生产基地的建立,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粮食、油料和其他农副产品。“1990年与1980年相比,国营农场生产的粮食、棉花、肉类和天然橡胶的商品率分别达到61%、96%、78%、100%,提供的商品粮占国家定购粮的10%,天然豫胶占全国产量的90%,机制糖和羊毛占全国产量的10%,出口大豆占全国出口量的31%。”[11]商品生产基地的建立,不仅为边疆地区经济社会的繁荣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也为我国农业机械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有利于我国屯垦事业的长远发展。

(四)以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模式来引领兵团屯垦事业

邓小平干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1981年7月,邓小平指出,“选拔培养中青年干部这个问题太大了,是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问题,是决定我们命运的问题。”[12]我国边疆地区国营农场要肩负起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除了广大农垦职工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外,重要的还在于各级领导干部。邓小平在1983年视察黑龙江友谊农场时指出,“要使各级领导班子年轻化……农场各级干部活动在第一线,工作任务重,很辛苦,更需要年轻力壮些,尽量争取平均不超过40岁才好。”[13]这是邓小平针对干部队伍长期严重老化的实际情况提出来的。在边疆地区的国营农场,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不合理,一些年龄大而体弱的老同志不愿退居二线。事实证明,他们中的多数人已是力不从心,难以胜任。如果不尽快把年轻干部补充上来,我国的屯垦事业将会受到较大影响。邓小平十分关心和重视国营农场领导干部年轻化问题,始终把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同干部的年轻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认为国营农场的干部队伍要变得比较年轻些、有知识些、懂业务些,这样屯垦事业才能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兵团各项干部政策、措施的不断引入和完善,一批勇于开拓进取、年富力强的年轻干部走上了屯垦事业的各级领导岗位。尤其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其政治体制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自身履行历史使命的实力,也造就了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屯垦戍边队伍,使我国兵团屯垦事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14]。

四、新时期兵团屯垦戍边发展的思考

历史的辉煌让人感动,现实的困境却让人迷茫。如今我国仅存的国家赋予屯垦戍边使命的兵团只保留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但随着我国全面进入市场经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个被国家赋予屯垦戍边职责,实行党政军企一体制,在自己所辖区域内依照国家、自治区的法律法规自行管理内部行政、司法事务,在国家实行计划单列的拥有270万人口的特殊社会组织,究竟路在何方,值得深思。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新疆兵团虽然不断发展壮大,但是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如今的兵团经济发展缓慢,各类人员(人才)流失较严重。“老年盼退休、中年跳农门、青年不上岗”的现象使得兵团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兵团每年培养近1.3万名大中专以上人才,但大部分没有再回兵团。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现已成为维护新疆地区社会局势稳定、保卫中国西北领土完整的重要力量。在防范和打击“三股势力”破坏活动的任务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习近平指出,“新形势下兵团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兵团工作的高度重视,兵团未来的发展必将得到中央和全国人民更多的支持。兵团要紧紧抓住这个契机,在科学处理屯垦和维稳戍边、兵团与地方关系的同时,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调整经济结构,主动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兵团营造一个凝聚人心、稳定队伍的环境,为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做出新贡献。

[注释]

[1]习近平考察新疆时的重要讲话[EB/Q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1/c_1110495131.htm.2014-05-0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752.

[3]李书卷.毛泽东屯垦思想研究[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361-362.

[4][7][8][9]农垦部政策研究室编.农垦工作文件资料选编[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20,535,535,535.

[5]张振华.邓小平对毛泽东屯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9):7-13.

[6]李书卷,王翰林.邓小平对毛泽东屯垦思想的重大贡献[J].兵团党校学报,2004(3):5-8.

[10]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农垦事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300.

[11]国务院.国务院批转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办好国营农场的报告》的通知(国发[1991]42号)[EB/QL].http://www.moa.gov.cn/zwllm/zcfg/flfg/200601/t20060120_539611.htm,1991-08-09.

[1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84.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垦司,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与技术中心编.农垦工作文件资料选编(1983-1990年)[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162.

[14]罗力华.十六大以来党屯垦戍边治疆战略的新发展和新成就[J].福建党史月刊,2013(2):32-35.

猜你喜欢
邓小平
邓小平小时候的故事
邓小平传:1904~1974
邓小平让人主动“批邓”
邓小平承认:林彪比他更能理解毛泽东的意图
红色读物
邓小平戒烟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