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宁
天渐渐黑了下来。上弦月刚升了出来,独自待在天上,一个伴儿也没有,仔细瞧瞧,稀稀朗朗有一两颗星星。你一数,可又添出了几颗。
这就是我们学校后面那块空地——仍旧空荡荡的。四面有隐隐约约的亮光,仿佛是一抹橙黄色的雾。半个月亮斜挂在一棵槐树尖儿上,好像一瓣橘子。这空地上就染上一层淡淡的雪青色,看上去以为是降了霜。
——《宝葫芦的秘密》
同学们,以上段落中加点的词语都是叠词。
太阳公公看见了,亲切地嘱咐他们:“孩子们记住,别落在表面上金光闪闪的地方,那是沙漠。也不要被银花朵朵所迷惑,那是湖泊。只有黑黝黝的泥土,才是你们生根长叶的地方。”(《蒲公英》)
“金光闪闪”“银花朵朵”“黑黝黝”就是表示颜色的叠词。
这时,你摘下一个石榴,剥开外皮,只见玛瑙般的子儿一颗颗紧偎在一起,红白相间,晶莹透亮。取几粒放入口中嚼嚼,酸溜溜、甜津津的,顿时感到清爽无比。(《石榴》)
“嚼嚼”是表示动作的叠词,“酸溜溜”“甜津津”是表示味道的叠词。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唧唧”表示纺织机的声音。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唧唧”是叹息声,意思是木兰无心织布,停机叹息。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声声慢》)
这是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名句。这句话中,一连用了七组叠词。朗读起来有一种音律美,就像大珠小珠落入玉盘的感觉。同时,这七组叠词也表现出一个伤心之人在倾诉忧伤。
叠词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词汇现象,使用非常普遍。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这些形式的叠词:
AA式:渐渐 慢慢 徐徐……
AAB式:毛毛雨 呱呱叫 团团转……
ABB式:冷冰冰 软绵绵 香喷喷……
AABB式:平平安安 干干净净 大大方方……
AABC式:娓娓动听 欣欣向荣 井井有条……
还有ABAC式,比如“百发百中”;ABCC式,比如“生机勃勃”;ABCA式,比如“精益求精”。
2.叠词的作用。
叠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恰当运用叠词能和谐音律,能表达更丰富的内容,还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感情。除了前面的例子,我们再来看一些有趣的例子。
有些叠词展现动作,含义丰富。
例如:课文《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中写汤姆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鱼钩的动作是“慢吞吞”的,十分恰当地写出了汤姆不想把鱼放掉,可又不能违反爸爸的命令的矛盾心理。
有些叠词描写特点,别有情趣。
春天,每一棵柚子树都挂满了嫩生生的大绿叶;白色的花很香。柚子树根深叶茂,像结结实实的老人站在那儿,眺望着远方,怀念着出门在外的乡亲们。(《柚子树下》)
文中,用“嫩生生”表现了柚子树叶刚刚长成时鲜嫩的特点,又运用“结结实实”这个词,表现了树的沉稳和坚守。
有些叠词模拟声音,非常逼真。
在清晨和黄昏,不光是鸟,森林里所有的动物都在唱歌奏乐:各唱各的曲子,各用各的乐器;各有各的唱法,各有各的奏法。在森林里可以听到清脆的独唱、拉提琴、打鼓、吹笛;可以听到嗥叫声、咳嗽声;也可以听到吱吱声、嗡嗡声、呱呱声。燕雀、莺和歌声婉转的鸫鸟,用清脆、纯净的声音唱着。甲虫吱吱嘎嘎地拉着提琴。啄木鸟打着鼓。黄鸟尖声尖气地吹着笛子。母鹿咳嗽着。狼嗥叫着。猫头鹰哼哼着。青蛙咕噜咕噜地吵一阵,又呱呱呱地叫一阵。(《林中乐队》)
读读这段文字中表示声音的叠词,可以让你身临其境地欣赏表演。
有些叠词描写形状,惟妙惟肖。
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写海参蠕动用“懒洋洋”,形象地表现了海参缓慢移动的样子,逗人喜爱;写鱼的眼睛用“圆溜溜”,非常逼真地写出了鱼眼的灵活。
叠词可以使文章富有音乐美,有节奏感;还可以渲染气氛,震撼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