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厕所文明”是对心灵的启蒙

2017-01-21 20:23朱效民
今日文摘 2017年1期
关键词:男士们小便池如厕

朱效民

吃喝拉撒睡都是人的天然本性,在英语中“上厕所”有一个有趣的说法是“answer the call of nature”,其含义即是“响应自然的呼唤”。世界上不但有厕所日(每年11月19日),而且还有专门的世界厕所组织(WTO,注意与世界贸易组织的简写是相同的),可见上厕所也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关心的话题。

中国的厕所:

只靠宣传是不够的

改革开放之初,随着外国游客的进出,中国的厕所就随之“臭名远播”了,不仅简陋肮脏,而且可以按“味儿”索骥。厕所如此,人何以堪?中国人如厕的行为举止就更谈不上了。

如今,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中国的厕所尤其在大城市,硬件方面已经基本与国际接轨了,但在软件方面如公共管理、如厕行为等方面仍然相对滞后,不时为人所诟病。如网上报道,一中国女游客在欧洲可以一掷几千欧元买名表,但旅途停车时却不舍得花0.7欧元上厕所,居然要求和男士们一起到野地里解决。至于中国游客如厕时大小便后不冲水、顺手带走厕纸、甚至踩在马桶上方便、小孩在大街上随地便溺等不文明行为更是屡见报端、不一而足,真可谓有钱就任性、无知便无畏,大有尿遍全世界的气概。近日有报道,南京市夫子庙占地100多平米、耗资40万元的“四星级公厕”,由于不断遭受如厕者的顺手牵羊、以至偷窃损坏,只得尴尬收场、引起网上嘘声一片,目前原设有的仿古红木桌椅等物品“铁锁加身以防偷盗,原先配置的液晶电视、花灯等陈设已不见踪影,厅堂壁橱空空如也”——这已超出如厕文明的话题,但无疑也说明厕所硬件设施的单方面提高和超前建设,并不必然带来相应的文明、优雅的行为举止。这对目前国内一些地方持续热衷于建设“四星级”、“五星级”厕所的做法,不能不说是一个现实而又无奈的警告。

似乎是最近几年国内对厕所文明行为的宣传突然多了起来,走进各地的男厕所几乎每个小便池的上方墙壁都有各种各样的文明宣传。除了宣传用语,有的还配有风景图片以及诗词佳句,另外经常还有“亮角落”设计公司的小笑话、小漫画——字和画都比较小,不由得吸引男士们在方便时不断“向前进”,真可谓用心良苦。

笔者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厕所里也见到过一些文明宣传的呼吁,但只是偶尔会在洗手池的上方有一句话:“处于对下一位如厕者的礼貌请保持马桶和水池的清洁”,有的还要求洗完手后把洗手池上面的水迹抹干净——可见要求比我们高多了,但其宣传绝不是我们这般的铺天盖地。

显然,光是一味儿地加强宣传力度,单方面要求宣传对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基本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从提倡、传播的角度还有没有别的思路呢?

提倡如厕文明也要人性化

从传播学的需求理论来说,受传者的认可才是硬道理。

心理研究人员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男士在小便时,如果小便池里有个小黑点一类的东西,男士们大都会基于本能主动向其“射击”直至冲进下水道为止。利用这一习惯,一些男厕特意在小便池的中间设计一个黑色的小昆虫之类的装置,从而吸引男士们在方便时向“靶心”瞄准,小便液溅到外面的情况也就因而大大下降了。这样的小巧设计是否效果也会好于上面那些或好言相劝、或恶语相向的张贴宣传呢?

在传播学上,还有一种被称为“死线抽绎”的现象,其涵义是指传播的语言或被固定在过高的水平线上使人难以理解、敬而远之,如一些远远脱离百姓日常生活的空洞虚假宣传;或反之,传播的语言被限定在过低的水平线上又使人感觉乏味、甚至厌恶,如一些低俗粗鄙的标语口号,从而均导致传播的效果事倍功半、大打折扣。通俗一点说,就是提倡新风、宣传文明要“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提高传播的语言、方式、策略的针对性。法国巴黎有一个街区遍布酒吧和小饭馆,是夜生活十分丰富热闹的标志性地方,但一直存在着一个让管理者头疼不已的问题,即经常有人图省事在夜里趁黑暗对着墙根撒尿。到了白天太阳一出来,不仅气味熏人,而且墙上斑斑尿渍也十分不雅。起初,管理者也通过到处贴告示、警告罚款等措施来制止,但效果始终不佳。后来,想出一个办法,把经常有尿渍的墙根做成波浪形,再有人图方便时,尿液会反弹到其裤子上,渐渐地该地区这种随处撒尿的行为就消失了。这种恶人恶治的办法从传播的角度讲无疑是一种“点穴”式的治理和倡导手段,属于精准定位、出奇制胜。

体谅人性,共同进步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在《历史的教训》一书中,对历史上各类激进的革命运动的局限性进行深入剖析后写下了一句堪称经典的话:“惟一真正的革命,是对心灵的启蒙和个性的提升”。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公厕里的文明有赖于整个社会群体文明素质、行为观念的普遍认同和提高,远不是集中搞一些文明宣传、突击开展几场卫生运动就能大功告成的。2014年,印度莫迪政府郑重承诺要为印度人民建造更多的厕所以改变一半国人在野外如厕的既不卫生也不安全的旧习俗。然而在许多安装了厕所的地方,人们却并不愿意使用,使得“这些厕所完全被荒废”。其中重要一个原因是许多印度人“不认为与自己的排泄物同处一个隔间里是干净的”,并且觉得“只有社会最底层的贱民或是户外没有空间的城市人,才会在封闭的空间内排便。”原本的好心和美意遭遇到如此冰凉骨感的现实,五味杂陈、“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印度政府最后不得不承认“建厕所并不意味着人们就会去使用”,原因是十分复杂的,甚至可以“归咎于文化、社会、种姓方面的因素”,若要真正解决已经在这个12亿人口的大国产生了“严重卫生问题”的大难题,仍然还得细致深入地体察人性、对症下药,耐心持久地“开展公共教育纠正人民的卫生观念”。

此外,提升人的现代文明素质、提高社会公德不仅是一个长周期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提倡者和接受者共同磨合、相互体谅、一起进步的成长过程。干净、整洁的厕所,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基础设施层面的经济和管理问题,“五星级”的厕所并不会自动如愿地产生“五星级”的文明如厕者以及与自身相应的合格管理者。

在这个倡导、传播文明的过程中,尽可能顺其自然地尊重人性、体谅人性,以及针对人性的理念和设计无疑是重要的方面,并且往往可以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

(晋宁荐自《东西南北》)

责编:Ester

猜你喜欢
男士们小便池如厕
运动通勤两不误
下期预告:如何帮助幼儿愉快、轻松地进行如厕训练?
论跨性别者如厕权实现的困境与方式
太浅了
横竖之间
幼儿如厕能力的培养策略
巴黎露天小便池惹反感
传奇切尔西
可惜太浅
“免冲洗”小便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