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茜
随着成都在国家战略布局和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发生显著变化,新都也迎来了全新的历史机遇。新,都在这里。
如果你问一个土生土长的成都市新都人“泥巴沱”是什么,他一定会向你道出很多关于“泥巴沱”的回忆:“小学的时候,学校组织野炊都是去泥巴沱,自己捡树枝搭灶火……”“会在河边放生鸽子和鱼,放漂点亮的河灯,水不大的时候我们就去河里石头下捉螃蟹。”“小时候在公园逮笋子虫,掏蒂公主,放河灯,搬螃蟹……”
现在,这个承载着新都人满满回忆的“泥巴沱”,将以全新的面貌展现于市民的目光中。据悉,成都市新都区将在此打造一座城市森林公园。
新都地处成都北大门,正由新型卫星城向都市核心区演变。就像这座城市的名字一样,如果你来到新都,就会发现“新,都在这里”。
仅仅是面积大的城市森林公园并不足以表达新都对于生态城市的向往。2016年10月底,一场以“城市生态发展与区域创新”为主题的论坛在新都举办。论坛由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主办,中国新闻社四川分社、成都市新都区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承办,邀请国内外顶级专家学者、媒体舆论领袖、知名企业家等百余人,在新都汇聚一堂,共同展望生态城市未来,并为新都的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提及新都的城市森林公园,成都市新都区政府副区长陈志在论坛上表示:“我们希望把城市森林公园作为一个生物样本和谐共生的群落,首先定位于生态涵养,其次才是运动休闲避险防灾。有一句古话叫鸢飞鱼跃,阳光温暖地打在脸上,风轻柔又和煦。这是我们建设这个公园的理念,虽出人工,宛自天然。”据陈志介绍,为了建设这座森林公园,新都区政府主动将原定的一千亩经营性用地规划调整,作为生态用地,“为了将来的发展,现在愿意勒紧裤腰带。”陈志说。
事实上,城市森林公园仅仅是新都这条“翡翠项链”中的一颗绿色吊坠。此外还有香城湿地,是新都环城生态体系中“一带(环城生态带)、一库(北湖水库)、一湿地”之一。项目总占地4900亩,具有生态涵养、休闲游憩、文化景观、应急避难等多项功能。
新都自古有“香城”美誉,以满城桂花清香、翰墨书香和宝光寺佛法禅香闻名于世,而城中的桂湖更是家喻户晓。新都不新,这是一座镌刻着2800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都,而数百年来绵延不绝的,就是年年金秋八月都会绽放的满园的桂花香味。此时,无论是行于桂花林弯曲幽静的小径,还是坐在楼台亭阁之中,都能闻到桂花馥郁的芳香,有些姑娘更将桂花用细线串成一串串香气四溢的花项链,挂在身上,戴在头上,一路留香。桂湖最大的优势就是静谧,园林中至今还保留着800米长的古城墙,墙外树木葱茏,墙内古朴安静,似乎一道音障,把外面街道的喧嚣全部隔离了开来。
无论是城市森林公园、香城湿地公园还是桂湖,这一切最诱人之处就在于,它离人们居住和工作的现代城市并不遥远。据报道,截至2020年,新都范围内的环城生态区将正式形成。届时,市民乘公共交通30分钟即能享受到环城生态区内的山地、森林、湖泊和湿地。
半城繁华半城绿。
但是,新都和中国大部分城市一样,也曾经历“发展的阵痛”。民营经济、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新都带来经济腾飞的同时,也给新都的生态本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对此,新都重新设立了目标,要打造“林在城中、城在绿中、人在景中”的城市生态格局,把最好的空间留给最广大的人民,把蓝天碧水的绿色家园留给子孙后代,努力让市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目前,新都为建设生态城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遵循“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理念,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抢救性保护现有林地,提升森林覆盖率;率先推行“河长制”,严格管控“两河”流域生态红线,建设集生态涵养、运动游憩、应急避难为一体的大尺度带状开放式公共滨水空间,规划实施毗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开工建设以翠微湖—泥巴沱为核心的城市森林公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开展“毗河供水工程”,实施水生态修复工程、黑臭水体治理工程等。“山、水、林、田、湖”,新都正形成一条以生态本底和骨干路网沿线生态廊道的全域生态体系。
新都明代状元杨升庵曾赋诗“朝暮多奇态,草水含灵氲”。如今,“半城繁华半城绿”已然成为新都崭新的城市名片。
如果在几年前,还会有这样的论辩:动则上千亩的生态湿地规划,是否会阻碍经济的发展?然而,在2016新都论坛上,无论是智库学者、政府管理者还是国内外专家似乎都已经达成了一个共识:城市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可以相互融合促进。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在主旨演讲中表示,在现阶段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增长速度放慢,而是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要把落后的产能和生产力淘汰。以新都为例,生态城市建设能够实现双赢:在城市内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由于能够集约化,其实成本会更低;而生态经济本身也是一个创造收入、提高福利的过程。因为城市居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因此对生态建设的支付意愿就更高。演讲的最后,姚洋说,“今天我们在新都这样一个古老的城市来谈中国增长的新动力和生态文明建设是非常有意义的,我认为,新都真正的‘新就体现在引领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发展方向。”
事实也证明,新都在大力投入生态建设的同时,经济仍然保持高位运行。过去五年来,新都地区生产总值连跨3个百亿台阶,从2011年的394.7亿元跃升至2016年的625亿元(预计),增长8.0%,先后荣获“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城市”“最具国际影响力品牌城市”等称号,连续5年位居四川省综合实力十强县前五。
在绿色发展的背景下,新都进行了一系列的产业转型升级,这一点,陈志在招商时有深切的体会。“以前传统的企业,更偏重于土地价格、劳动力成本这些要素,而企业在往产业链高端走的过程中,会更重视一个地区的文化、生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政务环境。十几年前在招商的时候都介绍区位优势怎么样、地价有多便宜,现在主要是讲新都的宝光寺有多少年的历史,新都的西南石油大学,四川音乐学院和成都医学院有哪些人才,有哪些科研院所,有了人才就有了产业。”
陈志介绍,新都区在招商时也推行“负面清单”,明确在新都投资的市场准入限制。“高污染、高能耗的肯定排除在外,另外万元工业产值的能耗,废水废汽的排放,使用新能源的比例有多少,这也是我们考虑的因素。”通过“负面清单”的引导,将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目前,新都已建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新都是成都传统的工商业重镇,产业门类齐全,中小微企业集聚,既有航空动力、轨道交通、能源装备等战略新兴产业,也有汽车及零部件、医药、物流等优势产业,还有食品、包装、建筑等传统特色产业,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其中,航空动力和轨道交通这两大高端成长性产业将成为引领新都未来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火车头”。
新都区内还拥有三所高校和众多科研机构,具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2016年,新都区先后向中国“一带一路”上开放最前沿、创新最活跃的多个城市抛出“橄榄枝”,先后在上海、深圳举办主题为“一带一路”下的新都机遇投资推介会,并与深圳前海金控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旨在强化投资促进、构建金融创新新格局。
作为成都城北的卫星城,新都正在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新型卫星城。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表示,卫星城的建设,必须重视产业升级、优化、改造和共进的支撑作用。生态文明的衡量标准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如缺乏产业的持续性支撑,生态文明就难以形成或者有效延续。“新都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0多家,这是卫星城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一个成功典范。”常纪文说。
新都桂湖公园。
2016年4月,国务院批复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成都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增强成都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成都确定了“157”(一个目标、五维支撑、七大任务)总体发展思路,审议了《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提出构建“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的网络城市群和大都市格局,打造世界级成渝城市群。
随着成都在国家战略布局和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发生显著变化,新都也迎来了全新的历史机遇。新都被纳入了成都市城镇体系的“8个专业型副中心”之一,成为都市核心区。在此背景下,新都对于新生态、新经济的探索,无疑会为西部开放与区域创新带来新的参考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