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巴渝农民的劳动习俗与农耕文化

2017-01-21 07:12
中国农业信息 2017年5期
关键词:栽秧北碚区锣鼓

张 杨

(重庆市北碚区静观人民政府,重庆 400717)

浅析巴渝农民的劳动习俗与农耕文化

张 杨

(重庆市北碚区静观人民政府,重庆 400717)

文章主要以巴渝农民在艰苦农业劳动中所形成的劳动习俗与农耕文化为研究对象,以探讨其典型形式如打锣鼓草、喝栽秧酒、唱薅秧歌、吃打谷饭等的特点。

巴渝地区 劳动习俗 农耕文化

位于大巴山和武陵山脉之间的重庆市北碚区,是通向湖北、湖南、陕西、贵州、重庆以及四川的交通要道,由于地理原因,差异性极大,风土人情各不相同,但当地人乐观开放,喜好歌舞,在艰苦的农业劳动中,形成了具有娱乐特点的劳动生产习俗和传统农耕文化,过去在西南地区广为流行,打锣鼓草、喝栽秧酒、唱薅秧歌、吃打谷饭等便为典型形式。

1 打锣鼓草

打锣鼓草是当地广为流行的一种劳动习俗。因常在集体薅二道包谷草时动用,因此叫“打薅草锣鼓”,俗称“薅打闹草”,或叫“打闹”。青年男女要穿上好衣服,戴上新草帽,由2个锣鼓闹手带队,薅草人“一”字排开,伴随着锣鼓点子,争先向前。锣鼓手在阵前巡视,边唱边击锣鼓,所唱歌曲称作“号子”。其内容根据人们当时在劳动中的情绪变化而作相应的更换,有催人奋进的紧号,有幽默诙谐让人舒展的花号。人们在有节奏的锣鼓声中和锣鼓手欢快的歌声中减轻劳累。据老年人讲,打锣鼓实际是民间技工帮工时借以提高工效的一种集体生产方式。使用锣鼓的数目因人数多少而异,一般十五六人一面锣、一面鼓,俗称“对鼓”;百人以上锣鼓更多,号称“万人锣鼓”,打锣鼓又是一种生产竞赛形式,劳动者就是参赛者。劳动时,劳动者在地头“一”字形排开,由锣鼓歌师挑选技术、体力兼优的生产能手“打边”,然后“起鼓”。打锣鼓有成套的唱腔,通常是九腔十八板,歌词内容多为当地民歌,也有歌唱历史人物、民间传说的长篇唱本。起鼓之后便唱“下田号子”“连声号子”等。将要休息时,先打“哑鼓”暗示参赛者,面前的活必须马上做完,否则“住鼓”一响,若你还在那里干活,便被视作手脚不快而遭奚落,被称作“腌菜碟子”“挖金蛤蟆”。休息后上场则唱“打烟号子”“月歌子”等。锣鼓歌师如发现参赛者松懈下来,便催紧锣鼓,叫做“照场”,此时,“打边”者便大显身手,将距离拉开,其他人紧追不舍,如此一来,活路自然就“顶”上去了。

2 喝栽秧酒

栽秧正是农忙时节,为了及时抢收抢种,农民们常自发组织换工,这些活动中,都要用酒席待人。栽秧酒除了腊肉、豆腐、包谷酒等传统待客食品外,还特别讲究形式,主餐先要摆腰、心、舌、肚、咸鸭蛋等8个“凉盘子”,然后有或蒸或炒或炖的几样荤菜,以及赶鲜的蔬菜。主餐之外,早晨要吃汤圆之类的甜食“过早”,上午歇气时要吃糍粑、馒头之类食物“过午打尖”。栽秧酒之所以被重视,一是由于稻米为当地人的主要食物,当地有“小孩望过年,大人望种田”之说,水稻的栽插当然得郑重其事;二是由于对插秧的技术要求高,栽秧的人被称作“栽秧师傅”,插得行距、窝距均匀的更被尊敬称为“杆子手”,故要认真款待。

3 唱薅秧歌

薅秧歌又叫“薅秧号子”,在当地农村十分流行。稻田薅秧大多是早间集体劳作。待到晨露快干时,薅秧号子也就开始了。一人领,众人和,领唱者歌喉美妙,高音悠悠袅袅,低音婉转回肠,帮腔的合上弦整齐划一,气势磅礴,整个田间气氛热烈欢快,劳作的辛苦一抛脑后,活路进度自然而然加快了。薅秧歌的歌词内容大多表达淳朴农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以及对丰收的企盼。

4 吃打谷饭

打谷饭,也叫割谷饭。当地农民十分重视稻谷的收获,在抢收稻谷的时节,能请到上好的帮工,那说明这家主人有人缘。通常,打谷饭分早、中、晚三餐,三餐又各有讲究,早餐常吃甜食,如糍粑、甜酒汤圆之类;中餐是主餐,主人必以猪肉、豆腐、包谷酒、烟茶相待,还要摆腰、心、舌、肚、咸鸭蛋等8个“凉盘子”,而晚餐常以鸡蛋挂面为主。打谷饭也兴“过午打尖”,和栽秧酒不同的是,割谷时节天气较大(炎热),因而“过午打尖”常是食用稠酒。主人家多用清冽甘甜的上好泉水,兑上老稠酒或醪糟饮用,既解渴,又提神。

猜你喜欢
栽秧北碚区锣鼓
重庆市北碚区仪器仪表行业协会
重庆市北碚区仪器仪表行业协会
重庆市北碚区仪器仪表行业协会
栽秧泡
栽秧酒,不好喝
重庆市北碚区仪器仪表行业协会
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的实践应用分析
插秧
软槌锣鼓 声震九州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