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芝辉,贾庆利
(浦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浦江322200)
浦江县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与应用
金芝辉,贾庆利
(浦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浦江322200)
为探索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从2014年开始,浦江县将农业防治、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理化诱控及合理用药等技术集成应用,形成了一套切合当地水稻生产的绿色防控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水稻病虫害 绿色防控 推广应用 浦江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是指从农田生态系统整体出发,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生态调控和科学用药等环境友好型措施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技术[1]。从2014年开始,浦江县经过3年的生产实践,逐步探索出了农业防治、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理化诱控及合理用药等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措施。2016年应用面积扩大到0.42万hm2,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利用螟虫化蛹期抗逆性弱的特点,做好翻耕灌水灭蛹。在越冬代螟虫化蛹高峰期翻耕冬闲田、绿肥田,灌深水浸没稻桩7~10 d,降低虫源基数。
2014~2016年连续多年示范结果表明,示范区二化螟虫口基数明显减低。在水稻生长期,即二化螟幼虫初蛹期,采用烤田、搁田,降低化蛹部位,至化蛹高峰期灌深水3~4 d,能淹死大部分幼虫和蛹。在水稻移栽后的返青期实行灌水护苗、深水控虫、控草,可使灰飞虱、白背飞虱在叶鞘上产卵量比常规稻田大幅度下降。同时,加强水肥管理,适时晒田,增施磷钾肥,增强水稻抗病虫害能力。
通过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科学合理地进行间作或轮、套作,适当种植诱集作物,保留天敌栖息植被,实施稻田养殖等举措,丰富稻田生物多样性,降低害虫为害,提高土壤肥力,维持可持续生产[2]。为保护水稻病虫害天敌,在田间种植大豆、芝麻、茭白、绿肥等,建造天敌诱集和保育带。在田埂种植香根草诱集防治水稻螟虫,创造天敌宜居生态环境。
利用害虫对灯光的趋向性,在田间安装频振式杀虫灯,高度控制在2.5 m左右,一般2~3 hm2大田安装1盏,对鳞翅目害虫的诱杀效果较好。2016年在示范区试验表明,灯控区与无灯区比较,二化螟高峰期田间幼虫量灯控区每667 m21 025只,而无灯区6 102只,灯控区比无灯区虫口密度减少83.2%;稻纵卷叶螟晚稻高峰期幼虫量灯控区每667 m24 216只,而无灯区1.658 5万只,灯控区比无灯区虫口密度减少74.6%。频振式杀虫灯对水稻害虫诱杀效果较好,控制作用显现。近几年,在示范区上,通过使用性诱剂诱控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利用防虫网覆盖秧苗阻止白背飞虱传毒等措施,对降低虫口基数,控制虫害发生,减少防治次数效果明显。
种子进行药剂处理,带药移栽下田可有效防控病虫害;在水稻生长前期放宽防治指标,通过生物农药进行防控;在病虫发生关键期采取高效低毒绿色化学农药干预的用药策略。优化集成农药的轮换使用、精准使用和安全使用等配套技术,减少农药用量;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在药剂的选择上,可使用阿维·氟酰胺、氯虫苯甲酰胺防治水稻螟虫和稻纵卷叶螟,使用烯啶虫胺、噻嗪酮、吡蚜酮防治稻飞虱,可与宁南霉素协调应用预防病毒病,使用噻夫酰胺、肟菌·戊唑醇防治纹枯病、稻曲病[3]。
通过实施农业防治、理化诱控,集中诱杀,示范区虫源基数大大降低。调查显示,2016年水稻收割后,示范区内设置的100台性诱剂诱捕器,平均每台诱捕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105.2只。2016年单季稻病虫害调查结果,示范区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防效在83%以上,比农户自防区提高8%~11%。
2016年杭坪镇中村农药“减量增效”百亩水稻示范区用药3次,共计263 g,与非示范区比较,示范区每季平均减少用药2次,平均每季每667 m2减少用药152 g。
成本核算显示,水稻示范区每667 m2每季水稻平均防治成本117元,与非示范区比,节约成本57元(其中,节省农药成本35元,用工成本22元)。除此,平均每667 m2每季增产22 kg,可增效66元。通过节本增效,示范区平均每667 m2每季可较非示范区增收123元。
通过选用良种、农业防治、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理化诱控、合理用药等技术集成应用,达到了农药减量增效的目的,有利于保护农田生态环境。随着农业科技的深入发展,水稻绿色防控措施越来越多,目前还不可能把所有技术都应用在水稻病虫防治上。将来,在水稻生产上,要结合实际,通过试验、示范,合理选择经济、有效的绿色防控技术进行推广应用,切实提高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范围,从而逐步实现保持生态平衡、减少农药用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绿色防控目标。
[1] 王贵斌,彭忠明.楚雄州优质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中国植保导刊,2016,(8):83~85
[2] 周海波,陈巨莲,程登发,等.农田生物多样性对昆虫的生态调控作用.植物保护,2012,38(1):6~10
[3] 徐南昌,莫小荣,张晨光,等.衢州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浙江农业科学,2013,(11):1434~1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