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T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的诊断及临床价值分析

2017-01-21 00:07何慧薛松李郑江苏省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影像科江苏扬州225009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7年15期
关键词:室管膜星形椎管

何慧 薛松 李郑 江苏省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影像科 (江苏 扬州 225009)

3.0T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的诊断及临床价值分析

何慧 薛松 李郑 江苏省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影像科 (江苏 扬州 225009)

目的:探讨和分析3.0T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的诊断及临床价值。方法:研究选择2016年7月~2017年5月间在本院进行检查的46例椎管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核磁共振检查,随访并总结患者的诊断结果。结果:入选的46例患者中,经核磁共振检查诊断出有11例患者为星形细胞瘤(23.91%)、9例患者为转移瘤(19.57%)、8例患者为脊膜瘤(17.39%)、8例患者为室管膜瘤(17.39%)、8例患者为神经纤维瘤(17.39%)。在术后对患者进行病理学检查,发现在此次研究的46例患者中,有11例患者为星形细胞瘤(23.91%)、10例患者为转移瘤(21.74%)、9例患者为脊膜瘤(19.57%)、8例患者为室管膜瘤(17.39%)、8例患者为神经纤维瘤(17.39%)。以术后病理学检查为标准,核磁共振诊断正确率为95.65%(44/46)结论:在椎管肿瘤的诊断中,3.0T核磁共振的临床价值确切,诊断准确率为95.65%,为患者早期确诊、治疗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

椎管肿瘤 核磁共振 诊断 临床价值

在临床上,椎管肿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在发病早期并不存在典型症状,致使诊断的误诊率很高,也影响到后续治疗[1]。目前,在临床诊断中许多先进影像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因独特的无创性及优越性被广大医生及患者所接受[2]。为了探讨和分析核3.0T磁共振对椎管肿瘤的诊断及临床价值,研究选择2016年7月~2017年5月在本院进行检查的46例椎管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访患者术后的病理结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6年7月~2017年5月间在本院进行检查的的46例椎管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0例;患者年龄21~67岁,平均(42.25±4.06)岁;15例患者表现为运动障碍、例13患者表现为肢体麻木、4例患者表现为呼吸困难、12例患者表现为脊神经根痛、2例患者表现为肌肉萎缩。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3.0T核磁共振检查:使用西门子3.0TVerio磁共振进行全方位的扫描,取T1加权像、T2加权像、T2抑制脂肪序列、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横断位以及冠状位、矢状位进行扫描,在发现病灶区域之后,进行增强扫描,按患者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量的造影剂剂量,对椎管肿瘤的位置、大小、信号以及形态等进行重点扫描,获取采集数据及图像后,分别由两位放射科诊断医生进行阅片,得出影像学诊断,如有意见不一致的病例,再次阅片,得出一致诊断结果。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的诊断结果以及随访的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研究。

1.4统计学分析

SPSS19.0软件统计分析此次研究数据,诊断结果(%)表示,经χ2检验,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此次研究的46例患者中,经核磁共振检查诊断出有11例患者为星形细胞瘤(23.91%)、9例患者为转移瘤(19.57%)、8例患者为脊膜瘤(17.39%)、8例患者为室管膜瘤(17.39%)、8例患者为神经纤维瘤(17.39%)。

在术后对患者进行病理学检查,发现在此次研究的46例患者中,有11例患者为星形细胞瘤(23.91%)、10例患者为转移瘤(21.74%)、9例患者为脊膜瘤(19.57%)、8例患者为室管膜瘤(17.39%)、8例患者为神经纤维瘤(17.39%)。以术后病理学检查为标准,核磁共振诊断正确率为95.65%(44/46)。

3.讨论

在临床上,椎管肿瘤是常见的一种疾病,在神经系统肿瘤占比为15%左右,根据病灶位置可把椎管肿瘤分成:髓外硬膜外、髓内硬膜下以及髓外硬膜下[3]。其中,髓外硬膜外肿瘤的核磁共振成像特点为:在T1WI上呈高或者等信号,而T2WI上呈高信号。肿瘤可向内而对脊膜囊产生压迫,也可向外生,在硬膜外部分肿瘤可见肿块影,也能见到相应的椎体被破坏。髓内肿瘤的核磁共振成像特点为:T1WI上呈混杂信号或者低信号等信号,而T2WI上呈高信号或者较高的信号。显示肿瘤部位界限不清,在病灶上下方均能见到大小不一的空洞,肿瘤可存在囊性改变。对髓内肿瘤来说,在椎管肿瘤占比为15%左右,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比较常见,在中青年群体中多发,临床症状主要为疼痛、感觉异常和运动障碍等,进而有四肢无力以及肌肉萎缩等出现,严重者甚至会出现麻痹瘫痪,在患者颈胸段多发,患者的颈胸部位发生结节样改变或不同程度变粗[4];对髓外硬膜下肿瘤来说,在椎管肿瘤占比为60%左右,神经鞘瘤、神纤维瘤以及脊膜瘤比较常见。患者临床症状主要是神经根疼痛,且病程长,还存在较多的并发症。在老年人群中多发,却进展速度比较快,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为疼痛、感觉障碍、神经根受压迫。对髓外硬膜外肿瘤来说,在椎管肿瘤中占比25%左右,几乎都是淋巴瘤和转移瘤。在患者的临床首发症状为疼痛,之后逐渐开始表现截瘫、肢体无力、肌张力、肌肉萎缩以及健反射异常,因早期椎管肿瘤不存在典型特征,致使诊断的误诊率高,进而导致诊断、治疗比较困难[5]。

以往临床上主要是通过X射线平片、CT、椎管造影等方式对椎管肿瘤患者诊断,在实际的诊断过程中,往往无法诊断实际病情,同时也可能出现漏诊、误诊等,阻碍了患者的治疗,甚至可能耽误最佳治疗时间,导致患者病情加重,最终发生医患纠纷。而传统影像在椎管肿瘤的诊断中,椎动脉造影对动脉畸形、阻塞、受压以及粥样硬化检查时,需注入一定造影剂,给一定程度上使患者受到损害,并且该方法是有创检查,患者通常都无法耐受。目前,随着我国的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使核磁共振得到了广泛应用,也别是对脊柱疾病进行诊断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并且,核磁共振对传统检查方法缺陷进行了弥补,可更清楚显示肿瘤的形态、脊髓受压情况等,为术前定位提供了的依据,在临床应用效果良好,而且对患者而言是一种无创性检查[6]。为了探讨和分析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的诊断及临床价值,研究选择2016年7月~2017年5月间在本院进行检查的46例椎管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核磁共振检查诊断出有11例患者为星形细胞瘤、9例患者为转移瘤、8例患者为脊膜瘤、8例患者为室管膜瘤、8例患者为神经纤维瘤。在术后对患者进行病理学检查,发现在此次研究的46例患者中,有11例患者为星形细胞瘤、10例患者为转移瘤、9例患者为脊膜瘤、8例患者为室管膜瘤、8例患者为神经纤维瘤。以术后病理学检查为标准,核磁共振诊断正确率为95.65%。

综上所述,3.0T核磁共振对于椎管肿瘤的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诊断意义,为椎管肿瘤患者的早期确诊、治疗提供准确的诊断及手术参考依据。

[1] 姜明,刘廷斌.核磁共振检查对椎管肿瘤诊断的临床价值评价[J].中外医疗,2017,36(4):180-181,184.

[2] 蒋伟,靳冬梅,曹斌,等.椎管肿瘤运用核磁共振诊断的临床价值探讨[J].医学信息,2015,35(29):257.

[3] 于清太,李玉梅,谷瓅,等.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诊断的临床价值研究[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5,28(4):14-15.

[4] 黄广全.核磁共振对42例椎管肿瘤诊断分析的临床价值[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2,6(11):43-44.

[5] 杨仁平.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诊断分析的临床价值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41(20):4219,4222.

[6] 姚进经.椎管肿瘤患者应用核磁共振的临床诊断价值研究[J].当代医学,2016,22(19):41-42.

Analysis and Clinical Diagnostic Value of 3.0T MRI of the Spinal Tumors

HE Hui XUE Song LI Zheng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 Affiliated Hospital of Yangzhou University of Jiangsu Province (Jiangsu Yangzhou 225009)

1006-6586(2017)15-0072-02

R739.4

A

2017-06-19

猜你喜欢
室管膜星形椎管
星形诺卡菌肺部感染1例并文献复习
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转化体内诱导研究进展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发展现状
人类星形胶质细胞和NG2胶质细胞的特性
椎管内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研究进展
椎管内外节细胞神经瘤CT与MRI诊断
椎管内大范围囊虫病1例
鞍区巨大不典型室管膜瘤误诊垂体瘤1例
T2-MRI全域直方图鉴别儿童后颅窝星形细胞瘤和室管膜瘤的价值
“8字形”快速突破“星形”角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