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雪英
胜利石油管理局河口中医院内科,山东东营 257200
关于开展社会公众院前急救培训的体会
苟雪英
胜利石油管理局河口中医院内科,山东东营 257200
通过对2 485人次的社会公众进行院前急救知识技能的培训,总结经验和方法,得到思考和体会,提出有效建议。根据地区特点,有效普及,有的放矢,提高社会公众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和重视。通过对社会公众进行院前急救知识技能的培训,总结经验和有效方法,为下一步的社会公众急救知识技能普及提供依据。
社会公众;院前急救;培训;体会
频发的自然灾害、人为事故、交通意外、疾病突发……这一切引发的悲剧中,很多伤患者因为创伤、疾病来不及治疗而留下永久遗憾。如果这些创伤和疾病在第一时间得到急救救治,能最大限度地减轻所造成的损害。由此可见急救工作的重要性,而急救的薄弱环节是院前急救,院前急救的短板是社会公众不了解急救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对全民进行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的普及。开展院前急救和进行院内急救是互补的,前者侧重于防,后者侧重于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根本,是提高。对社会公众普及院前急救的知识和技能,意义在于社会公众面对天灾、人祸、急病时可以有逃生、自救、互救、急救能力,能做到面对伤者时敢救、能救、会救。
院前急救是指伤者在院外从发病或受伤开始到于医院就医这一阶段的急救,它包括现场急救和转运途中的急救。现场急救是整个急救过程中最关键、最前沿的部分,它为急救的成功创造条件和可能。该研究自2011年带队代表胜利石油管理局参加山东省南丁格尔急救救护技能大赛后,被山东省红十字会聘为急救救护培训讲师,此后在进行临床医疗工作的同时代表单位组建团队开展了该地区社会公众人员的急救救护培训工作。2012—2016年期间,该团队共培训油田干部职工、教师、警察、保安、驻扎部队、社区居民、企业员工等各类人群共2 485人次。培训共计100期,20~30人次/期。培训内容主要有判断伤情、呼救和打电话的技巧、维持气道的通畅、呼吸心跳骤停时的心肺复苏、伤口止血包扎、骨折的固定和正确的搬运方法,常见急症的处理等。
在面向社会公众开展院前急救培训的基础上,收获以下体会。
2.1 对社会公众开展院前急救培训意义重大
频发的自然灾害、日益增多的意外事故、各种突发疾病多发生于院外。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目击者”的作用尤为重要。“第一目击者”是指在院外,正在伤患者身边的人,可以是任何身份的人,只要参加过急救救护的相关培训,并取得了培训证书,能够在现场对伤患者进行及时、正确的施救。如果通过培训使社会公众能正确掌握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对伤者进行及时、正确、有效的施救,形成自救互救的施救模式,那将会挽救更多的生命和损失。
2.2 社会公众普遍缺乏急救救护知识和技能
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急救救护培训普及工作是落后的。据统计,美国已经培训了7 000万“第一目击者”,澳大利亚接受过院前急救培训的人数占50%,日本的高中生院前急救的普及率达92%。我国的院前急救知识普及率不足1%。以心肺复苏为例,在该院院前急救培训过程中,警察在培训前心肺复苏操作正确率为12%,社区居民的操作正确率为2%,教师的操作正确率为9%。
2.3 政府在公共场所的安全急救观念落后及设施欠缺
目前国家政府对院前急救的设备投入不足,公共场所急救设备更是少之又少。如果院外有受伤者的呼救,急救车在一定时间内到达伤者地点,很多时候已经丧失了“黄金时间”。如呼吸心跳骤停,必须立即进行心肺复苏,人的大脑缺血缺氧4~6 min,会发生脑组织损伤,超过10min,会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可以使脑组织功能恢复,避免造成永久性的损害—死亡或植物状态。在猝死患者的急救中,自动心脏除颤仪(AED)是最为推荐和重视的医疗器械,如果早期使用AED对伤患者进行除颤,能成倍提高抢救的成功率。根据美国西雅图对配备AED后的调查,在公共场所设置和应用AED之前,院外心搏骤停的抢救成功率为1.2%;而在配备AED后,院外心搏骤停的抢救成功率提高至30%。如果在公共场所配备AED等急救设备,“第一目击者”会急救,能急救,则会改变伤者的病情发展。
2.4 丰富培训方式有利于效果
在培训过程中,针对不同群体制定不同的培训方式计划,主要有现场模拟情景(火灾、车祸、地震、烧烫伤)演示、知识讲解、模拟人示教、具体事例分析、分组现场操作、幻灯片教学等方式,在每期的培训后,该团队对社会公众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社会公众对院前急救培训的需求意愿达到87%,对急救培训效果的满意度达到92%,这说明丰富有趣的培训方式明显地提高了社会公众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有利于提高院前急救的培训效果。
2.5 持续性和连续性培训有利于效果
对社会公众进行单一的急救救护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往往会造成三分钟热度的现象,因为使用频率较低,在培训后会出现遗忘情况。培训过程中,该研究通过多种形式,包括宣传材料发放,各种组织机构培训,各种安全日、疾病日宣传,形成循环式培训模式,并且1、3个月后采用复训的模式,显著提高了培训效果。
2.6 明确重点开展培训有利于效果
普及急救救护知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在该团队培训工作中以常见急症,心跳呼吸骤停、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和外伤等作为培训重点,对常见急症和外伤详细讲解诱发因素、症状体征和处理原则和方法,使社会公众对伤患者的伤情有相对系统性的认识,能对伤者情况进行正确处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急救成功率。
2.7 结合需求开展培训有利于效果
不同的人群对急救知识的需求有不同,这就提示在急救知识普及过程中要因人制宜、注重实效。该团队对不同群体进行不同内容的培训授课,如对油田职工进行施工现场骨折、出血创伤救护培训;对社区居民进行心肺复苏及常见急症的救护培训;对教师进行挤压伤、气道梗阻、出血救护的培训。同时,针对消防武警、警察、司机等“特殊人群”则重点开展火灾、地震等意外事件急救处置的培训,并根据要求对特殊人群进行培训后考核,以确定培训效果。
2.8 师资培训标准化有利于效果
该培训团队以全科医生为主,全科护士辅助,经过多年的救护培训,已经掌握了较为全面的急救救护知识和培训经验,团队以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师资培训教材为标准,定期进行知识技能的标准化学习和演练,对不同群体制定不同培训方案,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调查和整改,为社会公众的院前培训工作奠定了基础。
3.1 提高对院前急救的重视程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在人们对自我安全和健康的意识也越来越强。院前急救的质量能够为伤者争取宝贵的抢救时机,以及时有效的现场急救挽救患者的生命、防止再损伤、减轻患者痛苦,为进一步诊治创造条件,提高抢救成功率,使致残率、死亡率降到最低。
3.2 政府部门应增加急救设备的配置,实现急救医疗器械配置公共化
政府部门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不能让落后的观念制约了国家的发达文明,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在机场、医院、学校、商场、车站等公共场所配备自动心脏除颤仪(AED)等常用急救设备,可以让出现呼吸心跳骤停的伤者第一时间被抢救。另外,各种公共场所应提供各种安全提示、应用方法说明、逃生路线图、求救电话和急救报警装置等。
3.3 院前急救培训工作应列入相关明文规定
院前急救培训工作应列入相关行业明文规定,要求社会特殊群体,特别是服务类窗口从业人员,如警察、司机、商场的服务员、空姐、大中学教师等必须掌握和学习相关急救知识和技能,使“第一目击者”成为“第一施救者”的比例大幅提升。
3.4 合理化配置院前急救专业人员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全科医生对分布于辖区单位及社区居民情况熟悉,并且医疗技术全面,可以作为院前急救培训的主要人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选派有经验的全科医生进行院前急救培训学习,取得培训资质,面向社会公众常态化开展急救救护知识和技能培训。
3.5 多方协作开展急救知识培训
院前急救具有社会性、群众性及长期性特点。要面向广大群众,积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联合制定实施现场急救培训计划。红十字会、急救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成为现场急救培训的主力军,要加强与公安、消防和学校等单位的协作,联合开展群众性现场急救知识普及教育,培训更多的合格非专业急救人员以应对突发灾害事故。
3.6 借助各种媒体和渠道开展宣传教育
提高社会公众对现场急救重要性的认识,可以通过广播、网络、电视、报刊和自媒体等形式对公众普及急救知识,在社区和企业宣传栏中普及常见意外伤害或疾病的急救宣传常识,组织志愿者发放宣传材料,在急救日及其他疾病日开展急救救护宣传活动,让社区公众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认识到现场急救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1]蒲晓煜,席淑华.不同院前急救培训方案对社区服务人员的培训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15):5-8.
[2]张科军.管窥美国院前急救[M].山东友谊出版社,2011:4.
[3]柳俊.以社区卫生机构为依托的城市院前急救体系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4]胡苏珍.社区院前急救培训中培训者培训模式的初步构建[J].全科护理,2016(24):2582-2584.
[5]蒲晓煜.社区服务人员院前急救培训现状调查及优化培训方式的研究[D].北京:第二军医大学,2010.
[6]中国红十字会编.救护(修订版)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师资培训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R459.7
A
1672-5654(2017)05(b)-0080-02
2017-02-12)
10.16659/j.cnki.1672-5654.2017.14.080
苟雪英(1978-),女,山东东营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