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视域下德育空间的构建

2017-01-20 11:43葛婧茹程硕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52期
关键词:生本理念原则

葛婧茹 程硕

【摘要】随着当前时代环境变迁、社会发展变革和学生主体诉求变化,“以生为本”核心理念应运而生,它是构建现代化教育模式战略构想的积极探索,是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导向,是学生工作的目的和归属。德育空间作为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也需遵循“生本理念”,依据以现实的学生为出发点、以人文关怀为主旋律和以提升学生“个体社会化”与“个体个性化”相统一为落脚点为原则构建德育空间。

【关键词】生本理念 德育空间 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52-0245-02

一、研究缘起

“以学生发展为本”为核心的生本理念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本”的思潮,随着建构主义、认知发展理论等教学理论与观念的发展,其内涵不断拓展完善。“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的实施,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弘扬,又是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性体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了“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因此,“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思想就成为开展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即将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发展作为德育的根本核心,关注学生的一切,将学生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有效引导学生将“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发展有机结合,为加强学生德育知识和能力提供学习的空间和环境,为学生提供发展和完善自我的平台。

二、“以生为本”的内涵

本研究中的“以生为本”,即“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指在德育空间的构建上,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为伦理观,将学生放在首要位置。要以人文精神尊重学生的情感,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温馨的学习氛围,培养大胆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建立和谐融合的关系,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同时,紧密围绕学生年龄、心理与行为的发展特点,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明确个人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认知个人与社会间的关系,帮助学生自发合理地调节自身行为以适应社会要求与规范,培养个人的综合能力和独立参加社会生活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社会品性的人,有效地将“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联结,为学生全面、长远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石。

三、基于“以生为本”理念构建德育空间的原则

1.以现实的学生为出发点

德育空间是德育活动的有效载体,是培养人和完善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媒介。因而,如何理解“学生”、以何种“学生”为出发点是需要首先界定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说明了学生是现实的、具体的,具有主体能动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要肯定学生作为“人”的价值,使每个学生都有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需要;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在充分发现自己,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因此,一个完整的德育空间体系应建立在社会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统一的基础之上,依据学生需求和特点,确保学生的人格、尊严与权利获得满足。首先,德育空间建构、选择、组合、资源配置等各方面都须关注学生的需求。如进行主流价值观教育时,教师可以在教室内开展集体性教育;而在纠正错误价值观教育时,就需要考虑学生自尊、自爱的需要,在私密性相对较强的空间内进行一对一教育。其次,根据学生层次不同,构建相对应的德育空间。不同的学生因个体差异,其个体特点存在差异性,因此,德育空间的选择需具有区别。最后,针对学生培养目标的不同,使得德育空间的应用也会存在一定的区别。

2.以人文关怀为主旋律

德育空间建构时需注重对学生的关爱和呵护,让人文关怀成为德育空间的主基调与主旋律。具体表现为:第一,在教学传习空间和管理服务空间中,教师语言和行为的应用、规章制度的制定、班级与学校文化氛围的构建与管理模式的实施需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与情感性;注重学生德性的发展与完善;注重利用积极性、鼓励性引导,避免消极性暗示。第二,在布置物质空间时,要合理发挥德育物质空间中的隐性德育价值,激发学生心理空间的变化、发展与完善,引导学生将德育物质空间、心理空间与精神空间相互协调统一发展。如学校物质空间涵盖了学校建筑设计、班级教室设置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等都具有直观性和超语言性的特质,积淀了历史、传统、文化与社会价值。学术报告厅的庄重与简约、课堂教室的严谨与温馨、体育场馆的活力与朝气、雕塑与景观的寓意等都蕴含着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潜在的教育意义, 能有效地使学生领悟其深刻、丰富的内涵,潜移默化地促进着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与完善。第三,通过物质空间为载体有效地将精神空间与心理空间进行联结,提升学生的精神面貌和道德素养。如校园中建筑物、道路的命名具有教育性;校园人文景观旁的挂牌、教室、楼道内及图书馆等空间内悬挂富有哲理性和激励性的名言警句,使得人文精神以信息方式储存在物质空间的载体中,在德育空间中洋溢着浓厚的人文气息,充满人文关怀,促进学生成为人性丰满的道德主体。

3.以提升学生“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相统一为落脚点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观点指出,任何人为了生存都必须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只有在社会关系中的人,才能从事实践活动,才是真实存在的人,脱离社会关系而独立存在的个人及个人活动都是不能存在的。这说明,德育空间的选择与构建离不开人为秩序和自然秩序的要求,将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作为统一体。德育空间存在于学校生活空间、家庭生活空间、社区生活空间和未来的职业生活空间之中,各个空间在社会生活中都存在着相互联系,各个空间都必须按照社会伦理的要求来运转。因此,德育空间的人为秩序就体现在帮助学生有效了解学校、家庭、社会与职业生活的秩序,认识并掌握社会生活的一般规律,促进学生进行各项活动,成为符合“社会化需求”的个体。如德育空间是由名言警句、励志标语、规章制度、德育图片和公益短片等象征符号构成的,它们通过特有的言说方式和话语内容传达出“不在场”的民族、国家、社会与家庭利用封闭空间中的权力对“在场”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和殷切希望,使“在场”的人获得影响与触动,接受它所传递的能量与价值,并自觉以此规范、修正或塑造个人的观念与行为,使得个体能符合社会价值要求。同时,儿童成长的秩序是受自然秩序制约的,即遵循儿童成长的规律,尤其是在教育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因此,德育活动的载体德育空间必须要符合儿童成长的自然秩序。

参考文献:

[1]谢玉进.试论高校德育精致化的空间拓展与资源整合[J].北京教育,2012, (12):37-39.

[2]王晓,童志坚.布迪厄场域——资本理论视域下的广东高校德育[J]. 湖北科技学院学 报,2013,(1):168-169.

[3]莫飞平.德育场力及其整合与优化机制探略[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135-140.

[4]郑富兴.学校生活德育的空间问题[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3):11-16,2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新时期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德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整合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SQ172029)、2017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课题“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育现状及其对策研究”(项目编号:JRS-2017-1156)、2017年度石家庄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新时期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调查及培育对策研究”(项目编号:SJZKT1703)、2017年度河北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体系构建研究——以核心素养培养为视角”(项目编号:GXDJ2017B117)和2017年度石家庄学院党建课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以核心素养培养为视角”(项目编号:SGXDJ20170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葛婧茹(1988年8月-),女,河北石家庄,講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教学与课程论、教师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程硕(1993年5月-),女,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教师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特殊儿童康复与训练等。

猜你喜欢
生本理念原则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生本课堂实践探索
超越伤害原则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