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
摘 要:当前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面临着环境不完善、大学生创业意识不强、创新创业教育学科体系不完善、师资队伍缺乏、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可采取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创新创业学生团队、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活动环节、加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力度等措施。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路径;探索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现状
大学生创业已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国家不断推出针对大学生创业的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各地政府部门也都推出了针对大学生的创业园区、创业教育培训中心等,以此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虽然近年来,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热情仍然不减,但是,真正加入自主创业行列的人却逐年减少。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自主创业的实际人数不多,占大学生总数的比例不大。自主创业科技含量低,成功率低。大学生在校参加的自主创业计划大赛中,大多数项目都是关于高新技术的。一旦学生毕业脱离学校后,要凭个人之力创办高科技企业,却往往显得势单力薄。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的环境还有待完善
尽管各高校大力宣传创新创业的理念,但实际上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力度不够。还没有形成尊重、支持创新创业的氛围。另外,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存在一定的阻碍。尽管国家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在政策上有所倾斜,但是对于一些实际的便利,如创新创业资金的筹集等方面,还没有具体的政策。
(二)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有待加强
受到经验缺乏和专业水平的限制,很多大学生并未真正意识到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要性,仅仅是应学校的学分规定要求而进行相应的创新创业活动,缺乏兴趣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树立.有的学生虽然有很多创新的想法,但普遍对自身的能力表示不自信,又得不到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使得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体系不完善
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比较单一,多以讲座的形式进行,没有系统性,尤其缺乏对于创新创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创新创业课程未能与专业培养计划相结合,体现专业特色。
(四)缺乏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目前高校补充师资力量时过于追求高学历,过于强调新增教师的科研潜力。大多数专业课程教师专业面狭窄,缺乏企业管理实战经历和创新创业的体验,讲课只能纸上谈兵,无法使学生从创新创业课程中真正获得创新创业的感受。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途径探索
一是课程建设。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要求我们明确课程建设的目标、体系、过程,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整个高校教学过程当中,使得高校的教学水平始终可以紧跟社会潮流;在课程培养过程中应当重视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引导;开展多种创新创业课程,实现学术性的专业知识课程教育、高校的创新创业活动课程教育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课程相结合。
二是激励机制。我们应当在保证大学生完成学业的前提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一步完善高校学习评价体系,实行弹性学分制;举办创新创业能力的竞赛,对于优胜者提供合理的奖励;设置相关的基金,形成合理竞争、相互促进的有效的激励体制。
三是实践机会。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应当给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来锻炼大学生的能力。鼓励勤工俭学,允许大学生在校内在不影响学习生活的前提下组建创业社团,身体力行,锻炼能力,建立完善的产学研体系,将大学生的自身需要与企业需要相对接,吸纳优秀的大学生科研以及创新成果的转化。在实践的过程中锻炼大学生的创业品格、能力,以及对接企业与学生需求,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成功。
四是外部支持。通过社会支持,在校园中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促进大学生广泛参与。同时可以借助社会力量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以讲座或者论坛的形式邀请成功创业的创业者以及知名企业家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教育,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完善国家现有的各种政策,不断建设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保障与教育体系。需要建立“政府、社会、学校”相协作、互相配合的、各个主体之间良性互动的创新创业支持体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解决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大学生创新创业所需要的能力综合且复杂,优秀的创业者的培养需要高校、政府、企业、社会以及市场的协同合作才能实现。高校应当做到有的放矢,针对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多种不足来设计创新创业教育的培训体系,最终形成多主体协同的、高效有力的、目标明确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肖秋生,费美娟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东青年,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