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思雨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发展速度的日新月异,而且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取得了相对较好的实施效果,因而掌握信息技术成为当前人才培养的必要因素,很多大学生开设了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以便培养学生在就业时给予一定的竞争力,提升综合素养。本文中简要探究了现阶段大学生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显现出的弊端,并通过一定的改革策略促使教学方法不断完善,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改进策略
从目前情况分析,很多高校设置了信息技术课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属于大学的基础课程,所有学生必修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技术,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而由于学生计算机技术基础存在差异性,因而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及模式是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文章中简明扼要的分析了大学生计算机技术课程存在的教学弊端,并从多个方面探索了计算机课程教学的主要方法策略,谨以此给予理论参考依据。
一、课程定位阐述
近些年来,我国中小学基本上都开设了计算机课程,这使得很多学生进入大学校门之后对计算机技术具有一定的基本掌握能力,在操作使用方面也相对得心应手,具有基础能力。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设置需要考虑到上述因素,对课程进行有效的定位,明确教学目标。很多学生认为计算机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次要的,这种思想存在认知上的偏离,教师在此过程中应当起到指引作用,告知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只有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才能继而激发学生思维及创新意识,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验证这一特点。信息技术发展速度相对较快,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具有终身学习意识,促使能够掌握最先进的技术,跟随时代发展脉搏,从而将这部分知识技能用于社会实践,形成良好的计算机素养,为之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分析
从目前情况分析,大学计算机课程基本上涵盖两个部分:分别是理论、实践知识,针对理论知识部分来说,其主要阐述信息技术处理方面的知识,包含概念、技术、原理等等;实践部分,重点在于计算机使用,还教授学生计算机软件的使用。
基于信息技术处理层面来说,涉及到的内容相对比较广泛,并且存在很多知识点,在有限课时之内,教师要优化课程安排,确保课程进度不会受到影响。针对学生之前涉列过的知识可以适当删减,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精心选择与组织教学,达到简明扼要突出重点的目的。基础知识部分教学,要让学生有全面的了解与认知,能够将所有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而基于实践教学来说,教师要对实践教学部分进行合理安排,将其与理论知识进行完美融合,优化教学进度安排,并且循序渐进,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深理论知识印象,与此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他们可以通过举一反三的形式更全面的学习信息技术,从而获取更多信息技术知识。
三、课程教学模式
从现状分析来看,多媒体技术在大学教学中得以广泛应用,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知识教学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比如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讲解内容更为生动,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容易,但是与此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教学弊端,学生学习相对较为被动,自主学习热情度不高,难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会准备一连串的课件,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滚动播出,这其中蕴含着较多的信息量,而且速度极快,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接收到的知识相对较多,他们在一节课之内根本不能完全吸收,知识连贯性无法得以保障,这使得学生难以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感兴趣,长久下去将会产生厌恶心理。由此教师需要对教学进度进行合理把控,合理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做到松弛有度。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在课后做好复习工作,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信息技术。
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基础存在着差异性,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及影响,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储备可谓是参差不齐,这在某种程度上给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困扰,加大教学难度。对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因材施教,联合教学目标,并且了解学生信息技术掌握情况,要选定多层次,且多取向的教学内容,通过网络辅助教学模式,从学生具体情况着手,积极调整教学进度。与此同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彼此之间相互学习,课后作业可以在一起相互协调,共同讨论,从而降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实践课程教学中,首先明确教学任务,筛选教学内容,然后通过示范演示让学生加深印象,增加学习兴趣,与此同时,计算机及互联网除了可以带给学生应用技术之外,还存在一定的娱乐功能,这部分内容必将是学生感兴趣的部分,因而教师可以有效利用这部分知识,信息因势利导,实践课程教学中融入娱乐内容,增加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四、课程考核方法
从某种层面来说,信息技术的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应用,将其与其他学科相整合将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并积极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从而促使其形成良好信息素养,因而在进行期末考核时不能依靠单一的考核形式,需要从全面性的角度对学生整体表现给予综合评价。针对课程考核而言,需要引起更多的考核模式,例如:日常教学中,采取提问方式,或是增加部分测验等,这样可以促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强化其知识复习能力,上机实践操作中,需要设置综合类的实验,提升实践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全面理解知识,还能不断活跃思维,拓宽学生知识面,最终促使学生综合能力得以大面积提升。根据平时考核,学生实际掌握能力教师能够有比较全面的认知,通过分析及总结,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然后给予相应的改进策略,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
五、课程教材建设
信息技术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可谓是日新月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材内容筛选上准确掌握时代发展步伐,从目前情况来看,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制相对来说比较落后,远远不如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很多教材涉及到的软件系统,在实际应用已经得以升级改造,与此同时部分软件升级速度较快,而教材中则还停留在旧版本,这在某种程度上给学生新知识的学习带来极大的困扰,而且促使其在实践操作中难以真正开展实际操作。因而大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需要不断优化,针对基础概念及原理部分,教材中可以适当保留,而对于实践软件使用,或是信息技术发展较快的技术,教师可以以网络课件形式得以呈现,网络中的教学课件基本上更新速度较快,通过网络形式更为便捷,学生能够从中掌握最先进的信息技术,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开展实践操作,掌握前沿技术。
六、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开设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提升学生日后社会竞争力,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可以提升计算机应用价值。本文中详细阐述了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学方法及内容筛选的重要性,并从多个方面探索了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最佳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陆宇光.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15).
[2]吴建.<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法[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12).
[3]董高原.浅谈有效教学在“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广东科技,2010(22).
[4]孙庆英.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0(14).
[5]赵嘉,吕莉.大学计算机基础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适切性讨论[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06).
[6]徐卫英,赵敏涯,李宏丽.“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探析[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