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
摘 要:分析新媒体阅读环境下大学生的阅读倾向,指出新型媒介对大学生阅读行为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提出相应对策,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推动全民阅读。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阅读倾向
大学是知识积累和素质提升的重要阶段,阅读不仅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对于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伴随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各种数字化平台及移动终端快速推广,新媒体以全新的形态展现在人们眼前。大学生的阅读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手机阅读、网络在线阅读、PAD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新形式颇受青睐,且呈不断增长、发展、普及的趋势。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文化传承、科技创新、民族振兴的重任。因此,研究大学生阅读倾向,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其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媒体阅读环境下大学生的阅读倾向
(一)阅读方式多样化,倾向使用移动化、数字化、电子化的新媒体
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愿意尝试并容易接受新事物,新兴的数字化阅读媒体由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介质支撑,信息容量大,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参与性,能给人们带来全方位的视、听、触等立体交叉的感官体验,迎合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新媒体阅读方式普遍受到了大学生的欢迎。
新媒体作为崭新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正在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纸质阅读。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64%,各类数字化载体的接触率分别为:手机阅读60%、网络在线阅读51.3%、PAD阅读11.3%、电子阅读器阅读8.8%;人均每天使用新兴媒介的阅读时长为91.66分钟,而使用传统媒介的阅读时长只有45.53分钟,其中图书、报纸、期刊分别为19.69、17.01、8.83分钟。[3]在新媒体覆盖的环境下,阅读几乎无处不在,无论在教室、宿舍、餐厅、商店、家里、公共交通工具上,一打开智能终端,就能阅读,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也享受了新型阅读媒介带来的方便、快捷。新媒体的灵活、便携,扩大了阅读场所,拓展了阅读空间。阅读已从“纸质阅读时代”进入了“电子阅读时代”。据易观国际2016年7月15日发布的《2016年中国移动阅读市场年度综合报告》显示,至2016年第二季度末,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7.9亿人,除社交和通讯以外,新闻资讯类阅读成为最主流的应用类型,应用普及率和渗透率达47.4%;移动端网民为6.2亿人,中国移动阅读处于高速发展期,阅读平台用户的年龄以85后、90后为主流群体,占比高达74.9%。[4]
大学生阅读的方式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依赖功能强大的网络,大学生可以快捷、方便地通过智能手机、PAD、电子阅读器、笔记本电脑、PC电脑等电子设备,使用浏览器浏览网页、微博、微信、邮件、杂志客户端、书城客户端、资讯客户端、新闻客户端等,获取所需要的小说、杂志、图书、音乐、电视、电影、考试复习资料、相关专业文献等资源,电子书与纸质书共存,大学生用于阅读纸质书的时间和购买纸质书籍的费用正逐渐减少。
(二)阅读深度为浅阅读,折射出跳跃式、碎片式的阅读思维
随着新媒体的宣传和普及,手机、平板电脑、PDA、笔记本电脑、PC电脑、MP4、MP3、阅读器等在大学生中流行,他们可以通过这些电子设备,随时随地获取各种信息。而手机4G业务和无线网络的发展,助推手机阅读成为大学生常用的阅读方式之一。相比传统的纸质阅读,手机阅读功能强大、携带方便、随时可用、花费较少,其优点正好与大学生课余时间多而分散、经济来源主要靠家庭的特点相吻合。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在走廊、操场、林荫小道上,以及各种学生活动的间隙,随处可见低头看手机的大学生,利用零碎时间,在手机上查看微信、微博、QQ,浏览各个网站推送的新闻,下载或阅读喜爱的电子图书和网络小说,听流行音乐、看电影、拍照已成为他们校园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这种快餐式、跳跃式、如蜻蜓点水一般不需要深入思考的阅读方式就是浅阅读,带着随意、自由、轻松和愉悦,具有速读、泛读、缩读、读图的特点,是一种视觉快餐和思维快餐,满足了求新、猎奇、了解外界动态的心理,本质上属于肤浅的、片面的、碎片式阅读。通过浅阅读,所需的信息可以快捷获取,但与此同时,常时间快速的、表面化的阅读使大学生思维趋于简单化,容易导致浅思考,助长浮躁、不求甚解、功利等不良习气。
大学生课余有看不完的微信,刷不完的微博,聊不完的QQ,读不完的新闻,称他们为校园里的低头族毫不为过。未经筛选的各类信息铺天盖地而来,良莠不齐,无暇甄别,其中不乏低层次、不健康、不真实、不全面的信息,充满了太多诱惑,占用了太多时间,令大学生难以静下心来走进传统的纸质阅读。
浅阅读虽然方便快捷、令人轻松愉悦,看似利用了分散的、碎片化的时间,但多是标题式、搜索式、浏览式、跳跃式的阅读,缺乏深入、系统、连贯的思考,不利于大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文字能力的提高,以及想象力、创新力、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长期满足于浅阅读,易导致思想懒惰、专注力缺乏、心浮气躁。此外,连续、快速地读屏容易带来视力方面的问题,边走边看手持智能终端更存在安全方面的隐患。
(三)阅读内容扩大化,呈现实用性、功利性、消遣性的选择倾向
新媒体强大的阅读功能扩展了大学生阅读内容的选择面,能够让他们极大地拓宽视野、增长见识,身处校园而及时地获取所需知识和讯息,掌握相关专业发展动态,了解世界各地风土人情,拉近与世界的距离,保持与社会的交流互动。但事实上,新媒体阅读功能的利用情况并不理想。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指出,在手机阅读接触群体中,最喜欢的电子书类型为都市言情,其后是文学经典、历史军事、武侠仙侠、玄幻奇幻等。[3]不少大学生喜欢阅读言情小说、武侠小说,有的热衷于网络文学、官场文学,也有的倾向选择畅销、流行的书籍,很难静下心来深入、系统地阅读经典。一些大学生使用移动终端主要是为了休闲娱乐、放松身心,仅仅利用了新媒体的娱乐、交友功能,满足于智能设备新奇、好玩的感观刺激,注重享受,容易陷入娱乐化的误区,或导致网络依赖症。大学生必须面对毕业之后自谋职业的挑战,在就业的压力之下,他们更希望学习实用技能,因此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倾向求职技能培训资料,如执业资格考试、公务员考试、外语过级、计算机过级等,忽视了中外经典名著的阅读,表现出功利化倾向。
如何让更多大学生更好地利用新科技的产物,使得我们深思。大学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经典阅读减少,确有忽视内在文化素养提升的隐忧。经典著作经过了历史的积淀,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深刻的人文思想。阅读经典能陶冶精神和灵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责任感,让大学生深入领略更深层次的生命意义,进行灵魂构建,升华思想境界,提升人文素养,健全人格,在其今后的人生中还将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综上,科技的高速发展催生了多样化的新媒体,改变了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也影响了他们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模式。
二、引导大学生阅读倾向的对策
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知识积累的重要阶段。阅读是加强人文修养、提高文化水平、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新媒体的不断涌现顺应了时代发展,是人们智慧的成果。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的阅读倾向,让他们全面认识新媒体的有利及不利影响,提高辨识能力,趋利避害,有效地提升大学生阅读能力,是新时期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一)社会营造全民读书的氛围
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推广全民阅读活动,使阅读成为公民生活的一部分。城市公共图书馆、社区图书活动室应承担起指导阅读、为读者服务的责任,让每个人都享有阅读的权力。各级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社、出版社、重要的门户网站等主流媒体应多制作读书与书评节目,多出版文化作品,注重提升节目或作品的文化品位,利用媒体自身的影响力,担负起引导全民阅读的责任。
(二)高校担当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和思维能力的重任
高校是教学、科研的重要阵地,应紧跟时代步伐,创建移动网络和无线覆盖的校园环境,满足大学生新媒体阅读的需求。高校图书馆应分析大学生的阅读倾向,改善阅读设施设备,增购数字资源,补充纸质文献。积极开展新媒体阅读服务,方便大学生使用手持智能终端进行文献检索、下载和阅读。优化馆藏检索系统和网络阅读导航系统,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程,推广数据库使用。主动配合各专业教师的教学进程,积极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和历代经典著作,宣传各类专业文献、最新专业资讯、主流文学等,举办名师讲座、中外经典名著推介会、知名作家见面交流会、十佳读者评选、经典名著排行榜等活动。利用微博、微信、Q Q、BBS等开展互动,建立大学生图书管理协会,引导大学生科学地选择阅读内容,采用适合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做好新生入馆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导读工作。
(三)家庭鼓励孩子阅读
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和家长阅读习惯对孩子阅读观的形成非常重要。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全力配合学校教育,关注孩子在校学习、生活和思想道德状况。注重传统文化教育,与孩子平等交流。工作、家务之余经常读书,言传身教,为孩子做榜样。跟随科技的进步,学习新兴媒介阅读方式。选择合适的内容,与孩子一起阅读或交流感受,鼓励孩子多读书,创造适宜孩子读书的家庭环境。
(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实现新媒体阅读与传统阅读的完美结合
阅读能丰富知识、开启智慧、完善人格、提升内涵。大学生应明确自己肩负国家和民族复兴的重任。树立阅读意识,既要重视学科知识体系的深入、系统学习,又要加强中外历代经典名著的阅读。培养正确的阅读价值观、健康的阅读取向。意识到新媒体可能带来的危害,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和低俗文化,选择优质的阅读内容。设定合理的阅读目标,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并付诸实施。
总之,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应形成合力,培养大学生崇尚阅读、终身学习的优良品质,提高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提升人文修养,推动全民阅读,为我国公民文化素质的普遍提升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任俊华.从传统书籍到手机电子时代-当代大学生阅读调查情况简析[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J],2016(3):9-11.
[2]董丽荣,王艺卓.自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移动阅读行为特点研究[J].新媒体研究[J],2016(19):188-190.
[3]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EB/OL].新华网.http://bj.bendibao.com/news/2016420/222956.shtm.
[4]易观国际《2016年中国移动阅读市场年度综合报告》[EB/OL].中文互联网数据资讯中心.http://www.199it.com/archives/496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