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先碧 (本刊特约记者)
全球合力应对气候变化
杨先碧 (本刊特约记者)
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2日,第21届联合国气候大会在法国巴黎召开。近年来人类所面临的气候环境越来越恶劣,高温、暴雨、暴雪、龙卷风、台风等极端天气越来越多。这不是一时一地的问题,而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趋势导致的。为了减少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对我们带来的危害,世界各国政府、多个机构和科学家,都在努力为应对气候变化出谋划策。一年一度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也是为商讨这个问题而召开的。
气象观测表明,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呈变暖趋势。1880—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大约上升了0.85 ℃。2015年11月25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在日内瓦发布2015年全球气候状况临时声明,称2015年可能是有记录以来的最暖年份,而2011年至2015年也将成为历史上最暖的5年,大约高出1961至1990年标准参照期平均值0.57 ℃。在最近5年,全球极端天气事件,尤其是高温事件频发。
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是全球升温的主要因素(图片来源: lookfordiagnosis网站)
基于对过去气候变化的研究,可以推断未来天气存在更加恶化的前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曾经发布一份报告指出,至2100年全球温度可能会升高4℃,这比我们全力以赴争取避免的程度高出了2℃。然而,气象学家更新的模型表明,形势可能将更为严峻,至2100年全球温度可能增加5~6 ℃,且有10%的可能是增加7℃。这意味着我们很多人在有生之年都会经历严峻的变暖情景。
城市比乡村更容易受到高温天气的影响,那是因为城市容易出现热岛效应。在城市热岛中心,气温一般比周围郊区高1 ℃左右,最高可达6 ℃以上。城市人口密集,工厂及车辆排热,居民生活用能的释放,城市建筑面及裸露地面吸热快的特性,是热岛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当然,城市中的大气污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些大气污染物浓度大,会吸收地面和墙壁反射的热量,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保温作用,产生温室效应,从而引起大气进一步升温。此外,城市中绿地、林木和水体的减少也是产生热岛效应的一个重要原因。
全球平均气温为何正在逐渐上升?那是因为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了过多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如果我们现在不再加速排放温室气体,就有机会避免温度大幅度增长。但是,实际上人类排放并没有变缓的迹象。近百年来,全球每年的碳排放量仅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略有降低,近5年来却以更快的速度增加。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保罗·法尔德斯认为,碳排放并未减缓,这是人类未来的最大忧患。
对于气象学家来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几摄氏度是特别重大的事件。这听起来好像令人费解:不就几摄氏度吗,值得那么大惊小怪吗?35 ℃和38 ℃都是让人感觉很热,-5 ℃和-2 ℃都是让人感觉很冷,似乎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然而,全球升温带来的实际影响并非那么简单,这会导致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越来越多,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面临的气候风险也会越来越大。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气候问题专家彼得·考克斯表示,全球平均气温上一次大规模上升发生在5 500万年前。当时,地球各地的深海火山相继爆发,被冷冻在深海地壳下的几十亿吨甲烷和二氧化碳等大气保温气体随着火山爆发被释放到大气中,使得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5~6 ℃。结果,海洋由于溶解的二氧化碳而变得很酸,大量海洋生物因此而灭绝;海面的高度比今天的海面高出100 m,除了少数高纬度地区外,地球上大部分陆地变成了海洋,原本生活在这些地区的大部分生物逐渐灭绝。
气候变化引发的灾难即使在现在已日益明显,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都是气候变化造成的恶果。目前,气候变化已经超越环境污染成为头号环境问题。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调查后发现,在过去60年内,全球异常高温的白天和夜晚的数量一直在增加,而晚间气温升高的程度还要高于白天。澳大利亚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大气科学家史蒂文·舍伍德认为,如果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升高7 ℃,地球上部分地区在某些季节的高温压力将超乎人类所能忍受的极限。
气候变化还危及人类健康。比如,高温天气会导致中暑、发热、腹泻等多种疾病,还会导致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加重并恶化,还会间接导致疟疾、登革热等虫媒类传染病。2003年8月,前所未有的热浪席卷欧洲。在法国部分地区,连续7天温度逼近40 ℃,不少人死于高温,以至于巴黎附近一个冷库被专门用来储藏尸体。2008年的一项研究表明上述热浪事件中总死亡人数高达7万,大多数是老弱病残,但也有青壮年死于非命。
气候变化还影响粮食安全。据专家预测,到2050年,全世界人口将达到90亿。那时,我们需要更多的粮食才能维持生存。然而,随着全球气温逐渐升高以及旱涝灾害日趋严重,全球粮食供应势必会受到更加严重的威胁。2012年初,美国农民趁粮食高价而扩大种植面积,预期会有空前的收获。然而,由于干旱和破纪录的热浪导致粮食产量不增反降。
气候变化将危及沿海城市安全。绝大多数冰川学家认为,全球升温正在加速融化冰川,由此导致全球海平面快速上升。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至少会升高1 m,也有可能会高达2 m。这足以淹没许多地势低洼的城市或使之更易遭受风暴潮。海平面大幅上升将对许多小岛国,伦敦、纽约和上海等沿海城市,以及人口稠密、地势低洼的荷兰、孟加拉国和美国佛罗里达州等地带来巨大灾难。
气候变化危及人类生存(图片来源:devpolicy网站)
气候变化将使得全球可居住面积减少。气候变暖不仅使人类的生活受到冲击,其他生物的生存也面临严重威胁。尤其是一些对气温比较敏感的物种,会在未来的环境危机中败下阵来,永远消失于人类的视野之外。研究人员发现,植物也怕热,一些原本生活在炎热地区的植物,利用种子漂移的方法,逐渐向凉爽地区转移。随着植物的迁移,那些依靠这些植物生存的动物也会发生转移。也就是说,全球升温导致全球生态系统发生重大变化,一些炎热而且少水地区的沙漠化程度将增大,这就使得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面积将越来越少。最终,非洲、澳大利亚、巴西、印度、美国等国的大片地区至少在一年中的部分时节不适于人类居住。
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利用气候变化影响模型发现,亚马逊南部地区将成为全球最显著的气候变化影响热点区域,预计该地区的粮食生产、生态和水资源将“经历剧烈变化”。欧洲南部将是全球第二大气候变化影响热点区域,这里将可能发生水资源缺乏和粮食减产等问题。其他可能受到气候变化严重影响的热点区域包括中美洲和非洲的热带以及南亚的北部等。全球变暖还将引发新一轮的难民潮,当今“气候难民”已经有好几百万人,到21世纪末可能将增至2亿人,造成国与国、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构成引发冲突的潜在因素。英国牛津大学社会学家迈尔斯教授说:“气候难民将引发世界上最突出的人道危机。”
气候变化危及动物生存(图片来源:今日亚拉巴马州(altoday)网站)
由于近百年的气候变化主要是人类活动尤其是工业活动排放过多二氧化碳引发的,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各国政府开始积极发展着眼于减排的低碳经济。这种经济概念的出现与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两大主题密不可分,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目前,低碳经济正成为各国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保障未来能源安全的重要战略选择,也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抢占未来经济制高点的重要路径。
在低碳经济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是绿色工业。绿色工业是指实现清洁生产、生产绿色产品的工业。在绿色工业相关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要求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自觉保护环境和实现生态平衡。其实质是减少物料消耗,同时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在低碳技术中,有比较高端且实用的,磁制冷技术就是其中一种。这种新型制冷技术由英国剑桥冰箱公司研发,主要利用金属合金的磁场进行制冷。该公司正在研发的新型冰箱和空调采用这种新型制冷技术,有望比传统的冰箱和空调节能40%。在低碳技术中,也有比较传统的,且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容易实现的。比如,在房间的门窗上多装几层玻璃,可以减少热量损耗,使房间冬暖夏凉,这样就减少了空调的使用量。
由于城市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比乡村更大,各国政府采取措施为城市降温,应用比较多的有两种方法:第一是在城市里大量种植树木;第二是人工降雨。此外,各国研究人员纷纷开发新的技术,努力为城市降温,让“热岛”变为清凉宜人的“绿岛”。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市政府近年来大规模修建冷却系统,引入海水为城市降温。每天,几个巨大的水泵从深海中抽出冰冷的海水,这些海水沿着错综复杂的管道系统在城市里快速流动,让城市降温,变热的海水再通过管道排放到大海中。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实施降温计划的地区理论上最多可以降温2.6 ℃。
绿化屋顶也可以帮助城市降温。根据科学家测算,如果屋顶被绿色植物所覆盖,建筑物顶层在夏天可以降温5 ℃,而整幢大楼可以降温2 ℃;如果建筑的屋顶和墙壁都被绿色植物所覆盖,那么整幢建筑可以降温5 ℃。德国是世界上公认的绿色屋顶技术最先进、屋顶绿化普及程度最高、屋顶绿化政策环境最好的国家。德国政府1982年立法,强制推行屋顶绿化。根据规定,任何新建筑业主必须根据生态补偿要求,建造屋顶绿化或在他处新建与屋顶等面积的绿地,如违反规定则需缴纳罚款。
大会主席法比尤斯(中)为《巴黎协定》的达成竖起大拇指(图片来源:Francois Mori)
由于气候变化正在危害人类,而且将对人类带来更加巨大的灾害,联合国制定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决定从1995年起,每年12月召开一次世界性的气候会议,主题就是商讨如何合作应对气候变化。这个公约于1992年在联合国纽约总部通过,1994年生效。该公约没有对个别缔约方规定具体需承担的义务,也未规定实施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说,该公约缺少法律上的约束力。但是,该公约规定可在后续从属的议定书中设定强制排放限制。到目前为止,主要的议定书为《京都议定书》,后者甚至已经比公约本身更加有名。
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策略(图片来源: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网站)
2015年度的巴黎气候大会是继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后,又一重要时间节点。这次大会出台了一份新的全球气候协议,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做出安排。因此,巴黎气候大会也是近几年来最重要的气候会议。2015年12月12日,经过13天的艰苦谈判,各方终于达成一致意见,来自196个国家的谈判代表通过了历史性的《巴黎协定》。当晚19点26分,在延期超过24小时的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最后一次全会上,大会主席、法国外长法比尤斯举起带有大会标志的绿色小锤,宣告里程碑式的《巴黎协定》诞生,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迈出重要一步。法比尤斯说:“我敲下的是一个小槌子,但我希望它能够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巴黎协议》被认为是继1997年《京都议定书》之后,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达成的最重要的国际协议。
《巴黎协定》共29条,包括目标、减缓、适应、损失损害、资金、技术、能力建设、透明度、全球盘点等内容。《巴黎协定》指出,各方将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之内而努力。全球将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峰,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根据协定,各方将以“自主贡献”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发达国家将继续带头减排,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帮助后者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从2023年开始,每5年将对全球行动总体进展进行一次盘点,以帮助各国提高力度,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长期目标。
第21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会标(图片来源:第21届联合国气候大会(cop21)官方网站)
《巴黎协定》将全球气候治理的理念进一步确定为低碳绿色发展。全球气候谈判的历史,实际上是全球从过去依赖化石能源的经济形态向去碳化的低碳绿色经济发展的历史。但这一进程的演变十分艰难。其中既有传统能源行业抵制的原因,也有新能源行业技术、体制不完善的因素,更与未来全球发展方向不清晰有关。《巴黎协定》的通过,展示了各国对发展低碳绿色经济的明确承诺,向世界发出了清晰而强烈的信号:走低碳绿色发展之路是人类未来发展的不二选择,绿色低碳成为未来全球气候治理的核心理念。
《巴黎协定》的达成,标志着全球气候治理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具有里程碑式的非凡意义。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指出:《巴黎协定》成为减少气候变化风险这一历史性旅程中的决定性转折点;各方为达成有雄心的、灵活的、可信的和持续有效的协定,展示出灵活性和团结一致;这曾经无法想象,现在势不可挡。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在大会发言中表示,《巴黎协定》是一个公平合理、全面平衡、富有雄心、持久有效、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定,传递出了全球将实现绿色低碳、气候适应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积极信号。法国总统奥朗德表示,为了达成这个协定,已经等了40年,但《巴黎协定》并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2016年1月13日收稿)
(编辑:沈美芳)
Global actions on climate changes
YANG Xianbi
10.3969/j.issn.0253-9608.2016.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