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121000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肺部肿瘤诊断中放射技术的临床分析
张慧
121000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目的:探讨放射技术在肺部肿瘤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肺部肿瘤诊断患者7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CT扫描合并X线检查)和对照组(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和痰脱落细胞检查)各38例,观察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结果:两种诊断方法对于肺部肿瘤的诊断准确率为100%,但在恶性肿瘤的分类诊断中,准确率为92.31%,在诊断结果方面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射性技术在肺部良性肿瘤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并且操作便捷、成本较低,对患者产生的疼痛感较小,可以多次重复操作。
放射技术;肺部肿瘤;临床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逐渐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并且各种类型的肿瘤疾病发病率也在不断增高,尤其是肺部肿瘤发病率。肺部的良性肿瘤主要包含支气管和肺部的平滑肌肿瘤、脂肪瘤以及其他肿瘤,在临床上出现的概率较低。人体的肺部良性肿瘤和细胞的分化具有相似性,但是在临床上仅有一部分良性肿瘤会向着病变发展,从而对患者的生活和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因此,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肺部肿瘤诊断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给予不同的诊断方法,现报告如下。
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肺部肿瘤诊断患者76例,男49例,女27例,年龄31~78岁,平均(52.3±1.3)岁,病程6个月~5年,平均(1.94±0.5)年,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38例(CT扫描合并X线检查)和对照组38例(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和痰脱落细胞检查),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发绀、胸部动脉曲张、瞳孔缩小、颈部动脉曲张、眼球凹陷、咯血、呼吸急促、胸腔积液、咳嗽、胸部疼痛、突发性发热等症状。两组在基础资料方面相比,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分析。
诊断方法:①观察组使用CT扫描合并X线检查。CT扫描的具体方法:设备选取东芝64排128层CT机;必须保证55 mAs以及120 kV,螺距5.5,图像层厚7 mm,扫描层厚3 mm;平扫胸部,摄片肺窗和纵隔窗。X线检查方法:设备为上海医疗仪器200 Max光机;取胸部正位进行拍摄,由胸廓入口到膈面,层厚5 mm,层距5 mm[1]。②对照组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和痰脱落细胞检查。
观察指标:观察对比两种诊断方法在肿瘤良性及恶性诊断准确率方面的差异,同时对比在恶性肿瘤分类方面的准确率。
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经过CT扫描和X线诊断显示,良性肿瘤12例(31.58%),恶性肿瘤26例(68.42%);恶性肿瘤中,中央型肺癌13例(50.00%),周围型肺癌8例(30.77%),转移型肺癌5例(19.23%)。对照组经过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和痰脱落细胞检查结果显示,良性肿瘤12例(31.58%),恶性肿瘤26例(68.42%);恶性肿瘤中,中央型肺癌11例(42.31%),周围型肺癌8例(30.77%),转移型肺癌7例(26.92%)。两种诊断方法对于肺部肿瘤的诊断准确率为100%,但在恶性肿瘤的分类诊断中,准确率为92.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近些年来,我国在肺部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上有明显的增高趋势。现阶段,在临床上对肺部肿瘤患者进行诊断的方法较多,比如CT检查法、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法、MR检查法以及胸部针吸活检法等。采用具有放射性的技术来对患者的肺部良性肿瘤进行检查主要分为胸部X线照射检查和CT扫描检查两种方法,也就是对患者的胸部进行X线照射,找出肿瘤的病变区域,然后再对病变区域进行CT平扫,并对所形成的图像进行立体重建[2]。技术人员对肿瘤肿块的边缘短毛特征等进行分析,并且对其进行诊断。通过研究表明,采用放射线技术对患者的肺部肿瘤进行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并且胸片能够清楚地看到肺部肿瘤所处的位置、大小、形状以及周围其他组织的情况,尤其是在对肺部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进行定性时,大大降低了误诊的概率。除此之外,采用放射性技术对肺部肿瘤患者的肿瘤进行动态跟踪。但是,采用放射性检查法对肺部肿瘤的诊断也存在一定的缺点,比如,对周围型肺癌和结核类型的疾病所呈现的影像学具有相似性,并且当中央型肺癌较小时使用X线检查无法被检查出来[3]。
从本研究可以看出,采用放射性技术对患者肺部良性肿瘤进行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并且具有操作便捷、成本较低,对患者产生的疼痛感较小[4],可以重复多次进行操作等特点,在临床上使用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是,如何有效地提高现有放射性技术对患者肺部恶性肿瘤诊断的准确性,这需要在以后的临床实践过程中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总之,采用放射性技术对患者肺部肿瘤进行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值得临床上进行推广和使用。
[1] 陈一天,徐益琛,黄桂春,等.转移相关基因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相关性[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26 (7):717-720.
[2] 黄晓红,游金辉.肺癌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与FDG摄取的关系[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4,8(1):124-128.
[3] 朱锡旭,李兵,武新虎,等.射波刀放射外科治疗肺部肿瘤的临床分析[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1,24(4):371-374.
[4] 李坤,袁伟斌.不同放射诊断方法鉴别肺癌与良性肿瘤的对比分析[J].健康研究,2015, (2):159-160.
Clinical analysis of radiological technology in the diagnosis of lung cancer
Zhang Hui
The Third Hospital Affiliated to J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121000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analysis of radiological technology in the diagnosis of lung cancer.Methods:76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diagnosis were selected.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CT scan combined with X-ray examination)and the control group(fiberoptic bronchoscopy and sputum cytology examination)with 38 cases in each.The diagnostic accuracy rate of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Results:The diagnostic accuracy rate of two diagnostic methods for lung cancer were 100%,but in the classification diagnosis of malignant tumors,the accuracy rate was 92.31%,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The radiological technology in the diagnosis of lung benign cancer has a high accuracy rate;the operation is convenient;the cost is low;the pain of the patients is small;it can be repeated many times.
Radiological technology;Lung cancer;Clinical analysis
10.3969/j.issn.1007-614x.2017.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