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成森,解方舟,余 立,朱梅福
(1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chengsenhe@sina.com;2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系,安徽 合肥 230032)
礼乐文化在和谐医患关系构建中的作用探析*
何成森1,解方舟2,余 立1,朱梅福1
(1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chengsenhe@sina.com;2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系,安徽 合肥 230032)
阐述了礼乐文化的缘起并探究礼乐文化尊重自然规律、立足岗位、坚守规矩,发挥主观能动性、各尽其责、力促和谐,主客观统一、相辅相成、追求文明的本质;分析礼乐文化为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提供了内在的价值追求、自觉的行为规范、健康的心理态度等作用,对于当前处理好医患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礼乐文化;医患关系;价值追求
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绵延不绝,它孕育了璀璨文化。如:发轫于三代(夏商周),成熟于先秦(春秋战国)的礼乐文化,是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文化瑰宝。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1]。礼乐文化一经形成,便以其内核和穿透力,促中华各民族与天地同德、与万物和谐。礼乐文化是华夏子孙的价值追求和中华民族安身立命之本,是中国的强大精神支柱。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下,重温礼乐文化,萃取其精华,以其为精神理念处理各方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在应对当下医患关系时,引导并强调双方知礼守乐应是一剂良药。
“礼乐”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
礼乐文化是从祭祀文化发展而来的,所谓礼,就是指各种礼节规范;所谓乐,则包括音乐和舞蹈[2]。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王国维对“礼”进行研究,认为:盛玉以奉神人谓之围若豊,推之而奉神人之酒醴亦谓之醴,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所以“礼”从指祭神的容器被引用为用来祭神的宗教仪式,再往后泛指人类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仪式。
礼乐的起源与中华民族文明的演进是同步的。原始时期,先民面对神秘的大自然,偶发原始冲动,带有节奏的呼号“乌乌”便产生了简单的音乐,这种简单的节奏确实提振了先民的士气。久之先民便赋予这种简单的音乐以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试图通过征服自然、改善生存状况。《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让舜摄政,“修五礼”,舜命伯夷为秩宗,“典三礼”。舜还任命夔为“乐正”而“教稚子”,从而做到“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史记·乐记》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作乐,以赏诸侯”等,这些以“神文”为背景的早期“文化”,算是礼乐文化的萌芽期。
我们的祖先,将礼乐作为处理天、地、人关系的重要手段,他们以“礼”代表天地人应有的秩序,以“乐”代表天地人应有的和谐。所以,中华“礼乐文化”的形成背景是:有“和谐”(乐的精神),所以万物都能化生,有“秩序”(礼的精神),所以万物都能生长。众多研究表明,《礼论》和《乐论》是礼乐起源之“因”。
因何制礼?《荀子·礼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 是礼之所起也。”《礼论》又说:“故礼者养也。刍豢稻粱,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雕琢刻镂,黼黻文章,所以养目也;钟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养耳也;疏房檖貌,越席床笫几筵,所以养体也。故礼者养也。”《礼记·祭统》也说:“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急于祭。”梁启超说道:“礼也者,人类一切行为之规范也。有人所以成人之礼,若冠礼是;有人与人相接之礼,若士相见礼是;有人对于宗族家族之礼,若昏礼丧礼是;有宗族与宗族间相接之礼,若乡射饮酒诸礼是;有国与国相接之礼,若朝聘燕享诸礼是;有人与神与天相接之礼,则祭礼是。故曰:‘礼所以承天道以冶人情也。’”(《志三代宗教礼学》)
因何制乐?《荀子·乐论》:“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所谓“雅”“颂”连同虞舜时的《九韶》和周时的《大武》,也就是一种音乐模式,《韶》《武》《雅》《颂》在孔子等儒家眼里,就是符合时代潮流的“主旋律”,就是一种遵行。自古以来,所谓“音乐”,无外乎“声乐”和“器乐”,声乐即男女声“独唱”“合唱”“二重唱”等,器乐也就是弦管乐器的“独奏”“合奏”“重奏”等。“声乐”与“器乐”,使“乐”而成型,“成型”的过程就是追求并构建“和谐”的过程,因为无论是男女还是弦管,都要按一定的要求去做,也就是要符合一定的“模式”。按现在来讲,就是要有集体精神、大局意识,在一定的“模式”范围内,各守本分,各尽其责。因此,先王“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曲直、繁省、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汙之气无由得接焉”(《荀子·乐论》)。
在中国古代文化体系中,一方面,礼乐文化是人们交往中的礼节、礼仪;另一方面,礼乐文化成为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是人际交往的规范和原则。对于 “礼”的含义,诸子百家经过长时间的争论认为其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礼化,二是乐化。所谓“礼化”,就是人的外在行为规范的建立;所谓“乐化”就是人的内在精神的修炼。老子、孔子以及后来庄子、孟子、墨子等诸子百家有感于被孔子称为“郁郁乎文哉”的震撼,怎么在周后就出现了“礼崩乐坏”呢?他们纷纷从不同角度反思其深刻原因,并系统阐释礼乐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其重大意义。正因为他们的“百家争鸣”,进而“共同推动礼乐文化的发展和礼乐制度的转型”。中华礼乐文化的起源与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紧密相连在一起,与中国的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体制联系在一起,因此才造就它与西方文化本质的不同,即我国注重孝道尊祖与和谐合作,而西方文化则更宣扬对上帝的信奉与自由竞争。
《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懂得并强调尊重自然规律,是先民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在这一点上,礼乐文化与它异曲同工。什么是礼?儒家经典多有记载。《荀子·礼论》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所谓“礼”就是“天地”“先祖”“君师”自有先后、各有其位,不可相乱,也就是守礼有序。那么“礼化”的作用也就是让人们在社会伦理和日常生活中要找准定位、要区别次序、要遵行规矩。这些行为规范的确立并践行,人们是能感受到的,因此,“礼自外作,故文。”“礼至则不争”,人与人的关系自然就和谐融洽。
《周易·乾》又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史记·乐书》中记载:“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人之内心是一个宽广无比的大舞台,产生于心的“乐”对世人的影响不言而喻,所以演奏(唱)成音乐的各方(男女、管弦)就应各尽其责了,“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徴为事,羽为物”,“五音”各自对号入座,“五者不乱”,各居其位,各出其声,“故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徴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五色成文而不乱,八风从律而不奸,百度得数而有常。”“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天下和谐自然,人心向上而和顺。一个彬彬有礼、音乐充耳的和谐社会因“乐”而生。
和谐是“礼乐文化”的基本精神,“礼之用, 和为贵。”《(论语·学而》),礼乐文化的应用, 以和谐为贵。孟子说: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上》)我们生存和发展的依据及根本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团结互助,友爱和睦。大至国家,小到家庭均是如此。为什么说礼的本质在于和谐?我国传承的礼仪注重参加者的身份和地位,谁是主,应该处于哪一个位置上,谁是从,应当穿什么样的衣服等都有着非常详细的规定。礼乐文化就是要通过周密、严谨的方式培育参加者们产生一种“亲亲、尊尊”的“礼文化”意识。《礼记·丧服小记》有记:“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人道之大矣。”我国古代的社会是以家族为单位的宗法家族社会, 在一个大家族中,人们需要参加祭祖的礼仪,宗族便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增强凝聚力,加强团结。国家便是吸收了宗族的这种制度方式来进行组织和管理的。礼乐文化也使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获得实现的基础。
“礼化”和“乐化”的结合便是主客观相统一,前者是指维护社会秩序,后者则是为了激发内在情感。所以古人认为,“礼”是人的道德、伦理、修养的体现;“乐”是人的情感、思想、欲念的表现。“礼”和“乐”就是将人的道德感、美感、修养等内在情感品质化为外在的礼仪和音乐),即将无形有形化,将抽象具象化,将意识形态化。
“礼化”和“乐化”两个方面同样还揭示了万物所具有的“阴阳”二象在人身上的表现,二者相辅相成,一体两面,互相促进,互相转化,“小大相成,终始相生,倡和清浊,代相为经。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医患双方自古有之,医患关系辩证依存。按事物逻辑而言,应该是患在先,医在后。医患是一对矛盾,但双方互利双赢、互相促进应该是客观存在,当今医药卫生之发达、人类健康之水平就可窥一斑。医生与疾病,好比两个赛跑的对手,医生永远恐怕都是那个在后面不断追赶的人。就个案而言,前述的关系可能会出现倒置,医生战胜疾病也屡见不鲜。然而个体的时空也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又是难以预测的。作为疾病的载体患者总是不愿意接受这个不可定性,医患关系紧张此为原因之一。以中华“礼乐文化”来调整认知,调适情绪,促使医患双方顺应并接受这个不定性,可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
礼乐文化指导人们在处理社会关系时,强调要对社会发展进程有益,促进社会发展;强调社会整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要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孔子等儒家十分注重礼乐的内在精神,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可以看出,孔子提出的“仁”便是“礼”和“乐”的结合。儒家通过人的内省来达到社会和谐的理想,民要有亲孝之情,为君者要行仁德之政是孔子追求的社会道德标准。所以“礼乐”无疑是促进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对于今天我们处理医患关系时,防止人们过多看重个人利益,过多看重物质、金钱等而忽视了人们对内心世界的关照与寻求提供了价值追求。而“礼乐”思想对上述思想有纠偏的作用,帮助人们正确看待个人和处理医患关系。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环境,当前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直接影响了社会的安定[3],而礼乐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便是由“礼”所衍生出来的社会秩序。如《易经·豫卦》中就提及学习乐舞可以提高人内在修养,促进社会和谐。荀子在《集解》中进一步进行了解释,认为乐可以使君臣、上下之间“莫不和敬”;使父子、兄弟之间“莫不和亲”;使乡亲、邻里之间“莫不和顺”。 “乐”是“天下之大齐”“中和之纲纪”,乐能使“民和而不流”“民齐而不乱”;进一步说,“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放婴也……四海之民,莫不愿得以为师,是王者之始也”。
武王灭纣后,政治上实行“周人贵亲而尚齿”(《礼记·祭义》),维护统治的方式是通过血亲关系来表达。同样,统治者通过对礼乐的改造来达到意识形态与政治措施遥相呼应的效果,不仅强调《韶》《武》《雅》《颂》的主导地位,还对音乐、礼仪等有了严格的上下级规范。其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加强血亲之间的联系,这需要通过统一的标准来规范各阶层的礼乐内容来实现,如此便可达到“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左传·隐公十一年》)的效果。自此,“礼乐”就上升为一种治国策略。在这样的政策下,整个贵族阶层的社会行为、思想感情乃至政治关系完全消融在王室规定的 “规矩”与“和谐”的文化氛围之中,以致后来的各朝各代的社会政治关系和人际关系,都在“礼乐文化”的自觉遵行中。加强教育并规范各方行为,是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
《礼记·乐记》说:“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于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它把音乐的产生归结为外部世界对人的内心情感和思想的影响所至,“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颂也。”由此而推导出“乐者通伦理者也”和“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所以要维护国家的和谐统一和社会的正常运转,就需要对音乐的感情乃至影响这种感情的社会行为施之以“人为之节”:“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也就是音乐能使人做到“思无邪”。孔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和谐、稳固,必合乎礼、正乎乐。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他要使礼乐成为维护宗法制度、维持等级秩序的一种政治工具,而且也希望礼乐成为建立崇高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的一种教育手段。“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广要道》),集中反映了儒家对礼乐在处理社会关系的心理态度,也为我们处理今天的医患关系提供了健康的心理态度。
“礼乐文化”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要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充分发挥礼乐文化的作用,积极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1] 朱梅福, 曹惠子. 浅论文化自觉与自信[J].新闻世界, 2015(2):76-77.
[2] 王文建. 儒家礼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J].社会科学家, 2013(5):143-147.
[3] 裴育红.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几点思考[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13(33):330.
ExplorationontheEffectofRitual-musicCultureontheConstructionofHarmoniousDoctor-patientRelationship
HEChengsen1,XIEFangzhou2,YULi1,ZHUMeifu1
(1ClinicalMedicalCollege,AnhuiMedicalUniversity,Hefei230032,China,E-mail:chengsenhe@sina.com;2DepartmentofMedicalPsychology,AnhuiMedicalUniversity,Hefei230032,China)
This paper firstly expounded the origin of the ritual-music culture. Then it explored the nature of the ritual-music culture which respects the laws of nature, bases on the position, sticks to the rules, exerts subjective initiative, fulfillseach duty, promotes harmony, unifies o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ty, complements each other and pursuits civilization. Analysis of the ritual-music culture provided inner value pursuit, conscientious code of conduct and healthy mental attitud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which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handle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properly.
Ritual-music Cultur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Value Pursuit
R-052
A
1001-8565(2017)07-0832-04
10.12026/j.issn.1001-8565.2017.07.0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4BGL141):公立医院医患关系风险预警机制及危机应对体系研究
2017-01-06〕
2017-03-25〕
〔编 辑 李丹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