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菁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渗透了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理解,具有丰富的思想精髓,集中体现为:生命共同体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科学地阐述了“两座山”论,健全的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绿色富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蕴含了丰富的理论精髓,彰显了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思想精髓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2-0003-02
自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美丽中国”、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类场合发表有关生态文明的讲话、论述、批示超过60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APEC蓝”“乡愁”等“习式生态词汇”广为人知。他站在谋求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实现人民福祉的战略高度,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对于指导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生命共同体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习近平同志提倡“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1]。他将人类与山水林田湖看成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没有任何一个要素比其他要素更优越,每个要素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它自身的存在就是对系统的贡献。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的观点揭示了生态自然观的实质,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2]187人类与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各组成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并遵循自身演化发展的规律,结成生命共同体。破坏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就很可能破坏其整体性和稳定性,甚至带来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衡。习近平的生命共同体思想,从哲学世界观层面上研究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说明只有对生态问题不断地进行学习、追问、认识,才能最终达到揭示生态问题本质的目的,从而彻底改变人类与自然界对立的、主客分明的哲学世界观。
习近平同志指出:“当代人类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比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3]要破解生态难题,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生命共同体的意识,“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4]。尤其要注意人类自身活动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能动性与受动性、价值性与真理性的辩证统一。
纵观历史,向来是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类文明大多发源于生态环境优越的地区,繁荣强盛也是依赖于生态环境的先天优势。而许多人类文明之所以消亡湮灭,往往是自然环境被破坏、生态恶化所致,如湮灭在黄沙之下的楼兰古国等。中华文明五千年传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早已流淌在我们民族的血液之中,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倡导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科学对待“两座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2005年8月24日,在《浙江日报》头版特色栏目《之江新语》中,习近平同志写道:“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自2005年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两座山”论以来,“两座山”论已经成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在被海内外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和接受。在这些论述中,又以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并回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时的阐述最为全面、经典:“中国明确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5]这三句话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发展的生动写照,是处理经济与生态关系阶段式跨越的三个过程。从不同角度阐明了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既有侧重又不可分割,构成有机整体。绿水青山可以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习近平“两座山”论是对“用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观念的超越,三句话前后表述语序不同,对“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孰轻孰重的认识就不同。习近平关于“两座山”的思想,一开始就是建立在“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之上的,他认为环境就是生命、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
“两座山”论的实质是阐发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态度,饱含着尊重自然、谋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和发展理念,是对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这一论断凸显了生态环境的生产力性质和前提性作用,把创造金山银山与保护绿水青山有机地联系起来,有利于我们自觉统筹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既会产生矛盾,又可辩证统一。因此,要正确处理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矛盾,关键是要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相互转化,在创造金山银山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简而言之就是如果能够把我国生态环境方面的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
当前我国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之路,坚持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决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幸福为代价换取当代人的所谓富足。“在经济建设中注意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经济的发展要考虑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6]的经济生态化和“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6]的生态经济化都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2014年7月8日,习近平在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时强调:“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7]近年来,我国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遵循资源节约、低碳发展的生态理念,依托环境优势,带动经济增长;通过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并依靠科技进步,对农业、工业、服务业进行了生态化改造,协调处理经济增长与结构、质量、效益、环境保护和安全等方面的重大关系,走出了一条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并举的和谐发展之路。
三、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措施
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制度的不完善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8]制度是人们的行为准则和处世规范,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基础,是使一切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使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依循、有动力、有支撑。因此,不仅要建立一套与我国相适应的制度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重要保障;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法治建设,对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实施动态管理。2015年初,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实施,而2016年“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又被列为“十三五”规划中十大重点项目之一,这是生态文明建设首度被列入我国五年规划。这些举措均对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生态环境改善不可能一蹴而就,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有引导、有规范、有激励、有约束,为此必须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明确目标、规范行为、落实奖惩,使制度成为生态文明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利用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一项在“保护优先”价值取向下制定规则的创新性工作,又是对现有制度安排的继承、改革与发展。用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要以法律法规为基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通过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健全生态环境重大决策和重大事件问责制,建立分档分级的责任追究机制,从而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之中,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并且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严查深究其责任,实行终身追究制。与此同时,依照科学基础、法律规定和相关程序,征求利益相关方意见,考虑合理范围、可操作性和保障能力,科学划定生态红线,建立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制度和预警机制,确定不同尺度上的生态空间、资源环境容量,促使自然资源得到可持续开发利用。
四、绿色富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生态环境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近年来,全国大范围地出现空气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污染超标的现象,特别是在我国西北地区出现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雾霾持续时间长、范围广、污染程度重,不仅严重影响了我国居民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也对我国生态环境方面提出了警告。1996年以来,环境群体性事件不断呈现上升的态势,四川什邡市民到市政府门口聚集,反对钼铜项目建设;浙江海宁晶科能源公司污染环境引发数千群众聚集砸毁公司招牌及部分设施;云南丽江兴泉村村民因水源污染问题与高源建材公司发生冲突等事件相继发生,我国社会进入“环境敏感期”。习近平为此指出:“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高度关注,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9]要真正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应该从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着手。2013年4月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表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0]这不仅是对生态伦理的科学认识和对生态价值的科学判断,更是在科学发展基础上的理论升华,突出强调了生态文明与人民生活的密切关系,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活环境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我国政党执政为民的理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同样是以人为本,当人民基本生存需求得到满足时,对建设良好宜居环境的需求就越来越迫切,解决好当前的民生问题要在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让人民真正成为良好生态环境的受益者,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由人民享有。
对此,地方职能部门必须要统筹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协调好生态文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之间的利益关系,不仅要在大气治理、保护水源、保证空气质量上下功夫,而且要适时发展绿色经济。就我国而言,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目标,也是美丽中国的显著标志。贫穷不是美丽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越来越多的生态产品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经济文化需要的同时也要保证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因地制宜实施“绿色富民工程”,让人民真正从生态文明建设中获得利益与实惠,才能让绿色发展有路可行。
综上所述,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有着丰富的思想精髓,是对中国共产党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经验的深刻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对于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人民的福祉、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命运和世界的未来,只有真正把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落到实处,我们才能建成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6(1).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9-25(2).
[4]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9.
[5]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N].人民日报,2014-07-11(12).
[6]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建设美丽中国——第四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91.
[7]更好认识和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N].人民日报,2014-07-09(1).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10.
[9]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N].人民日报,2013-05-25(1).
[10]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强调 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 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N].人民日报,2013-0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