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山瑶人工营林生计的水土保持研究

2017-01-19 21:08吴声军
广西民族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水土保持

【摘 要】通过对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F寨过山瑶刀耕火种的混农林业的考察,从生态人类学的角度研究了这种耕作方式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及其生态补救措施。研究结果表明,过山瑶在人工营林中,针对不同的林地采取小面积分散地开垦,坚持最小改动的原则,采取浅坑堆土定植幼苗、林地间种经济植物和其他农作物、间伐代抚的操作方式,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持地表土壤的原有结构,实现生态补救,以防止水土流失,达到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系统维护相兼容的目的。这种生计方式包含了瑶族人民朴素的生态智慧,并非所谓的破坏生态环境,在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中仍然有着借鉴价值。

【关键词】过山瑶;人工营林;生态人类学; 水土保持

【作 者】吴声军,贺州学院南岭民族走廊研究院专职研究员,博士。广西贺州,542899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6)06-0096-006

一、引 言

“刀耕火种”是生活在高山丛林中的居民一种原始的农耕方法,也称“火耕农业”。这种耕作模式是通过焚烧刀斧砍伐之后的山林,再撒下种子进行耕作,一般耕作三到五年之后再另开辟山地进行耕作。至今,这种古老的耕作方式在亚洲、南美洲和非洲等地的热带雨林的山地中仍然还在使用。[1 ]80 在我国南方省区及海南岛的一些少数民族也还采用这种耕作方式,如历史上居无定所的瑶族人民,他们长期迁徙在我国南方高山丛林中以刀耕火种为生计,过着“以木叶履屋,种禾、黍、粟、豆、山芋,杂以为粮,截竹筒而饮,暇则猎山兽以续食”[2 ]153-154 的“吃一山,过一山”的生活,因而也被称为过山瑶。过山瑶定居之后,除了在刀耕火种地种植杂粮以度日外,他们还进行以人工营造杉树林为主的混耕农业。

然而,这种耕作方式被认为是破坏生态环境的罪魁祸首,美国威廉·拉迪曼(William Ruddiman)教授认为,几千年以来的刀耕火种砍伐了大量的森林,焚烧之后释放的二氧化碳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同时,长期的刀耕火种也造成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加剧水土侵蚀和洪涝灾害的发生,减少了水源涵养。面对质疑,美国人类学家康克林以人类学的方法对刀耕火种进行了实地调查后反驳,并进行了民族生态学研究。[3 ]3 此后,致力于人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生态人类学开始兴起,对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这些成果主要包括刀耕火种的技术体系在内的本土性知识,这些知识包含了山地民族在适应特定的生态系统中生存的生态智慧。[4 ]338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刀耕火种是在维系整个生态系统稳定的前提下进行的适度开发,在向自然环境索取物质的同时也保护了自然,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发展。[5 ]在这种生态文化的规约下,生态平衡得以维护,基本上不会导致水土流失。[6 ]本文选择了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一个以刀耕火种营林为生计的过山瑶村落为个案,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生态人类学的角度对过山瑶人工营林过程的技术操作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展开探讨,以期揭示瑶族地区本土性知识中的生态智慧。

二、田野调查点概况与研究方法

(一)田野调查点概况

富川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贺州市西北部,地处湖南、广西两省区交界的都宠岭和萌诸岭的余脉之间。F瑶寨位于富川县西北部朝东镇西南方,村落地处都宠岭西岭山东面海拔800~1000米的半山腰,村落中心坐标为北纬24°57′06",东经111°07 ′07",海拔900米,距县城58公里,距镇政府驻地17公里。由于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均气温在4.8~17.5℃之间,年均降雨量为1700~1800毫米,土壤以红壤、黄壤为主,为高磷、高钾土壤类型。植被主要有杉、松、竹等植物,也有柏、楠木、檫木、栲树等植物,其中五针松、水杉为国家珍稀濒危野生植物。

F瑶寨共32户,178人,全为瑶族盘瑶支系后裔,因保持有嫁儿子到女方、招女婿上门的习俗,所生子女可随母姓或父姓,因此村落中有凤、唐、周、邓、黄、李、赵等七姓村民。据村民讲述,他们的先祖几百年来一直在都宠岭一带的高山地实行“吃一山,过一山”的刀耕火种游耕生活,直到民国初年才在F村定居下来,是南方典型的过山瑶村落。村落脚下为一个长约10公里的峡谷,峡谷中的溪流长年绿水长流,也是下游4公里处鸟源水库的主要水源。全村山地的坡度一般为40°~60°,山势陡峭,因而没有农田,人均山地100亩左右,村民以在山地刀耕火种种植玉米、生姜、花生、木薯、旱稻等农作物和以杉树为主的人工营林为生计。

(二)研究方法

文中资料及数据来源于笔者在2015年10月16~18日在F瑶寨的田野调查。在田野调查中运用了深度访谈法和实地踏勘法。首先,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深度访谈,主要是对21户45岁以上的中老年男子家长进行了访谈,数量占总家长数的65.6%。访谈方式主要是笔者在村民凤DF家参加招婿婚礼,利用村民参与婚礼聚会时通过集体访谈的方式进行,同时也进户进行个别访谈。访谈内容主要为村民的山地的种植概况,包括刀耕火种中农作物种植时间、品种和方式,以及人工营林的方式及栽培管理措施。其次,通过访谈之后,在村民的带领下对村民刀耕火种山地及其种植的农作物和栽培的杉树林进行了现场踏勘。

三、过山瑶人工林水土保持结果与分析

(一)林地整理对水土保持的作用

富川县F村过山瑶居住的高山林地按地表土壤的含量可分为石头山、沙土山和深土山三种类型。石头山主要位于溪边及半山的陡峭地带,植物腐殖质难于附着在石块上,风化的碎石也随着雨水流走,仅在石缝中有少量的土壤和碎石,因而也生长着少量的灌木和草本植物,在较大的石缝中也生长有乔木。沙土山一般位于石头山下一带,土壤层深度一般在10厘米至35厘米之间,风化的沙石较多,也有裸露的大石块夹杂在林地中。这一地段是过山瑶山区生态系统最脆弱的,地表植物遭到破坏之后,雨季容易引发水土流失,甚至可能会发生塌方和泥石流灾害。沙土山在瑶族山区所占比例较高,因而成为过山瑶主要进行人工营林的场地。深土山主要位于山脚及山冲一带,土壤多为沙壤土和红壤土,P、k等元素含量较高,土壤深度在25厘米至45厘米之间。因土壤层较厚,无机元素含量较高,深土山一带的林地历来就是过山瑶进行复合人工营林的主要场所。据清光绪《富川县志》记载,过山瑶人民在林地主要种植杉、樟、桐、松、柏等木本植物,同时也间种稻、粟、麦、姜、豆、花生、芋等农产品。[7 ]28

过山瑶一般在秋冬两季整理林地。在炼山造林过程中,过山瑶针对不同的林地,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林地整理。石头山上的草木一般不会砍伐,虽然石缝里的土壤也能培育出林木来,但这是一种舍本求末的做法,植被被砍伐后,石缝中种植的林木长势很慢,因此过山瑶对石头山的草木从不扰动,而是加以蓄禁。经过长期的保护之后,石头山成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场所,加上藤蔓植物的覆盖,降低了山上地表的温度,减少了石山上的水资源的无效蒸发,从而增加了水资源的蓄养量,因而在石块表面出现了一层层青苔,苔藓植物所形成的生物坝有效地为石头山的生物生长提供了水分,同时在雨季也有效地截留了雨水,防止了水土流失。过山瑶在沙土山和深土山砍山整理林地时,对林地的乔木不是采取遍山倒的砍伐方式,而是保留少量高大的树木,仅对这些大树进行修枝。而砍伐的杂木墩不会挖走做燃料,特别是砍伐杉树等较大的乔木时不会使用锯子,而是用斧子砍成堆形,以免树墩积水而腐烂不能再生,同时所砍伐树墩的高度保持在30厘米以上。林地砍伐整理之后,再把较小的枝叶用火焚烧。这样一来,虽然过山瑶对林地采取砍伐地表植物的方式造林,但他们并没有破坏地表的土壤结构,特别是砍伐后的乔木树墩也能再生,其根系继续起着保持水土的作用,而且蓄禁的乔木还能飞播种子,最大限度地保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林地生物的多样性。

虽然过山瑶的林地整理技术尽量保持了地表土壤原有的结构,有效地避免了雨水对刀耕火种地直接冲刷而造成滑坡和泥水流的形成,但砍伐地表的植物毕竟会对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生存和发展,村民一边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又积极地恢复生态系统的平衡。F瑶寨人均山地面积上百亩之多,村民也认识到所处自然环境对他们生存的重要性,因而他们并不是大面积连片地刀耕火种进行人工营林,而是实行逐年分块分散地进行,避免了大面积大规模经营所带来的生态失衡后生态难以及时有效恢复的后果。村民根据家庭人口的多少,几乎每户每年都按计划新营林地30亩左右,而且经常还是分散在四到六块不同的山地,基本没有在同一地块开垦。这样一来,村民通过在林地进行林粮间作,也满足了一家人的日常生活之需。这种耕作方式与当今林区提倡的连片大规模人工营林、提高经营效益来说是反其道而行,村民对自己的做法自有理由。在田野调查中,76岁的村民赵MW老人说:“我们过山瑶历来每年所耕作的山地就只二三十亩,并不是我们不想一次性大规模地种植几百亩甚至上千亩,而是我们以家庭为单位的劳动没有那么多的劳动力,也不想欠债雇请那么多的劳动力一次性耕作。我们需要的是每年都能上山劳动,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就够了,这样做还能及时恢复植被,保持绿水青山。”真实的言语道出了过山瑶村民的勤劳与朴实,也道出了村民对其所处自然生态系统的认知,毫无节制地向自然生态环境攫取,则会过度干预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必然会引发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灾变而危及自我的生存。因而,瑶族村民采取分散的小面积刀耕火种实行人工营林时,又积极地恢复和重建了生态平衡。

(二)苗木定植在水土保持中的作用

F寨过山瑶人工营林的树种主要是杉树,因杉树是浅根性乔木,其根系一般都横向生长,而且杉树幼苗细根都分布在40厘米的土壤层之内,具有很强的趋肥性。[8 ]153~154 经过林地的整理之后,村民根据山高坡陡的生态环境,在春天时便进行苗木定植,为了防止挖深坑后扰动地表土壤原有的结构而造成水土流失,他们采取了不挖深坑的苗木定植方法。

首先,过山瑶根据培育一年后的杉苗根系的长度,一般只挖一个10厘米深30厘米宽的浅坑,定植时先把杉树苗的主根切除,然后根据杉苗的生长态势定好朝向。先是看杉苗梢,把弯曲的一面朝向山谷定植,如果杉树苗梢很直,则看其根系的情况,把根系密集的一面朝向山外定植,或是把杉树皮颜色较浅、较光亮的一面朝山谷定植。杉苗定植方向定好之后则把杉苗侧根系在浅坑内平展开来,再把林地的浮土回填到浅坑内,最后用铁锄把回填的土壤敲紧,而且要在浅坑上把土壤壅成堆形,以防止下大雨时积水造成杉苗根系呼吸不畅而“淹死”杉苗。这样的操作方式保证了杉树苗趋肥、好气、怕水渍的生长特点,因而定植的杉树苗成活率达到98%,生长速度也较迅速,主梢每年可生长1~1.5米。由于是浅坑定植,对林地地表土壤结构的干扰性较小,可以避免雨季来临时雨水的冲刷,也可防止土壤的重力侵蚀。

其次,过山瑶在人工营林中不是种植纯杉林,而会根据林地情况适当地选择其他经济树种进行复合林经营。油桐、黄柏、厚朴等本地生长的经济林木是村民在林地里复合种植的主要物种,但这些柏科、樟科、木兰科等植物物种在以杉林树为主的复合林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只占林地树种的30%以下。过山瑶之所以这样营林,主要是想充分利用复合林中不同的植物所形成的错落有致的林相在自然条件下的光合作用,人为地建构一种复合的生态系统。在这种生态系统中,各种不同的植物在人为的操纵下就像一个仿生的自然生态系统,各种物种相互促进,促成了林木的快速生长。同时有着不同生长周期的经济植物留下的落叶、枯枝等在土壤表面形成的腐殖质,在雨季时能起到截流保土作用。如油桐树初期生长态势比杉树快,其根系能快速地起到固土保湿作用,而且三年就可以挂果。这样一来,油桐树不仅可以为杉苗的生长遮阴,而且还给村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

再次,林地整理时留下的高大乔木及邻近山地的乔木可以飞播种子,特别是松树的种子在风力作用下落到刀耕火种焚烧过后的林地里的草木灰里,飞禽走兽很难觅食,而且松树种子在刀耕火种后的草木灰里发芽后,其根系能直接接触到土壤吸取水分而发芽生根。由于种子落床于刚焚烧过的林地中,大量的无机肥使松树种子快速生长,往往在第二年春天过后,刀耕火种地里就会出现青悠悠的松树苗。在没有进行刀耕火种的山地,虽然飞落在地上的松树种子非常多,但由于地表植物及落叶较多,落到地表腐殖质上的种子不是被飞禽走兽吃掉,就是在种子发芽后其根系不能及时进入到土壤中吸取水分而枯死。因而过山瑶在刀耕火种的林地里保留了一些高大的树种,凭借风力进行飞播而定植树苗,飞播定植的树苗生长速度快,而且省时省力,更重要的是能在焚烧过后的林地里及时地恢复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同时也对林地生物的多样性保护起到促进作用。

(三)林粮间种方式对水土保持的作用

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F瑶寨村民所居住的高山没有平坦的山地来开垦农田,村民的日常生活之需主要是依赖在人工营林中间种一些农作物来解决。黄小米作为一种耐干旱、耐贫瘠的作物,适合在海拔1000米的环境中种植。沙土地适宜黄小米生长,村民一般都是在第一年焚烧之后的沙土山林地里间种黄小米,是以免耕的方式直接均匀地撒播在林地中,村民不会用铲或锄扰动林地的表土层。由于焚烧过后的沙土地有碱性的草木灰,不用再施加其他肥料,黄小米即生长得非常健壮,产量也比较高。黄小米发芽生长之后,村民只需要人工割去杂草和把长得密集的小米苗以及飞播的其他树苗进行疏苗,沙土山即长满均匀的黄小米。有大石块的地方,村民则用浮土壅成小堆而种植豆类或南瓜等藤类作物,让这些作物的枝藤覆盖在石块上。这样一来,免耕的小米快速地生长在林地的土壤中,对人工营林地起到了固土保水作用,能有效缓解雨水对地表土壤的冲刷,小米杆能给幼小的杉苗遮阴,呵护着杉苗的生长。村民在石块旁种植的藤类植物覆盖在石块上,有效地防止了石块在阳光下快速升温,从而降低林地的温度,促进杉苗及作物的生长。

在深土山斜坡的刀耕火种林地,村民第一年也实行免耕种植小米,在平缓地带则松土种植旱稻、荞麦、芋头、木署、生姜等作物。虽然在深土山林地动土种植作物,雨季时在作物根系的作用下,平缓地带的土壤并没有很大的流失,而林地间作的作物促进了杉苗的生长。在第二、三年里,杉树还没有郁闭之前,过山瑶仍然在林地里进行林粮间种。在沙土山林地种植玉米、豆类等作物,与种植小米一样,一般也是实行免耕种植。村民在种植玉米时,只是把正在生长的杂草清除,而对上年种植黄小米和玉米等作物留下的枯杆不会连根铲除,而是用刀割断,或是让它保持原样在林地里腐烂。种玉米时挖一个小洞把玉米种子埋进土壤中,以免野生动物取食。由于玉米种植面积较广,对于玉米的采收,过山瑶不是一次性收回家,而是分批采收,甚至在十一月份林地里仍然还有未收取的玉米棒,从而也引来了不少飞禽走兽觅食。对靠山吃山的过山瑶人民来说,虽然遭遇了暂时的损失,但瑶族村民自有他们的生存技能与认知。根据田野调查,村民的做法有三点理由:一是玉米长期不收割能有效地为弱小的杉树挡风遮阳,固土保沙,避免雨水冲刷土壤,而且使杉树在人为的生境中保持一种生长的竞争性;二是能持久地吸引鸟类及禽类动物的觅食,从而也吸引了它们捕捉林中的害虫,减少了害虫对杉树苗的侵害;三是对耕猎民族瑶族来说,他们种植玉米等农作物被野生动物食用之后,村民再捕猎这些动物作为美食,则直接实现了一种由“植物—动物—人”的能量转换。在这个能量转换过程中,既保持了林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又保持了生物的多样性,而且人与自然都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过山瑶在人工营林中实现林粮间种,特别是在瑶山生态系统最脆弱环节中的沙土地实行免耕种植小米和玉米等作物的做法,可以说是过山瑶人民在长期与环境相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生态智慧。林间种植农作物不仅可以缓解过山瑶村民的日常生活物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些作物枯萎之前为杉苗的生长营造了一个适宜的生境,而在作物枯萎腐烂之后也能继续发挥作用。首先,这些作物腐烂之后形成的腐殖质能为杉苗等乔木植物的生长提供有效的有机物质;其次,由于在沙土地实行免耕,农作物收摘后留下的根系在土壤中腐烂之后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网状通道,提高了地表土壤的通透性,能有效地截留一部分水流,同时也防止雨水对地表土壤的冲刷,降低地表水流量。人工营林的第一年杉树还处在幼苗期,其根系也相对较短小,村民此时种植根系较小的小米,其根系腐烂之后正好能为浅坑定植的杉树苗根系的呼吸提供充足的氧气,同时也能为杉苗的生长提供水分和营养,这种通透性也使在高温高湿土地上生长的厌氧微生物的生长受到了抑制。[9 ]6 第二年后,随着杉苗的壮大,村民也在林中间种玉米等有着不同根系的作物,腐烂的根系又继续为林地保持通透性,维护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庇护着林木的生长。

(四)林木抚育对水土保持的作用

经过三年的林粮间种之后,杉树幼苗已经郁闭成林,过山瑶的人工营林进入了幼林的抚育管护阶段。这个时期也是杉树幼林快速生长的阶段,为了保证林木的积材量,过山瑶通过以砍代抚的方式进行林地管护。第四年后,过山瑶的人工营林地不再进行农作物的种植,但林粮间种过的林地中作物的腐殖质等有机肥料助长了杂草和杂树生长,特别是藤类植物的生长会快速地缠绕住林木,因而过山瑶村民每年的春秋两季会上山对林中的杂草进行清除。清除杂草的方式为以砍代抚,村民只是把杂草凭土砍断,而不是用铲锄把杂草连根清除,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防止林地里表面的土壤结构受到破坏。虽然经过几年的林粮间作之后的林木已经郁闭,但生态系统脆弱的沙土山仍然存在着水土流失的问题。过山瑶采取以砍代抚的方式可以有效地避免这一问题。

过山瑶清理杂草的工具为砍刀,这种砍刀是根据林地的自然生态系统情况而特制的。砍刀的特别之处在于其弯曲头部没有突出的利尖,而是平钝的形状,刀柄可以根据林地的实际情况而随时更换长度。这样一来,村民用砍刀砍草木时,就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刀尖与土壤的接触,从而保证了地表土壤结构的完整性,同时也防止刀尖伤到林木的皮层和木质,避免了林木因伤口感染细菌而影响生长。

由于过山瑶营造的是多种树种并存的复合人工林,油桐、黄柏等树种往往在营林初期的长势比杉树快。在5~8年时,油桐已经到丰果期,这时村民栽培的杉苗也已经郁闭成幼林,到10~15年时,杉树的生长速度已经超过油桐树、黄柏等经济林木,而油桐树也已经开始老化,黄柏等药用植物也已经可以收获,于是过山瑶村民采取间伐的方法,对这些间种的经济林木逐步进行砍伐,人为地让杉树在营林地中的生长获得优势生态位。为了保持水土,村民对间伐的树蔸进行了蓄禁,特别是对黄柏等以树皮为主的经济林木的树蔸,过山瑶村民没有因追求经济上的价值而连根挖走,而是让它继续在林地中起着保土固沙的作用。

四、结论与讨论

F寨过山瑶村民根据所处自然生态环境,在充分了解和掌握生态系统脆弱环节的情况下,通过刀耕火种的混农林业耕作方式向自然索取生命物质。这种耕作方式虽然在初期对原有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平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村民对保持生态系统平衡最基本的土壤结构的保护基本上坚持了最小扰动的原则,并主动地实行小面积分散开垦耕地,因而并没有造成过度的山地水土流失。通过农作物和林木的混合种植以及林地的抚育,利用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和调节功能,符合人类需要的生态系统得以重新建构,形成了一个人为改性的生态系统,最终达到生态平衡的恢复,实现自然资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直至今日,F寨几百年来的刀耕火种耕作方式并没有造成生态灾害,其森林覆盖率在65%以上,并没有成为人们所想象的那样破坏生态环境,反而成为山下平地坝子农田的水源地。

在刀耕火种问题的研究中,如何看待它背上的生态破坏的恶名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在生态人类学角度看,F寨过山瑶人民以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作为生计是他们针对所处自然生态环境的一种选择。为了可持续发展,这种选择不可能是竭泽而渔,必然包含了他们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本土生态知识和生态智慧,有效地实现了资源的利用与生态系统维护相结合,否则F寨过山瑶村民现在也不可能还生活在他们先祖几百年来一直生活的高山丛林中,因而这也是一种文化的选择。由于社会和文化的原因,在“技术至上”主义泛滥的今天,坚持辩证的思维方式去发掘、整理和创新利用本土生态知识,对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10 ]

参考文献:

[1] 王恩涌.文化地理学导论:人·地·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2] 〔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校注[M].严沛,校注.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3] VirginiaD.Nazarea,A View from a Point:Ethnoecology as Situated Knowledg[G]//VirginiaD.Nazareaed,Ethnoecology Situated Knowledge/Located Lives.Tucson,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1999.

[4] 尹绍亭.人与森林: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5] 蓝勇.“刀耕火种”重评——兼论经济史研究内容和方法[J].学术研究,2000(1).

[6] 廖国强.云南少数民族刀耕火种农业中的生态文化[J].广西民族研究,2001(2).

[7] 〔清〕顾国诰,等.富川县志[M].富江书院,板藏,光绪十六年重修.

[8] 彭镇华.杉木速生丰产栽培[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9] 杨庭硕,杨曾辉.清水江流域杉木育林技术探微[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3(4).

[10] 罗康智,杨庭硕,彭兵.对本土知识价值评估失实的社会与文化原因剖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7).

Abstract:Based on fieldwork of slash-and-burn agro-forestry in a Guoshuan Yao village of the Fuchuan Yao Autonomous County,this paper studies the impact of this mean of cultivation on loss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ecological remedial measures from the angle of ecological anthropology. The research findings show that the Guoshan Yao adheres to the principle of minimum changes to exploit small forest lands dispersedly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forest lands in artificial forestry. They operate in many ways such as planting young trees in shallow pit,growing cash crops and other crops in forest lands,selected logging to maintain the original structure of the surface soil to the extent of maximum,to realize ecological remediation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water loss and soil erosion,and to achieve the compatibility of exploit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maintaining of ecosystems. This way of livelihood contains the simple ecological wisdom of the Yao people rather than the so-called destroy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t is still worthy of referenc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oday.

Keywords:Guoshan(crossing-mountain)Yao people;artificial forestry;ecological anthropology;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责任编辑:黄润柏]

猜你喜欢
水土保持
我国乡村生态安全中的水土保持研究热点研究
新时期水土保持政府购买综合性服务工作方法探讨
怎样做好农田水利建设施工的水土保持工作
水土保持工程质量控制措施解析
浅议将水土保持管护经费纳入水保项目预算的必要性
试论水土保持方案落实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地理信息技术在水土保持监测管理中的应用综述
探究如何强化水土保持工程管理的措施
对水土保持工程管理的探究
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