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

2017-01-19 15:27毕飞宇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2017年2期
关键词:尾音庄稼人汪洋

毕飞宇

在村庄的四周,是大地。从某种程度上说,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我把大地比喻成海的平面是有依据的,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那种广阔的、无垠的、平整的平原。这是横平竖直的平原,每一块土地都一样高,没有洼陷,没有隆起的地方,没有石头。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如果你看不到更远的地方了,那只能说,你的肉眼到了极限。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你的每一次放眼都可以抵达极限。极限在哪里?在天上。天高,地迥;天圆,地方。

我想我很小就了解了什么是大。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这个大不是沙漠的大,也不是瀚海的大,沙漠和瀚海的大只不过是你需要跨过的距离。平原的大却不一样了,它是你劳作的对象。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你的手。“在苍茫的大地上”,每一棵麦苗都是手播的,每一棵麦苗都是手割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插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割的。这是何等的艰辛。不能想,是的,不能想的。有些事情你可以干一辈子,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甚至于不寒而栗。农业文明时代,为什么统治者的基本策略都是愚民?有道理的——只有愚民才能使农业文明有效地延续下去。农业文明是不能允许农民有“个体”、有“思想”的,不能。一旦有,大地就会摇晃。所以,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和电气化,而摆脱农业文明的根本却不在机械化和电气化,而在于不再愚民。

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最为壮观的一种颜色是鹅黄——那是新秧苗的颜色。我为什么要说新秧苗的鹅黄是“最壮观”的呢?这是由秧苗的“性质”决定的。秧苗和任何一种庄稼都不一样,它要经过你的手,“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插下去。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庄稼人的指纹。

我估计庄稼人是不会像画家那样注重色彩的,但是,也未必。“青黄不接”这个词一定是农民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最注重色彩的依然是庄稼人。一青一黄,一枯一荣,大地在缓慢地、急遽地做色彩的演变。庄稼人的悲欢骨子里就是两种颜色的疯狂轮转:青和黄。

青黄是庄稼的颜色、庄稼的逻辑,说到底也是大地的颜色、大地的逻辑。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在我伫立在田埂上时,我哪里能懂这些?我的瞳孔里头永远都是汪洋:鹅黄的汪洋,淡绿的汪洋,翠绿的汪洋,乌青的汪洋,青紫的汪洋,斑驳的汪洋,淡黄的汪洋,金光灿灿的汪洋。它们浩瀚,壮烈,同时死气沉沉。我性格中孤独的倾向也许就是在一片汪洋的岸边留下的。对一个孩子来说,对一个永无休止的旁观者来说,外部的浓烈必将变成内心的寂寥。

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这声音很奇怪——你不能听,你一听它就没了,你不听它又来了。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这些都是声音,像呢喃,像交头接耳,鬼鬼祟祟又坦坦荡荡,它们是枕边的耳语。麦浪和水稻的汹涌则是另一种音调,无数的、细碎的摩擦,叶对叶,芒对芒,秆对秆。无数的、细碎的摩擦汇聚起来了,波谷在流淌,从天的这一头一直滚到天的那一头,是啸聚。声音真的不算大,但是,架不住它的厚实与不绝,它成巨响的尾音,不绝如缕。尾音是尾音之后的尾音,恢宏是恢宏中间的恢宏。

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这是泪流满面的事实。

(选自2015年第6期《语文教学与研究》,本刊有改动)

鉴赏空间

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夹叙夹议,感情深挚,特色明显。阅读时,可用不同符号对叙述和议论内容分别标注。我们一起来看看议论的类型:

带有鲜明情感色彩的评价,如“这是何等的艰辛”,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崇敬。

作者观点的阐述,如“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

作者对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看法,如“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和电气化,而摆脱农业文明的根本却不在机械化和电气化,而在于不再愚民”。

更可贵的是文中众多的排比式短语、句子,突出表达了作者对大地深沉的敬畏和感恩。

读有所思

1.文中“每一棵麦苗都是手播的,每一棵麦苗都是手割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插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割的”能否改为“每一棵麦苗都是手播的、手割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插的、手割的”?

2.文末,作者为什么说“这是泪流满面的事实”?

猜你喜欢
尾音庄稼人汪洋
一个字
庄稼人把秧歌扭起来
浅谈腰腹部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
俺村的庄稼人
庄稼人
抓实细节善用策略消除尾音
——例谈消除小学师生英语尾音问题的教学策略
庄稼人与熊
亘贯古今的汪洋台
汪洋之中一条船
汪洋湖是我们的好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