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伊,宋淑鸿
(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慕课在中国大学的发展现状及其改进趋向
张子伊,宋淑鸿
(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慕课自2013年进入中国以来已走入大学课堂,成为大学生学习的一种新方式。本文基于对南京地区数十所高校的问卷调查,采用交叉分析、描述分析的方法对慕课在高校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从受众群、授课群、社会三个角度提出了慕课在推广中的改进方向。
慕课 中国大学 发展现状 改进趋向
MOOC(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s)这一术语最先由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Dave Cormier 与国家人文教育技术应用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Bryan Alexander在2008年联合提出来的,由中国学者焦建利最先音译为“慕课”[1]。而后,陆续与各国的顶尖大学设立网络学习平台,通过与Coursera、Udacity、edX三大课程提供商的合作,在网上提供免费课程,自2012年起慕课进入大规模发展阶段。
2013 年“慕课”正式进入中国,学者焦建利最先开始对慕课的研究,而后国内学者开始逐渐关注这一新兴的教学方式,由此对慕课展开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向:第一,研究慕课的产生及其在东西方走向成熟的发展过程([英]斯蒂芬·哈格德,2014;江波、王奕俊,2014),同时指出,发展中亟待解决的课程完成率和认证等方面的问题[2],以及中国在发展浪潮中要更新教育观念,在“慕课”浪潮中有所作为[3]。第二,研究慕课的引进对国内高校教育改革的影响(李斐、黄明东,2014)和推进历程以及对图书馆等传统资源利用的挑战(叶艳鸣,2014),表明慕课这把双刃剑在推进高校和图书馆改革的同时更多的是主导科学建设和发展[4]。第三,慕课具体应用到某一学科中时的障碍(霍红、刘妍,2014),说明慕课并不是万能的,需要我们理性对待,同时要依托慕课课程进行改革,争取达到双赢[5]。
传统的大学教育以纸质图书和教师口授为主的教授方式,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个人创新能力受到限制,对课程体系的了解也处于一知半解的半吊子工程状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学的规模边界开始模糊,传统概念中的大学规模逐渐扩大,相应的职能也在扩展。同时,中国教育在改革过程中也开始向许多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学习,实施教育输出战略,采取授权办学、海外分校、承认学分等方式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但是这样的机会基于自身的成绩与家庭消费基础,使许多家庭经济能力有限且成绩不突出的学生望而却步。
慕课在进入中国后,将教学的主体由教师转向学生,并为使用者提供了足不出户便能获取国外教育资源的便利条件,这不仅弥补了传统教育的局限性,而且让学生找到了个人学习的新出路。
(一)慕课在中国大学传播中存在的不足
1.不完全的慕课概念输入。调研得知,54.29%的学生表示曾进行过网络课程学习,但只有42.86%的学生表示知道慕课这个名词的存在,两个数据间11.43%的差距表明,慕课虽已进入大学但只是承袭了这一知识传播的方式,并未将慕课这一大型网络开放式课程概念传达到试用者,可以说是不完全的中国化。
2. 尚未引起高校的足够重视。对已进行过网络在线学习的部分学生以及认为是否有必要在高校建设MOOC课程的学生进行交叉分析,通过变量关系紧密度检验得出的φ值和V值均为0.266,大于0.1(详见表1),表明是否参与过网络在线学习和在高校建设MOOC课程开展在线教育是否有必要两个变量之间有一定的紧密度;对这两个变量的卡方检验结果Sig.数值为0.006,小于0.05(详见表2),表明是否参与过网络在线学习对在高校建设MOOC课程开展在线教育的观点选择有显著差异。结果显示,接触过慕课学习模式的多数学生对慕课课程表示认可,可见将慕课引入高校不仅仅是一种趋势,更是顺应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需求。
表1 对称度量
表2 卡方检验
注:a. 0单元格 (.0%) 的期望计数少于5,最小期望计数为13.71。b. 只有一个2×2表计算。
3.学生还不适应慕课这种教学方式。尽管在慕课“遍地开花”的今天,学校顺应多数学生的需求引入了慕课,但是如何将慕课融入日常学习却是一个难题。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将慕课引入日常课程中的态度是,30.29%的学生主张课程教育采用线上教育,其余仍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表明多数学生还是习惯于传统的教师授课模式。同时,在学校可能引入的多种教学模式中,高达半数的学生认可翻转课堂——学生课前观看教学视频学习新知识,教师在课上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协作探究,以达到知识的迁移和内化[6]。
(二)将慕课引入传统课程的价值
尽管慕课现有的使用率不高,学生固有的思维弊端难以完全接纳慕课替代传统上课模式,但是根据调查显示,将慕课引入传统课程的价值确实受到了多数学生的认可。
1.碎片化课程提高学习效率。慕课并不是某几所大学的简单附庸,而是通过与Coursera、edX、udacity等独立的、专业的课程交易平台与大学联手打造一个集合式课程获取平台。据调查得知,高校学生愿意尝试慕课这种新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认可慕课采用在线视频听课的方式,将原来集中的上课模式分散化,更利于集中精力消化吸收新知识。同时,弥补课堂时间长、易产生倦怠心理的不足,以在课上跟上教师的思路,便于及时消化吸收新知识。
2.打破现有资源的封闭状态。在传统观念中大学是高等教育唯一的提供场所,并且受众基本上局限于学生,慕课的出现与发展引发传统教育的变革。对学生而言,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各个学校不同的特长专业决定了他们无法获取最先进的教学资源,慕课的存在恰是通过资源共享打破高校的围墙,消除传统教学封闭的弊端,让学生接触各校的优秀课程,获得更多学习机会。
3.学习时间自主决定。目前,许多在读大学生除了参加基本的课堂学习外,多数还参加了学校的相关社团以及个人的校外活动,相对于定时、定点的传统上课模式,更倾向于可以自由支配时间的慕课学习。慕课的课程模式更能满足对个人学习空间的满足,也真正实现了独立学习的目的。且由于慕课通过网络传播,基于当下学生对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热衷程度,慕课既能满足学习的目的,又不会限制学习的时间与地域,恰好迎合了学生习惯性获取资源的方式,将学习变得触手可及,而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学习。
慕课自开办以来,Coursera、Udacity、edX犹如三驾马车[7],把名校的课程视频带入众人视野。尽管慕课课程属于“三名”课程——名校、名师、名课[8],但在使用中也逐渐暴露出慕课尚未普遍深入到中国高校以及大众学习方式中等问题。基于此,应进行多方位的改革。
(一)受众群角度
1.革新传统的学习方式。慕课受众群体中学生是主力军,慕课确实能够满足个性化需求,但是当下的中国大学生多数仍旧习惯于传统的教师口授教育模式,认为这种方式可以及时与教师进行必要的眼神交流,更有利于教师及时改进自身的授课方式和讲述的难易程度。但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传授的知识必定是有限的,学生更应该学会自主学习,根据个人的兴趣与学习需求利用慕课进行强化训练,不仅使慕课做到知识的传播,还能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中国大学生在应试教育下填鸭式的学习方式,学会通过自我强化训练培养创新能力,这是课堂学习难以提供的。而慕课的实施更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修养,自己掌握主动权,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
2.合理收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慕课替代传统上课模式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慕课的收费也存在一定的心里芥蒂。当前教育制度下一节课的成本只需几十元,但是慕课的加入使成本翻倍。而且在北京、上海等高校集中地,学生可以利用地域优势集中享有优秀的教育资源,使慕课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然而,对于许多偏远城市,往往一个城市只有一两所学校,甚至整个省内的学校数量也屈指可数,对于这部分学生而言要想获得先进的教育资源,慕课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碍于多数学生尚未经济独立,如果慕课对课程学习收取费用,意味着多一笔学习成本的开销。因而学生主张,若学生参加学校设置的慕课课程学习收费,应该从学校学费中收取,个人不应该再缴费。此外,即便是高校集中的大城市,也不意味着所拥有的教育资源是最优的。许多研究领域发源于国外,在这种情况下,利用慕课享有国外高校的课程资源能帮助学生获取源头知识,而不只限于国内后期演进的不成熟的知识。在获取最新资源的情况下,学生愿意付出部分资费作为获取最新资源的代价,然而过高的费用也让学生只能选择性地学习部分课程,应对这类学生想学但是资源不足的硬性限制则需要相关学校及政府提供相应的扶持政策。知识有价,学习的意愿无价,在学生思维和能力达到高峰的大学时期,学校和政府应责无旁贷地在资源获取架构的建设上出一把力。
(二)授课群角度
面对慕课扑面而来的态势,学校必须摆脱传统的被动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拓展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将大学大而学之,成为真正的“大学”。
1.慕课的学习者不只限于学生。从被调查学生的态度来看,慕课建设确实有利于打破高校现有的围墙,解决传统教学的弊端,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但是,目前由于缺少宣传,许多学生对慕课不甚了解,有限的选择范围使他们不得不维持持久的学习兴奋度,在慕课的选择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疑惑。学校作为慕课的引入方需要及时引导学生逐渐接受慕课式的上课方式,转变中国学生传统的听课心理,帮助其进行心理转换。在各校的慕课建设中,应及时更新本校的资源库,并且通过教师的先行试听针对不同的专业学生进行适当的推荐,帮助学生在大量的资源中找寻与线下学习相对接的课程资源,做到学生在巩固日常学习知识的同时视野拓展。教师也可以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灵活运用国外授课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资源不足的问题也可以考虑加入一些高校慕课联盟,实现联盟成员高校的课程资源共享,避免出现许多在线注册的学生在度过新鲜期后长期置之不理,使许多账户沦为僵尸账户的状况。
2.课程学分互换实施前的突围方式。学分作为学生在高校毕业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一旦将慕课的课程学分纳入日常学分考核范围,必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在慕课学习与在校学分互换方面,目前国家已有相关政策出台。2015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提出了“吸收MOOC及其他优质在线教育课程替代部分传统教学课程,允许学生通过在线教育课程学习、考试等获取学分”[9]。但是一项政策的落实必定需要相当一段时间的试行期,在学分互换政策尚未得到实施之前,可以通过划分学分的方式,一部分通过传统的线下教学考核获得,另一部分通过学生自选网络开设的慕课,通过线上的课程完结测验成绩或者线下集体性测试成绩来获取。这样,既能调动学生自主上课的积极性,也能改变学校传统的集中式上课模式,使学生可以自由支配时间进行深度学习。
3.开设论坛,广开言路。慕课的一大优势在于便利地获取各大高校优质资源,在资源质量得到保证的情况下,大家甚至愿意付出一定的代价来获取,这也是国外平台接收学习者的主要方式。在慕课中国化的过程中,许多国内平台免去了一部分资费而获取了一定的浏览量,但对于部分追求高效的学生而言这部分资源由于高度共享而恰恰丧失了一定的价值,因而转向别处寻求更高质量的资源。当下,许多学生习惯于通过公众论坛等方式获取大量学习资源,而资源的发出者往往是独立的制作平台或者私人制作者,使部分资源的准确度不高。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无偿获取优质资源,学校内部也可以开设专门的学习论坛,上传相关资源,帮助校内学生方便获取资源,学生间也可通过资源共享实现内部共赢。当然,在不设屏障的资源平台上资源也变得公众化,学生也能通过这种方式获取外校的优质资源,从而推动社会教育力量的整体发展。
(三)社会角度
目前,在国内所能获取的慕课平台除了三大供应商——Coursera、Udacity、edX之外,也出现了许多类似的机构,例如可汗学院(Khan Academy)、Udemy、P2PU等。国内也开设了例如MOOC学院、网易公开课、慕课网(IMOOC)等学习平台,这些网站都独立于现有的学校内部系统,支持个人进行独立自主的课程学习。
根据Coursera的数据显示,2013年Coursera上注册的中国用户共有13万人,位居全球第九。而在2014年达到了65万人,增长幅度远超过其他国家。但是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群中慕课三大课程平台Coursera、Udacity、edX的使用度远不及许多国内的慕课集中平台,其中经常为学生使用的平台有网易公开课、果壳网等。其主要原因是:一是收费问题。国内的多数平台可以直接登陆网站观看视频,多数不需要缴纳额外的费用或只需少许费用,而在这三大平台上学习许多课程都需要缴纳一笔数额不小的费用。除了学生这一大群体外,社会人士也成为学习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便是有能力支付额外的学习费用,但是低价甚至免费必定更能调动在职社会人士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自我修养的提高带动企业甚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二是语言问题。国外平台几乎是全英文的界面说明和录制语言需要学习者有一定的英语水平,这一点对于国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压力。而通过国内的平台学习,多数课程已经加上中文字幕,并且更直观地将国内外的课程做出了具体分类,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性学习,也便于许多英语水平有限或者没有时间全神贯注学习的社会工作人士的学习。例如,网易公开课收录有TED、国外名校公开课、国内大学公开课、可汗学院等多种来源的公开课,而且源于国外大学的课程多数已加上中文字幕,便于学习者使用。三是界面和内容的人性化设置问题。国外的慕课平台只开设了学习课程,中国的许多课程平台不仅收录课程视频,并且每日进行适当的课程推荐,除了学术性的课程研究,也有许多对国内时事新闻进行分析的小短片,使学生在运用平台时不仅仅用于相对枯燥的课程学习,还能看到许多当下的时事新闻和趣味性话题的演讲。
[1] 焦建利.从开放教育资源到“慕课”——我们能从中学到些什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10):17-18.
[2] 斯蒂芬·哈格德著.王保华,何欣蕾译.慕课正在成熟[J].教育研究,2014(5):92-112.
[3] 江波,王奕俊.“慕课”透视及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14(7):18-22.
[4] 李斐,黄明东.“慕课”带给高校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高等教育,2014(7):22-26.
[5] 霍红,刘妍.慕课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2014(8):43-45.
[6] 姜艳玲,国荣,付婷婷.翻转课堂与慕课融合促进教学资源均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5(4):109-113.
[7] 张鸷远.“慕课”(MOOCs)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116-121.
[8] 郭英剑.“慕课”与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J].高校教育管理,2014(5):29-33.
[9] 教育部对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2339号建议的答复[教建议[2015]第64号][EB/OL].http://www.moe.gov. cn/jyb_xxgk/xxgk_jyta/jyta_zcs/201603/t20160325_235231.html.
(责任编辑:赵淑梅)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Improvement Trend of MOOC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ZHANG Ziyi,SONG Shuhong
(CollegeofEconomicsandManagement,NanjingForestry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37,China)
Since the beginning of 2013, the MOOC has entered into the university classroom and become a tool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learn. This paper took the method of cross analysis and description to study the status of MOOC’s development based on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som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Nanjing area,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proposed MOOC’s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direction from the audience, teaching group and social angle.
MOOC; Chinese university; development status; improvement trend
2016-02-19
张子伊(1994-),女,江苏苏州人,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经济管理。宋淑鸿(1968-),女,山东青岛人,硕士,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财务会计管理。
G642.0
A
1005-5843(2016)08-0073-04
10.13980/j.cnki.xdjykx.2016.08.015